糊涂大帝
繁体版

第四百二十九章 河东局势

    灭佛之战,柴荣大获全胜,没收的寺庙土地,全分给了贫民耕种;佛像、铜钟则铸成钱币,充实国库;还俗僧尼大半回到了土地上耕种,小半被强征入伍,补充兵源!

    不过鉴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之后,其孙文成帝拓跋濬又复兴佛教的教训,柴荣也给佛门戴上了枷锁!

    其一,王公贵族、皇亲国戚、诸道节度刺使以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各地若要兴建寺庙,必需得到朝廷的批准,僧人的数量也要限制,大寺不得超过百人,中寺不得过五十人,小寺不得过二十人,超出者拆!

    其二,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得到长辈的许可方得出家。男子出家要年满十五,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子出家要年满十三,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

    其三,凡是出家的僧人、尼姑,需要官府发给度牒文书,每一份度牒需缴铜钱百贯,没有度牒者为野僧,一经抓获立即充军发配,收容野僧的寺庙同罪!

    ………………

    林林种种,共计一十八条,都是束缚佛门用的。

    只要后世子孙不改变这十八条国策,那么佛门就永无出头之日!而柴荣定下的祖宗家法,也不是后世子孙想改就能改的。

    不管怎么说,佛门的势力算是压制住了,只要后世不出昏庸无能之辈,可保百年之内平安无事!

    但是还没等柴荣歇一口气,河东就出事了!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经过了数月的传播,河东的真实情况最终还是传回了中原!

    不但忻州战败的消息传了回来,还有契丹退兵的消息,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来当初在柴荣班师回朝之后,契丹铁骑于短时间内席卷了并州各地,并州各县无力抵抗,纷纷沦陷。

    唯有晋阳这一座孤城屹立不倒,并成功牵制住了契丹铁骑南下的步伐,给柴荣整顿后周内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晋阳这一座孤城能够牵制住契丹铁骑南下的步伐?契丹铁骑为什么不能绕过它直接南下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古代经常提到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对于古代的军队来说,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吃饭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仗也就打赢了一半。

    但是吃饭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古人给出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后方供应补给,但是这种办法的效率不高,而且又有被敌人截断粮道的危险。特别是对于战线拉得很长的军队来说,想要获得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很难。

    另一种就是最常见的办法,就地征召!其实说白了就是去百姓家里抢。但是住在城外的百姓,家里的口粮可能连自家都无法满足,军队就算去抢也抢不到多少,反而会彻底失去民心,在行军途中处处挨打,虽说不一定能让军队伤筋动骨,但也会给军队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攻占一座城池就很有必要了!

    在中国古代,一座城池并不是那么容易建成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钱粮,所以也就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地点才会建有城池。而城池中有着大量的粮食、财物以及人口,如果可以攻打下来,这城中的一切就全是军队的补给,不但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还能抓青壮年入伍作战,补充兵源。如果绕过去,军队的补给运输线就拉得太长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城中的敌军截断粮道。所以领军将领一般都会先拿下城池再继续进兵。

    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后世的永乐大帝朱棣就是绕道直取南京,打败朱允炆最后登基为帝的,但那是朱家人之间的内斗,只要坐在皇位上的人还是朱元璋的后代,天下臣民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换了契丹人就不行了,契丹人在后周境内本就是处于处处挨打的状态,若是还要绕开城池直接南下,哪怕契丹大军全是骑兵,吃喝拉撒全在马背上解决,缺粮了就去沿途的百姓家里抢,也需要担心被城中的守军截断退路!

    前线作战顺利还好,一旦失利,需要退兵,那些没打下来的城池就全都变成了绊脚石。到那时候,前进的话打不下来,后退又退不回去,就只剩下死路一条。

    所以契丹人将晋阳城团团围困,昼夜攻城,势要拿下这座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