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孙吴
繁体版

第1001章 封公建国

    八月末,使者从许都抵达,一路风尘仆仆。

    这一次来的人不再是谢安,取而代之地是一名太监,是为宣读天子诏书。

    我等所有人在西陵的大将军幕府内,沐浴焚香,随即跪拜聆听。

    随着诏书被宣读完毕,再到天使赐下刻着“大吴国公”四个字的印绶之时,从此我便成为了堂堂的吴国公!

    “吾等跪谢天子,天子万年!大汉万年!”

    一套施礼参拜之后,我接过煌煌印绶,随即命人重赏了天使一番。

    天使在得了好处之后,不禁喜笑颜开,随即偷偷向我透露了一些情报!

    “吴国公殿下,天子近来精神状态不佳,恐是受国事所累!”天使说道。

    “多谢天使告知!”我连忙回应道。

    这天子身在许都如同傀儡,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如今大汉又如此势微!

    在如此情况下,天子的精神状态能好才怪!我心里如此想道。

    ………

    在送别天使之后,我们一行人又忙不迭地回到了幕府之中,众人随即向我道喜。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众人恭维道。

    “哈哈,诸位!眼下我受封吴国公,等到消息在传出去之后,二州军民定将深受鼓舞!眼下南郡失地尚未收复,交州陈霸先又虎视我荆南之地!当此之时,我等正该戮力同心,齐心协力!”我当众勉励道。

    “我等敢不用命!”众人随即回应道。

    “诸位,曾经我的权力有限,如今受封国公!眼下又正值大战在即,我欲为众将士加官晋爵,诸位可有良言?”我连忙询问道。

    “主公!如今军中杂号将军众多,哪怕是军团主将也只是杂号将军,恐难以服众!主公不妨予以擢升,对他们加官晋爵一番!”王猛建议道。

    “嗯,景略言之有理!如今军中将校,唯有周公瑾、太史子义、马孟起是为重号将军,其余将校最多是杂号将军,确实该为诸位加官晋爵了!

    我意擢升太史慈、太史子义为镇东将军;

    甘宁、甘兴霸为镇南将军;

    马超、马孟起为镇西将军;

    陈庆、陈子云为镇北将军。

    徐琨、徐公玉(瞎编的)为安东将军;

    黄盖、黄公覆为安南将军;

    程普、程德谋为安西将军;

    韩当、韩义公为安北将军。

    孙贲、孙伯阳为平东将军;

    贺齐、贺公苗为平南将军;

    吴才、吴有才为平西将军;

    孙河、孙伯海为平北将军!

    另外,擢升陆逊、陆伯言为定威将军;

    沈庆、沈弘先为宁远将军;

    孙翊、孙叔弼为讨逆将军;

    周泰、周幼平为奋威将军;

    孙瑜、孙仲异为恭义将军!

    另外,王猛、陶侃、鲁肃、太史慈、韩当、孙河、程普、甘宁、孙暠、陈武十人为关内侯!”

    一口气擢升了十二位重号将军,五位杂号将军,十位关内侯!

    所谓重号将军,便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一共二十四个将军位。

    在秦代以前,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一重号将军——骠骑将军,位次大将军。

    自武帝征匈奴始,之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甚至或因童谣(如龙骧),随立名目。

    而绝大多数则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之类。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名目繁多,南朝梁共有三百六十一(包知加封境外人士的一百二十五号)。

    这期间将军称号也被划分成二类,即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

    重号将军职位高,轻易不封;杂号将军职位较低。

    两汉重号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三国开始增多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皆为重号将军。

    但亦有例外,如南朝宋四镇亦在杂号之列,杂号加大者亦为重号将军。

    在大汉鼎盛时期,重号将军一般并不常设,只有在战时皇帝委任将领出征前才会加以重号将军位。

    不过到了乱世,战事繁多,将领也多,因此重号将军也就和官职一样成了常设封号!

    至于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又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

    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公士,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

    上造,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

    簪袅,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

    不更,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往后十六级则为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其中的关内侯,乃是秦、汉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

    有其号,无国邑。

    一般是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

    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

    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

    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

    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

    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

    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

    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