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儿盈盈
繁体版

52 打炕

    炕是北方农村每家都有的,无法考证源自哪朝哪代,也不知是谁最初发明的。在我的心里炕和房屋的建筑紧密集合,那是艰苦岁月里经过无数次失败总结后的沉淀,是先辈智慧的结晶。

    一般人家都住在坐北朝南的正房,朝南的方向是门窗。

    正房基本都是一堂两屋,堂屋的靠北墙那面会摆放大红柜子。两个卧室里都有炕。炕都靠南,南连窗台,炕北的一角连接灶台。因为在住人的屋子做饭,所以一般碗柜和水瓮会放在卧室。

    挨着灶台的炕头会比较热,炕尾会凉一些。所以,我冬天喜欢睡热炕头,夏天喜欢炕尾。大人们一般习惯把炕尾叫作后炕里。

    炕上都铺着席子,席子大概是高粱杆的皮编织成的。新的发白,用久了会变得成深红。有的地方很光滑,有的地方不够光滑,不小心会在手上脚上或其它部位的皮肤上扎刺。所以,每次村里来外地干部派饭到我家吃饭,我发现他们上炕盘坐时都很小心的样子。

    我知道炕道是通往墙壁的烟道的,我家墙上也有个木制的四方小门,小时候偶尔我会打开想一探究竟,但气味太难闻,我又会马上关上。再大点知道那也是墙壁烟道的一个小门。墙壁的烟道一直通向房顶的烟筒。每次从街上玩够了跑回家,站在院子里我会习惯先抬眼看看烟筒是否冒烟,如果冒烟就说明饭还没有做好。

    炕不是一劳永逸的,隔两年就需要翻新。如果不按时翻新,慢慢的就会出状况。比如做饭烧火的时候会从炕的四周缝隙冒烟。也有人家突然某一天炕的一处会突然凹陷下塌。

    大人们把拆掉旧炕做新炕称作打炕。

    打炕是个大工程,需要提前准备。一般打炕时间会选在夏季的某一天。

    我记得父亲会提前好几天就要着手准备。他推着双轮小推车,车上放着铁锹和细网铁丝筛子筛到野地里选土。选好后,他用铁丝筛子筛一遍。然后用双轮小推车拉回家很多没有沙粒的细土。

    隔天,父亲让母亲帮忙,和他一起在院子里用大铡草刀铡了很多一寸长的细碎稻草。

    第三天,父亲把东巷子的叔叔喊来和他一起干活。先是担回家两桶水放在院子里的土堆边,然后父亲用铁锹把土堆中间弄个圆圆的小坑,母亲什么时候已经把水瓮里挂着的水瓢放到了水桶上,金黄的铜水瓢在阳光下格外晃眼。父亲拿起水瓢往小坑里加水,叔叔拿起铁锹开始和泥。母亲在边上不时地往土里面参和了一些堆放的碎草。一大堆带有稻草屑的不软不硬的泥很快就和好了。这时,父亲便拿出四方木头模子,开始用刚刚和好的泥在院子里和叔叔脱土培。不一会儿,我家满院子就都是四四方方的泥土培了。

    奶奶会反复告诫大弟和二弟不许闲的没事故意踩土培,就算干了也不可以踩踏。

    大概过了十多天,父亲觉得院子里的泥土培风干的差不多时,他便小心地一个个立起来,一贯只会干粗活的父亲,在立泥土培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他是粗中有细的人。他居然把泥土培立的像女人的发辫,远远看去非常好看。我每当走出院子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这一排泥发辫前停留一刻。

    又过了许多天,父亲认为院子里立着的泥土培已经彻底干透时,他开始一大早就喊来三四个大男人帮忙拆掉旧炕,准备打炕了。当然,这几个男人中有一个年长一些的大爷是技术指导。

    拆炕虽然比较快,但家里变的尘土飞扬。

    拆完之后,母亲和奶奶不畏灰尘,开始协助清理。清理干净后,等尘土不再飞扬,屋子里只剩下淡淡的灰草味道时,父亲和几个男人便开始切新炕了。有的陆续往屋里搬运土培,有的往屋里运泥,也有一个大爷专门在屋里切炕。这时,父亲反而没有具体的什么活计了,他显得有点多余。

    差不多半天的功夫新炕就能弄好。

    其实新炕就算打好也要烧好几天,晾着风干好些天才适合住人。新打的炕上也不能放炕席,只是做饭时通过灶火烧的柴火加热烘干炕面。家里窗户整天打开着通风也是为着风干。

    因为家里打炕,白天晚上我都不愿意在自己家了,我便溜到姥姥家,好几天不回家。估计新炕差不多彻底干好了,我才回去。

    炕不只是供家人睡觉休息,冬天取暖也全靠炕。

    我童年的记忆中,家家都是烧柴火,没有谁家烧煤,估计是买不起煤炭,也可能是很难买到,烧煤是我是十几岁以后的事了。最早的记忆里,冬天谁家也不生炉子的,取暖全靠火炕。炕的侧面还有两个四方小灶,平常都用方砖块堵着,最冷的季节每天晚上会专门抱进屋子一些玉米杆点着后伸进小灶烧,不大一会儿后再伸手摸摸炕就变热了。

    白天吃饭游戏都在炕上,晚上睡觉在炕上,再大一点写作业也在炕上。炕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