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做皇帝
繁体版

第三百三十三章 助力

    夜晚,山风走热意,让人感觉到了一丝丝冷意。

    五个人聚拢在篝火边,隔壁是老道们的居所。

    他们连院子都没进去,而是在外边躺着。

    毕竟饿死不打掳,冻死不拆屋,是铁律。

    陈贵也很清醒,想要获得山里这些隐户们的支持,老道一家人,他就不能得罪。

    因为下午的时候,一聊才知道,这个老道居然是太祖圣威三年生的。

    我滴乖乖,今年都七十二了!

    硬生生活过了汤国五朝的老人。

    他的大孙子,现在都三十三岁了。

    甚至他们一家比周围的村人传承只多不少,有他们一家帮着自己做担保,攻略山民的进度,也能加快不少。

    所以要做就要做彻底,哪怕在外边,也不能松懈。

    吃干粮,喝竹筒烧的开水,保持初心,他们做的很好。

    “怎么样?”庙里头,一个老人问着爬上去看的孩儿问了一声。

    “大父,他们就在篝火边和衣睡着了。”

    孩儿跳下来,一脸惊异:“真有这种兵?跟小时候常听到的完全不一样。”

    这老人皱眉了一下:“我去跟你太爷说,你先回去休息吧。”

    “哦好。”

    这孩儿走了。

    老人沉默而一下,去找亲爹了。

    也就是那个老道。

    “大人,这和您说那种兵完全不一样。”

    老人是老道的大儿子,今年刚好五十。

    老道一听,不由得感慨起来:“这种兵在,难怪这个承禅皇帝会被下边的人称为千古名君,也难怪能三年扫平绝大部分世家。青天啊!不想我都要死了,还能见到这种场面。”

    “那……”

    “去,都去,编户齐民。三十税一根本不算个事,关键是只要编户齐民了,就能正大光明的弄到盐、铁这些货了。日子也会好起来。”老道虽然长久不出山,但年少也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隐户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他很清楚。

    去一趟附近的村落自发组成的圩,都可能被敲诈。

    因为隐户在法律上不属于汤国人,所以非国人无人权是一定的。

    比奴隶还不如。

    甚至有些缺钱花的流氓,甚至可能抓隐户去卖钱换酒喝。

    看大人拿定了主意,他大儿子也就不多说,伺候大人休息之后转身回家了。

    第二天,天一亮。

    陈贵他们的生物钟固定了他们起床,然后打水、烧水、洗脸、操训。

    骨哨的声音,让老道一家人也都看过来。

    差不多的起床时间,也让他们意外陈贵他们的动作。

    “这就是操训吗?”

    “每天都要上操?”疑问声七嘴八舌,老道的长子被问得晕头转向,于是驱赶着孙儿们,“走走走,都去看看地里的菽黄了没有,黄了就开始准备收了。”

    “嗷……”

    大孙儿们被赶走了,一阵鸡飞狗跳之后,老道的长子才来:“陈伍长,打搅了。”

    “哦,没事。是我们吵闹了一些。”陈贵不明他来的目的,以为是嫌弃他们吵闹。

    “那道不至于。”老道长子摆了摆手,“家父让我来于诸位配合,先编户齐民。”

    “如此甚好,我昨天正好杀青造册了一批,能用上。”

    陈贵笑吟吟,拿起边上堆着的竹简,这可是他昨天忙了半天弄出来的宝贝。

    能不能获得山里人支持,就靠这些玩意儿了。

    “那行,我们这一门,氏是明……”

    老道长子写在地上,陈贵看了一下:“明啊。挺少见的姓氏。”

    陈贵登记完了他们的户籍,然后这个老丈带着他们去最近的村子窜门了。

    “这……明大郎,你这是什么意思!”

    正在村口大树下纳凉的老于头看到明大郎身后跟着的陈贵他们,大惊失色。

    怎么会有兵!

    “放心!他们几位是朝廷派来宣讲新国策的。”

    “国策?”老于头皱眉看着眼前这群人。

    讲着本地土话:“真的假的?该不会又是均田免赋那一套,然后过段时间加税上来,要我们一年到头不仅吃不饱,还要卖儿卖女吧。”

    “这一点你放心。新朝了。新的皇帝年号承禅,是个为咱们百姓着想的主。他是靠武力起家,干掉了压在头上的世家,世家的所有土地都给没收了不说。还说只要种主粮,也就是粟、豆、麦、稻这些的,三十税一。”

    “啥!三十税一!”老于头都惊了。

    上下看着这群听不懂,但笑得和善的外乡人。

    “你不会被忽悠了吧?”

    “忽不忽悠都无所谓。我家大人说了,关键是上边那位爷说了,给我们办户籍,分土地,以后去附近的城里买盐,那都不用担心被敲诈了。”

    明大郎说出了重点。

    盐!

    老于头这一听,顿时思索了起来:“就这个?”

    “户籍也有需求,那就是得分家。新朝是有一个政策,一户只有一丁者,免徭役。”

    明大郎嘿嘿一笑:“这可是,历朝历代天下头一遭啊!只要在官家那里户册上分一下,象征意思意思,咱们就免了徭役。不过就是兵役改成了年十六,要去服三年兵役,得跨州就是。但人家上边给月俸和补贴,三年功夫能得十万钱。”

    明大郎一家,既然已经决定了跟陈贵混,自然是好话都说,还拿着借来的粮票给老于头看。

    还真别说,入水不花不化的纸币,简直就跟神迹一样。

    陆续被外来人吸引过来的老老少少都凑上来观摩,惊讶的发出呼声。

    “瞧瞧这种好东西,单单这一张,就能卖五十斤粟还有人抢不到,新朝那位爷纳咱们这些隐户,更多只是为了他心中天下大同的理想。要让老老少少都有饭吃,都能吃饱,甚至穿暖!就跟文景那会儿一样!”

    明大郎一说起文景之治,老于头信了八成:“看来,新朝很好嘛!”

    “反正也没差,要是新朝骗咱们,往山里一躲,搜山得多久?”明大郎又加了一句。

    这话算是彻底劝住了老于头。

    他喊来了几个村佬,商量了一下后,就跟陈贵他们通过明大郎转译了起来。

    陈贵听不懂,因为他们说的是汉代的吴言,他们于村是七王之乱后从吴国被迁到南阳给一个王爷守陵的,后来因为北方大乱,他们逃进山里足有几百年,这才繁衍出了百十口人。

    至于明大郎一家是太宗时避乱来的,所以本朝的官话,明氏一直都会,这才是为什么陈贵一来,能跟明氏老丈说上话的缘故。

    但老于头他们……可就难了。

    陈贵在明大郎配合之下,搞定了于家村,同时也陷入了思考。

    看来自己想要尽快吃下这里,需要通译,但还不能得罪通译的利益。

    明氏……不知道能不能听话。

    罢了,先用着,走一步看一步。首要的目的是宣讲《大同书》,然后拉拢本地的青壮,先让自己钉死在荆门外围!

    至于立威。

    从于氏和明氏两家口中,陈贵知道了山里头还有一个张氏家族,住的是堡楼,就在整个群山之间最肥沃的土地上种地,并且还经常抢劫其他村女去成亲繁衍,因此惹得附近村落都不满。

    但人家有堡楼,不好打,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只能结寨自保。

    如果能干掉这个堡楼,那么群山之间大小四十几个村,计三千多口人,一定会听从朝廷的调遣。

    “看来,得拿他开刀。”

    “那怎么打?这可是堡啊!”

    “嗯……”陈贵想了想,他们人少,想要打堡垒,哪怕只是一座高三米的土堡,依旧吃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诱敌出来。

    “先去跟张氏的敌人们拉拢起来,告诉他们朝廷的分地之策,叫做肥瘦均分。”

    “然后再派人去给张氏,让他接受分地的要求,不接受等天兵抵达,另外小查,你赶紧探完地图,然后出山一趟,给附近的据点送过去,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有落脚点,发展出了一个乡左右的编户,让他们带盐过来贸易。”

    “先把威信立起来!”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