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眼邪书
繁体版

第二章 往事

    据爷爷信里所述,泰家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那个时期神人辈出,鲁班就是其中之一,鲁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是一名杰出的土木建筑发明家。鲁班生于春秋时期,姓公输,名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后世之人称他为鲁班。当时鲁班技艺超群,名扬各国,因此广收弟子,想把他的技艺发扬光大,但是大部分人天资平平,并未学到神匠鲁班的精髓,就在鲁班为此烦恼的时候,却在前往各国游历的途中遇到了两个人,泰山和他的师弟郑承,这二人天资卓绝,深受鲁班的喜爱,于是鲁班把他的技艺青囊相授,这二人也是不负鲁班的厚望,把鲁班的技艺全部学会,隐隐中有青出于蓝的势头,在鲁班晚年的时候更是把用毕生心血所著的《鲁班书》传授给了二人。这也是为什么泰家庄的祠堂为什么会供奉鲁班像的原因。

    《鲁班书》一共上下两册,上册记载了道术,下册记载的是道术的解法和医疗法术。当时鲁班虽然传授给二人鲁班书,但是并非整本传授,而是把《鲁班书》上册关于道术部分传给了郑承,郑承头脑灵活,但是做事稍显不够稳重,但心性不坏,后来思量再三决定把上册传给了郑承,而泰山憨厚善良,做事踏实,下册记载着道术的解法和医疗术法,如果郑承用用上册所学的道术闯下什么祸端,作为师哥的泰山还能帮忙善后,解除术法,所以就把《鲁班书》下册传给了师哥泰山

    然而光得到书,除了记载医疗那部分的内人能学习之外,那些术法和解法并不能学会,还要配合相关的咒语,鲁班在临终前分别叫来二人,并分别把相关咒语告知二人,并且嘱咐二人基本工匠技艺可以传给族人,便于谋生,但是书中内容切莫外传,并且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书中有一长生秘术,但此秘术有伤天和,太过恶毒,被天道所不容,此法虽然恶毒,但毕竟鲁班祖师的花费无数心血才发明此法,终究是不忍心让此法遗失,但又怕后人利用此法害人,故而鲁班把此法一份唯二,分别记载在上下两册,之后鲁班告诉二人切莫互换《鲁班书》,也是希望后辈用出现大才者能够完善此法,二人把鲁班的话铭记于心,之后安葬了鲁班,一代神匠的传奇就此落幕,而鲁班书的故事却延续了几千年。

    让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各自准备修炼《鲁班书》的时候,打开的第一页就让他们傻眼了,上面赫然记录这一段话“修行《鲁班书》必需要在鳏、寡、孤、独、残中间选择一样,方可修炼。否则必将身死道消,家破人亡”他们二人犹豫再三,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残,自断一根手指,虽说是自断一指,对身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古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想当时他们的为了书中的技艺得到传承付出了多大的决心,之后他们二人潜心修习,二人也谨记师傅嘱咐,并没有互相交换《鲁班书》

    时间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泰山和郑承都已垂垂老矣,人之将死,很多想法都会发生改变,郑承开始打起了永生秘术的注意,于是他找泰山多次商量,但是泰山沉稳憨厚的性格始终记得对师傅的承诺,一直没有答应郑承,郑承见和泰山说不通,就想用书上记载的道术对泰山下手,但是泰山学的下册记载就是专门破解上册道术的,郑承最后也是无计可施,但是面对生死攸关的事情他哪会善罢甘休,于是他找了一些杀手,在泰山外出的时候半路截杀,好在当时跟泰山随行的一众弟子誓死守护泰山,才让泰山逃过一劫,这事过后泰山深知郑承已经完全变了,更不会善罢甘休,但是憨厚善良的老泰山依然估计同门之情并没有对郑承出招,只能选择举家迁入秦国,至此泰山和郑承在任何联系

    经过几千年的朝代交替历史变迁,泰山一族不断迁徙,来到了东北的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偏远的小村落,成为了如今三十几户人家的泰家庄,而鲁班书一直传承到泰山太爷爷那里却遗失了,据爷爷说,那年也是秋天,乡亲们迎来了一个大丰收,大伙干完农活之后,就来到庄里的祠堂祭祀祖先,然而福祸相依,土匪也知道庄里今年大丰收,因此趁着大家祭祀的时候杀了过来,当时太爷爷正在场主持,看到土匪来了太爷爷连忙跑进了祠堂,好一会才出来,出来之后就带着众人和土匪周旋,后来被土匪当场砍掉了脑袋,庄子里也死了不少人,土匪并没有斩尽杀绝,只是把值钱的东西和粮食抢去了,本来是一件喜事却变成了丧事,爷爷安葬了太爷爷,但是《鲁班书》却下落不明,爷爷曾怀疑太爷爷把书藏尽量祠堂,但是无论爷爷怎么翻找都没有找到,《鲁班书》下落不明

    而爷爷之所以不让想让泰山知道这件事也是顾虑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只想让泰山平平淡淡的好好活着,而且爷爷知道郑承一定有后人在世,并且也一定会寻找他们,试问面对长生秘术,有几人能真正的无视呢?但是天意还是让泰来知道了此事

    “臭小子,这就是咱们泰家庄和鲁班祖师爷的渊源,爷爷虽然没学过鲁班书,但也在你天爷爷哪里耳读目染的学了几招,至于爷爷为什么会把坟安置在这里,若是你能拿到鲁班书,自然会明白,如果你和鲁班书无缘切莫来查探这个地方,最后要好好照顾自己,爷爷会在天上保佑你的,关于鲁班书的事情切莫和外人提及,切记”

    泰来看完爷爷的信泪如雨下,连忙跪在爷爷的坟前,给爷爷磕了三个头,把手里的纸钱烧给了爷爷,然后已经倒地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沿着原路回到了家中

    到家时候已经时至中午,泰来在锅里拿出来两个窝头,坐在院子里的阴凉处,边吃着窝头脑海里边想着爷爷的话“《鲁班书》当地在什么地方呢?这书真有这么神奇吗?”泰来心里嘀咕着,眼睛四处打量着。

    看了一会不由得开始摇头,这院子里根本处理一颗半死不活的杨树以外什么都没有,根本就没有藏东西的地方“按理说《鲁班书》对于我们家来说应给相当重要,太爷爷要么每天随身携带,要么就是保存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而且这书太爷爷肯定会时不时的翻开看一看,所以不太可能会把它埋起来,那会在哪呢?”心里这么想着,泰来狠狠的咬了两口窝头,一顿午饭算是解决了,他连忙起身来到了屋里。

    泰来的房子,是典型的东北农村的老房子,一共三间,进门之后就是厨房,厨房就一个灶台,然后就是东西两个屋子,这两个房间的靠窗的位置各有一铺火炕,泰来住东屋,东屋炕稍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头箱子,里面装着一些换季的衣服,箱子上面放着几双叠的还算整齐的被褥,其余的东西一概没有,说是家徒四壁真是一点不为过,泰来在东西两个房间来回看了几遍,最终摇头,家里是真没有藏东西的地方。

    “太爷爷,总不会把常看的书,藏到炕里吧,等想看的时候在把炕扒开?”“不会”泰来摇了摇头,

    “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干,太爷爷应该不会这么蠢,绝对不会”泰来笃定的想着“那会在哪里呢?”泰来不断在脑海里回忆着爷爷信里说的场景,突然他脑海里灵光一闪“一定在他身上,那么重要的东西,而且经常看的东西,没在家里就一定在身上,而且当是那种情况事发突然,太爷爷一定把书藏在了祠堂”

    想到这里,泰来连忙跑去了泰家庄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