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繁体版

第十三节 水军

    其实郑成功虽说有点儿自己的小心思,这很正常,在那个年代,没有小心思是很难的。他也没干啥出格的事儿,该尽的本分也尽了。

    当然,没有小心思的人还是有的,还不止一个,比如李定国、张煌言。只有这二位,自始至终、兢兢业业地为残破不堪的南明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而不求回报。

    对于郑成功,我理解。对于李定国,我敬佩。

    其实关于这二位,还有一层微妙的关系。郑成功是个枭雄,能入他眼的人没几个,准确来说只有一个——李定国。我之前看《从征实录》中所记郑成功给李定国的几次回信,发现郑成功对李定国的称呼很有意思——老亲翁。

    李定国比郑成功大四岁,不叫老大哥、老叔叔,而是老亲翁,其实,这个“老亲翁”叫得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李定国是郑成功最敬佩的人,两人也是最亲密战友,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是亲家。

    ——郑成功的侄女嫁给了李定国的大儿子。所以这个“老亲翁”叫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其实,郑成功在厦门这几年,也做了不少事儿。早在顺治十年秋,张名振与张煌言由福建乘船北上,九月抵达长江口。从古代到现在,从现在到以后,但凡乘船到长江口,都只有一个目的——南京。

    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北方的心脏是北京,南方的心脏是南京。之前的朱宸濠造反要打南京,后来的洪秀全也要打南京。

    张名振的目的,就是南京!

    三个月后,张名振正式进入长江,随后抵达瓜洲,瓜洲的上游就是南京!清廷闻到了火药味,立马从扬州、苏州等地派兵,驰援南京。眼看援军从四方赶来,张名振带的只有些许水军,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大反应,于是在南京周围打了几场游击后,满载而归。这就是张名振、张煌言的初入长江之役,结果是清军受惊,明军大获全胜。

    三月二十九日,张名振率水军再入长江,四月初七抵达仪征。仪征在扬州的上游,也就是说,这一次更靠近南京!由于吃了上一次的亏,这次清军可谓是准备充分,一看张名振抬起屁股,就猜出他要拉屎。于是张名振刚到仪征,就受到了清军的热烈欢迎——伏击。张名振无奈,只得率军退出长江。

    这是张名振第二次入长江之役,无果而终。张名振虽然退兵,但并没有撤回厦门,而是留在了长江口——崇明。

    张名振没有放弃!

    五月十八日,张名振因为粮食、战船不足,回到厦门,希望能得到郑成功的帮助。郑成功也意识到了南京的重要性,他派出水军五千、陆军一万、战船近百艘,支援张名振。随后张名振北返,积极准备第三次入江战役。

    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张名振偷偷摸摸,夜行昼息,每天划两桨,硬是摸到了目的地。

    十二月,张名振抵达燕子矶。

    燕子矶,今天也还在,是南京的“四十八景”之一,就在南京城郊。张名振连滚带爬,终于来到了南京!

    清廷震动!

    为了预防张名振乱来,清廷不仅把江苏的兵力全部调来南京,为防万一,还从江西调来了兵力。其实就算打不下南京,这样逗弄两下清军也是过瘾。

    张名振走了,因为确实打不下南京。

    这就是张名振、张煌言的三入长江之役,它造成了两个影响:

    一、张名振的出击摸清了南京的情况,包括地形、周围兵力分布情况等,这些信息,将为后面的那场大战做准备。

    二、经过这次惊吓,清朝明白了一点——当务之急是组建一支水军,必须组建!清朝不会想到,帮助自己完成这个目标的,正是郑成功的人。

    其实,张名振能这么顺利来到南京城下,很多人说是多亏了一个人——钱谦益。钱谦益好久没出场,一直在后台偷偷活着,活得还挺久,徒弟(瞿式耜)死了,他活着。徒弟的徒弟(张同敞)死了,他还活着。

    弘光覆亡后,钱谦益被清朝任命为礼部侍郎,留在南京打下手。此时的钱谦益已经六七十岁,闹不起什么风浪,按理说在清廷吃吃喝喝、混混日子这辈子也就过去了。总之归根结底,自己是对不起大明王朝了。瞿式耜的死讯传到钱谦益的耳朵里,钱谦益伤心欲绝,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徒弟已经超越了自己,至死也没有屈服。

    徒弟是值得尊敬的,相反自己却苟且地活在清朝的庇护下。或许,瞿式耜的死勾起了钱谦益心里仅存的那么一点儿良知,他决定,用这具残破的身躯,做最后一点事,一点自己认为对的事。从此,钱谦益一直为沟通西边的永历和东边的郑成功而奔走。

    他尽到了责任,一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