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名医
繁体版

第三九九章 何为读书人

    这首鹿鸣录事是他在参加鹿鸣宴以前精心准备的诗作,冥思苦想之下,诗作质量自然毋庸置疑。

    不过面前这道清瘦身影为何还是这般镇定自若呢。

    望着那道身影,徐少平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宣纸在桌上缓缓传递开来,众位士子在赞赏之余,也是朝李素这边望了过来。

    毫无疑问,在徐少平写出这首诗作后,压力自然也是来到了李素这一方。

    感受到场中这微妙的气氛,冷霖也是悄悄咽了咽唾沫,虽说他挑起这场争斗的目的是处于无聊,但就感情而言,他肯定是倾向于李素这一方的。

    宣纸几经流转传递到李素手中。

    男子默然的看着宣纸上面的文字,不时轻轻点头,似乎对这首诗词的质量极是认同一般,看着这一幕,徐少平眉头却是拧的愈发紧了,他不明白眼前的这个男子究竟是在搞什么名堂。

    实际上,这样的疑问不止出现在徐少平一人心中,诸多士子也都是搞不清李素此时的举动是想表达什么。

    “好诗啊。”

    这时男子不时颚首点头,脸上尽是犹意犹未尽之色,按着膝盖,缓缓起身,对众人扬了扬宣纸,感慨般的点点头:“真真是好诗,尤其是那句“圣上喜迎新进士,百姓应得好官人。”更是令在下感慨颇深。”

    脚步游走到冷霖身边,随意将宣纸递给他,“在下出身东平府,此前终日浪荡与青楼妓寨之间,行事可谓是荒唐无比。

    ”后来侥幸遇到一位高人,蒙他不弃,受他指点,这才摆脱顽劣心态,开始读圣贤书,学治人术。”

    “不过即便再那段终日颓废荒唐的时间里,在下也是明白,读书人是清贵的,大乾……国家,百姓需要的也是读书人,而并非像我这样的浪荡游子。”

    “是真真正正的读书人!”

    环视眼周围,李素向众人提问道:“但何为真正的读书人?”

    虽然对李素不吟诗写词感到奇怪,但或许是慑与气势,或许是因为其他因素,这并不妨碍众人对此事的探讨,毕竟这确实是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场上一片默然,众人脸上皆是面露思索之色。

    这时有青衣士子沉吟片刻,起身说道:“忠贞傲骨,方为读书人。”

    李素未置可否的点点头,却是并没发表评论。

    “依我看,上报社稷,下报民心,方为读书人。”说话的是陈儒言。

    李素眼睛一亮,点点头:“善!”

    经此这两人的调动,场中的气氛立时活跃起来,众人纷纷是各抒己见。

    这个说是为读书人,那个说忠君爱民,处事宜然方为读书人。

    面对着众人各式各样的意见,李素却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态度,不时点头颚首,良久之后,这才向下压压手,止住众人的议论声,环视众人:

    “忠贞傲骨也罢,感时伤怀,淡然处之也罢,以在下看来,不过之事拘泥于自身情绪而已,只算小成,算不得真正的读书人。”

    “上报社稷,下报民心,亦或是忠君爱民,处事宜然,也不过只是大成而已,离圆满境界相去甚远,同样也算不得读书人。”

    “那阁下之言,我等皆不为读书人,那何为读书人?”有士子提问道。

    李素赞许的看了他一眼,说道:“读书人是为儒者,儒者当有儒家风范。”

    “何为儒家风范?以在下看不过四件事……”

    语气沉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凝重的声音悠悠回荡在长阶之上,众人面色一阵,闻者无不是心神摇曳。

    “在下之前亦存此志,不过在东平府见我辈读书人无所事事,终日流连于青楼妓寨之间,以吟诵诗词为乐,以勤奋读书为耻。”

    摇摇头:“可悲,可叹呀!”

    “在下心灰意凉之下,这才投身医道,悬壶济世,为天下苍生略尽绵薄之力,然,所救之人毕竟有限,诸位将来是要拜将为相的人物,行的是利国利民,兼济苍生的大事,只是看大家方才耽与享乐,这才有感而发。”

    仰头望向苍穹,片刻之后,似是吟唱般,缓缓念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火焰燃烧松油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悠悠传了过来,长阶之上,众人皆是动容,场面一时间,陷入到寂静当中。

    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下面群臣却是有些搞不明白了,这一会热闹朝天,一会又是静默无声,不明所以的窃窃私语声,便也是传了上来。

    “此那那名高人,讲给在下听得,如今在下也就转述给各位,李素乃无名小辈……”

    男子在度环视众人,拱手诚恳说道:“实不值探花郎,不值各位这般刻意针对,寥寥数语,能听则听,不听也罢,还望诸位好自为之。”

    说话间,便坐回到短案后边,举杯喝起酒来。

    “宣哲此言正是朕之想法,朕本以为“居庙堂之远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本就是警世佳篇。”

    冷霖深吸口气,尽力平复下思绪,很是慨然的点点头,说道:“不成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出,更是让人心驰神摇。”

    “我等受教!”见皇帝陛下这般赞赏,诸位士子拱手齐声说道。

    “你等的却该好好受教一番。”

    冷霖望着众人:“今日方知你辈读书人居然糜烂到这种程度,文风不正,则我大乾国风不正。”

    “曲劝直!”

    “老奴在。”

    “传旨下去,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连同朕方才提到的那几句话,刻成石碑,送往太学院,以正此等不正文风。”

    这般说着,冷霖似笑非笑的偏头看了眼旁边的男子:

    “署名就写……李素吧!”

    此言一出,场中的气氛却是有些微妙了……

    。。。。。。

    。。。。。。

    作为大乾的最高学府,太学院一直是处在个较为崇高的地位,这个地位可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大乾历经数百年春秋,凤阁所出阁臣,自也是不在少数,这般多数量的阁臣当中,仅太学院一家,便也是提供了三成之多,理所应当的,够资格在太医院刻碑留名的无不是阁臣大吏,或者名家大儒。

    李素不过只是区区一介无名医师而已,纵然之前写出过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等名篇,在离京渐渐声名鹊起,不过跟阁臣大吏,名家大儒,其差距宛若皓月萤火,他的名字要是挂在上面,只怕整个离京文坛将会迎来场大地震。

    闻听皇帝陛下方才那番言论,众人脸色或是惊愕,或是茫然的脸色,显然这件事情对于他们也是十分具有冲击力的。

    “陛下不可!”

    说话的自然就是李素了,就见他连忙起身,拱手应道:“在下只是一介医师,李素二字实在过于微末,有何资格铭刻与太学院当中。”

    虽说私底下跟老黄头的关系比较好,但这其中的利益纠葛却是十分的紊乱复杂,孰轻孰重,他也是分的清楚的。

    “朕意已绝,岂是你这小子说不可,就不可。”透过额前珠帘,冷霖目光一拧,故作出一副威严的模样来,“况且这你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处又有谁敢说个不字呢。”

    与这小子接触这般长时间,对李素的才华,老人自然是很有信心的,今晚虽说存了几分想要回报镇国公的想法,这才故意将李素唤道台上,给他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但为天地立心这番话语一处,他感到的是浓浓的惊讶。

    因为这番话,的却有资格给读书人以振聋发聩的一击。

    这就是典型的装逼过猛,扯着蛋了……

    李素心中一阵无语,虽说对于当世读书人流连青楼妓寨,沉迷诗会文会感到不满,这次发言也确实有点醒这群大乾政坛新星的想法。

    但他真的只想做个隐居幕后的美少年啊!

    “传旨!”

    冷霖看了眼李素,轻轻一笑,继续说道:“李素因进言有功,升起为……嗯,太医院副院正,兼翰林院院士,赐免罪金牌一块,可自由出入皇宫,面君无需跪拜,”

    还没有从方才的冲击兄回过神来,众人又是被狠狠震撼了一把。

    这种破格升迁,一般来说都是简在帝心的明证,难不成今晚他们就要亲眼见证一代权臣的崛起之路?

    权臣不权臣不重要,不过有个好爹的却很重要……

    。。。。。。

    。。。。。。

    朗读圣旨的声音,悠悠回荡在庭院当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哗然声不出意料的也是在场中各处响了起来。

    将李素升迁为太医院副院正,乃至让他兼任翰林院学士这都好说,最令百官们感到惊愕的还是留名太学院了。

    一方面是因为李素年纪轻轻,资历够不够格的缘故,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读书人最为渴望的便是能够青史留名,而太学院地位崇高,又岂是寻常人能够轻易留名的。

    可见这位名叫李素的年轻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如何。

    似乎一颗明晃晃的政治新星就要冉冉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