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繁体版

第八节 祸根

    对于魏忠贤的五虎十狗、子子孙孙,崇祯表现出强硬的态度——该砍头的砍头,该滚蛋的滚蛋。清理完这些帝国蛀虫后,崇祯想到了几个很重要的人。

    第一人——孙承宗。

    阉党覆灭后,崇祯便有了再度起用孙承宗的想法,但此时王在晋蹦了出来,提起当年马世龙兵袭耀州战败的事,想方设法诋毁孙承宗。由于王在晋的折腾,孙承宗的复出被搁置了下来。

    第二人——袁可立。

    作为天启皇帝的另一位老师,孙承宗最可靠的战友,崇祯没有理由忘记他。但对于崇祯的多次召用,袁可立只两个字回答:不来。看似不负责任,其实很周到。孙承宗走后,在辽东留下了袁崇焕,袁可立走后,同样也留下了一人——毛文龙。此时的袁可立已经六十六岁,经历了阉党事件,热情已渐渐退去——交给后辈们吧,或许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但令袁可立没想到的是,孙承宗跟他是最亲密的战友,但袁崇焕跟毛文龙却成了仇人。

    第三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人——袁崇焕。

    这是崇祯关注最多的一人,早在做信王时,他就曾听说过此人,独卧宁远,宁锦大捷,名动天下。要与皇太极斗,必须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召见袁崇焕询问军事,地点是紫禁城平台,这是崇祯第一次召见袁崇焕,史称“平台召对”。

    崇祯寒暄了几句后直入正题:“说吧,几年可以复辽?”面对新君,袁崇焕斩钉截铁答道:“五年足矣。”崇祯笑了,他对这个答复十分满意,接着说道:“如若复辽,朕当不吝封赏,你的子孙也能享福。”

    祸根就此埋下!

    五年复辽是什么概念?此时的后金已不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有着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的国家,其军事实力足以和明朝抗衡。孙承宗坐镇辽东四年,才收复四百里土地,别说全辽,就连辽西都没啃下一半,而袁崇焕现在扬言要超越老师,五年复全辽,将皇太极赶回建州老巢,袁崇焕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明白人还是有的。

    事后,给事中许誉卿听说了此事,前来询问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策略,袁崇焕的回答差点没让他吐血。

    袁崇焕说:“皇上太劳累了,我只是说说而已,安慰他。”(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许誉卿说:“我们这皇上精明得很,万一跟你较真,怎么办?”(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这句话直接把袁崇焕说蒙,稍加冷静后,袁崇焕也觉得自己吹牛吹大了(崇焕怃然自失),于是找到崇祯,加了几个条件——五年之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成功。还有,在外面我最大,我说了算,朝中之臣不能管我,别再蹦出一个魏忠贤来。

    袁崇焕本来打算提一些条件让崇祯知难而退,没想到崇祯愈战愈勇,只要能五年复辽,别说几个条件,就是几十个条件也答应。

    崇祯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并赐尚方宝剑。

    袁崇焕此前的身份是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现在的身份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已经不是升几级的问题了。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正二品,自不用多说,更了不得的是督师。

    在明朝,武将混得好一点,最常见的就是总兵,比如宁远总兵、山海关总兵,管一个地区。总兵之上有巡抚,管一个省。再能混的,就是总督,一般管两个省,如两广总督(广西广东)、陕甘总督(陕西甘肃)。特别能混的,比如说袁崇焕,就是督师,简而言之,督师管总督。

    前面说过,巡抚一般由三品官员,也就是侍郎、副都御使等兼任。总督一般由二品官员,就是尚书、都御史兼任。督师的要求极为苛刻,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兼任,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袁崇焕没有入阁,不是大学士,却当了督师,也算是破了例。

    当然,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叫作五省总督,看名字就知道,管五个省,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地方官,不过现在这个职位还没出生,就不提了。

    袁崇焕的身份是蓟辽督师,也就是说,这地盘上的所有总兵、蓟州巡抚、辽东巡抚、蓟辽总督,包括后来登州、莱州、天津等地全部归他管。现在袁崇焕不用再和满桂争品级的问题了,不管怎么论,满桂见了,都得叫他声大爷。

    领导升了官,之前在他手下干的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等人全部升官,除去满桂(调大同去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在袁崇焕是老大,昔日的小知县,现在的大督师。说什么是什么,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没人敢得罪。

    但这一切的荣誉,都有一个前提——五年复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