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开局一个大宋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观稻

    但也不是闹着玩的,眼下,赵谌没必要与赵构翻目成仇。

    赵谌和朱胜非将几个大臣叫来商议,也包括方和。

    方和说道:“勿用理他,而且他自顾不暇了。”

    此时赵构手下还是人才济济的,不仅有宗泽,还有张所,杨惟忠,杨沂中(杨业的玄孙),宇文虚中,李纲等忠臣良将,有的也在方和那张名单上。即便张俊眼下也不差,刘光世是刘跑跑,手下还有一个王德呢。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黄潜善、折彦质等人的兵马,坏就坏在这个黄潜善身上了。

    韩世忠未成长起来,虽然多次击败过金军,但也败过,洛阳败了,沐阳败了。就是如此,几乎将整个京西路留守的金军击败,有的被他击毙,有的仓促渡过河北,逃向河东。

    但是赵构手上握着这么多人马,却不能收复河北。

    不但不能收复河北,还眼睁睁地看着完颜挞懒和完颜迪虎在山东各地攻城掠地,任意肆虐。

    山东离应天府得有多远?

    诸人称是。

    其实就是赵构有所动静也不怕,要么往西发展,且不说中间隔着一个宗泽,就是不隔着宗泽,如今韩世忠势力浩大,谁会捋他的虎须。要么向南发展,南就是东南。

    只要赵构向下,朱胜非等人会打着赵谌的名义发下诏书,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召回来,也将军队召到舒州、池州等地,将整个东南让给他。但赵构能在北方存身,犯不着这样做。

    毕竟“EZ朝廷”为了顾全大局,将整个东南赋税让出来,以维持京东路和河北路三军供给,实际就是维持赵构小朝廷的供给,当然诏书上不能这么说,因为说了,等于是认可了赵构小朝廷,那样,未来不好讨伐。

    都这样了,兵进东南还有什么作用?毕竟顶在北方,我是顶在前线了,多少能占据着一些大义,能产生一些号召力。

    不然赵构地位就更尴尬了。

    赵谌小声说:“为何如此?”

    河北一些地区就算了,离燕山府太近,金军随时能南下援助。

    不过那是山东啊,现在大伙也知道所谓的山东是什么地方了,不是唐朝的山东,太行山崤山的东边,而是京东路的中东部地区。

    理论上,这支金军等于是一两支孤军了,正是歼灭的时候。

    “康王赵构手下虽不乏人才,大将,但不得重用,相反的,一群贪生怕死的人却得到了康王的信任。这些人如何会用心对付金贼?不但如此,越是这时候,越是要上下团结一心,就像朱公等人,也不是个个想法都是一样的,但大方向上是统一的,那就是抗击金贼,收复中原,恢复旧山河。

    以康王的部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但康王,当初圣上(赵桓)朝亦是如此,而且圣上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短短不到一年的时光,任命了几十位宰相,朝令夕改。于是朝政失措,局势迅速恶化。

    康王部下与圣上朝堂情况很类似……我听说宋朝有一个祖宗家法,叫异论相搅,其实宗旨就是防止有人结党。

    当然,结党是不能准许的,不管什么人什么时候。

    不过到了关键时候,比如王安石变法,比如眼下,千万不要搬出所谓的异论相搅。因为只有意见统一起来,才能克复重重阻碍,才能取得成功。”

    赵谌默然。

    议论朝政时,其他人多是有意回避了赵桓朝,但方和没有回避,当然,他议论时措词会尽量的委婉,不然赵谌多少也会有些不乐意。

    赵谌沉默一会,又说:“那个南宋……”

    “史上,赵构被金人追到大海上,迫于形势恶化,不得不启用了一些忠臣良将。朱公、赵公、吕公兢兢业业,小心经营,韩世忠、岳飞、吴玠在前线冒死奋战,才将局势扭转过来。可惜……”

    风波亭过后,秦桧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陷害。

    比如赵鼎弄到了海南岛,郁闷而死。

    吕颐浩过世了,但他的后人多被秦桧害死。

    凡是主张抗金的大臣,要么被害死,要么被流放,几乎没有人能落得好下场。

    只有韩世忠有“从龙”“救驾”的大功,才勉强地安度晚年,但韩世忠也被赵构和秦桧的疯狂吓着了,呆在西湖边上,整天闭口不言,一句话也不敢说。

    以前方和就说过了,现在也用不着说了。

    也因为如此,朱胜非、赵鼎和吕颐浩死心塌地的相助赵谌。

    人都是有私心的,老子死心塌地的为国效劳,不求荣华富贵吧,最少也不能不得好死吧。

    商议好了,大伙正要散去,朱胜非说道:“殿下,诸公,太傅,我们去观稻吧。”

    古代农业是重中之重。

    于是大家离开行宫,去效外观看庄稼。

    因为要留种,方和带来的水稻种子不是杂交稻,而是单晚,也就是单季粳稻。

    今年是试种,如果看到百姓能承受,明年方和还准备采购许多早稻和双季粳稻的种子。

    这个时局,南方粮食想运到北方是不容易的,不过南方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单晚种植时间要稍晚一点,不过稻穗已经吐了出来。

    赵谌不懂农务,但有不少大臣懂得一点,一个大臣开心地说道:“如此长势,一亩得收多少石?五石或是六石?”

    一石一百斤出点头。

    别以为这个产量很低,在宋朝已经是超高产的产量了。

    朱胜非问:“太傅,你们那边一亩一季产量能有几何?”

    方和心中算了一下,宋亩略小,不足六百平米,宋斤有点大,六百多克。

    “若是单晚,能有一千余斤吧,若是试验田能接近两千斤。但是我们那边用了化肥农药……朱公,勿看我,虽然我能用粗笨的方法,在宋朝研发出一些化肥,但能养活所有百姓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也不要研发。

    因为化肥用多了,土壤就会板结。农药用多了,就会产生严重的污染。

    我们那边没办法,人口太多了,十几亿人,这么多人吃饭,只好用各种办法将粮食产量提上来。”

    化肥也没有那么玄乎,如黑火药里的硝,实际稍稍改良一下,就是一种钾肥。

    当然,以宋朝的条件,想要生产出来,成本会更高,也不值。

    不过就是这种长势,也让周围的百姓欣喜若狂了。

    大伙继续观看。

    方和带过来的种子太多了,不仅是水稻,还有各种杂粮,瓜果蔬菜,包括西瓜,实际现在宋朝也有了西瓜,只是产量低,不甜。

    方和买过来的种子不是杂交西瓜,但也远比宋朝的西瓜产量高,也更甜。

    这些西瓜早就成熟了,也早就开始卖了。

    有的作物生长时间短,同样开始收获。

    不过有的作用生长时间长,或者种植时间晚,还未到收获的时候。

    看了好一会后,方和说:“诸公,不要小视了这些杂粮,特别是玉米。”

    与红薯相比,玉米产量比较低。

    特别在宋朝,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尽管是方和买的种子,产量也会更低。

    但与红薯不同,它能当成主粮。

    朱胜非等人点头。

    不种出来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念,种了出来,便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它们最大的作用,便是解决了许多干旱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的难题。也不要一亩五石六石了,能有一个一两石,许多干旱地区以及山区就能种植大量庄稼,也能养活更多的人。

    真不行还能如方和所说,能用它们来养家禽、牲畜,如此,中原和江南百姓也能吃到更多的肉食。

    最后大伙看棉花,棉花也开始吐絮了,到了采摘的时候。

    但老百姓却不知道拿它们怎么办。

    “我来吧。”

    方和回去,上网将黄道婆那些工具搜了出来,然后返回带着工匠研发。

    前几天他对朱琏讲到珍妮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随着棉花的普及以及黄道婆这些轧棉、纺纱机械的出现,对传统的桑麻产业也会产生严重的打击。

    不过两者性质还是不同的,即便棉花普及,只是替代了大多数桑麻产业,对眼下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不会产生严重的冲击。

    黄道婆这套机械不复杂,拿着图纸,两三天就研发出来。

    朱胜非立即拿着它们做样品,向民间推广,然后又兴冲冲地说:“自此,冬天无惧金人矣。”

    为什么金人多喜欢在深冬或正月用兵?

    原因很简单,他们多是北方百姓,不能说不怕冷,但远比南方百姓更耐寒。

    南方总比北方温度高一点,来到中原后,他们穿一件皮袄子就行动自如了。但是宋朝官兵往往能因为寒冷的天气活活冻死,在这种天气下作战,宋军战斗力哪能赶上金人?

    “还是有些悬差的,棉花终是笨拙了。”方和老实地说。当然,有总比没有的好。

    或者像明朝,许多百姓自发地开发辽南。

    到了清朝,因为人烟稠密,许多百姓被迫闯关山。

    若是棉花不普及,中原百姓跑到辽东去,如何能生存呢?

    两艘船开始下水。

    许多百姓跑过来围观,毕竟这两艘船经过改造后,样式太过古怪,无帆无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