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繁体版

第五节 沈阳和辽阳

    杨镐萨尔浒战败下课后,辽东迎来了一位新长官,叫熊廷弼。

    熊廷弼,字飞百,湖广江夏人(楚党),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熊廷弼小时候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可事实证明,放牛娃可不得了(朱元璋)。熊廷弼虽然人穷,但志不穷,从小对知识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读书十分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万历二十五年,熊廷弼考中乡试第一名(省第一),次年中进士。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辽东,与边事有了交集,此时的努尔哈赤正为统一海西女真而奔走。史载熊廷弼高七尺、晓军事,但此人性格刚直,脾气暴躁,喜欢骂人。

    有一次,方从哲派给事中姚宗文到辽东检阅军马,这个姚宗文是浙江人,是浙党。谁知姚宗文仗着有方从哲撑腰,到辽东后就干一件事——贪污索贿。本来熊廷弼就是个暴脾气,二人经常吵闹,就此结怨。

    回朝后,姚宗文三天两头上疏奏事,和同事聊起熊廷弼也是直摇头,为扳倒熊廷弼费尽心思。正巧,这一次熊廷弼的“不作为”为姚宗文提供了口实。御史冯三元、给事中魏应嘉也纷纷上疏弹劾熊廷弼,一时间朝廷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说熊廷弼通敌卖国。

    原来,熊廷弼认为:开原、铁岭是辽沈的屏障,现在这两地丢了,沈阳和辽阳门户洞开,加上努尔哈赤势头正盛,硬碰硬讨不到好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不出,逐渐消磨敌人战斗力,再找机会出击,一步步蚕食后金,以此收复失地。事实证明,熊廷弼是对的,他的这一战略,后来的孙承宗也在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过熊廷弼的这一“消极”行为为朝中的反对派提供了契机,随后熊廷弼被罢免。接替熊廷弼的人,叫袁应泰。

    袁应泰,陕西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东林党。袁应泰接替熊廷弼时正值朱由校登基,此时东林党势力极盛。

    此人干事认真,早年在地方担任临漳县知县时,因为治水有功,调到中央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山东遭灾,袁应泰修城墙、浚城河,组织动员救灾,受到了一致好评。但精明强干的袁应泰有个致命缺点——不知兵。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袁应泰的强项在于搞建设、搞后勤,他的工作简历里边没有带兵经历。事实证明,打仗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明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学文的跟学武的同为一品,那不用说,文官肯定压武官。所以明朝的人想要有出路,大多都会选择从政,而不从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的戚继光,就是武状元。等到了明朝中后期,武将越来越少,文官越来越多,怎么办?没办法,文官也只有操着刀子上战场。

    文官上战场,并不稀奇。所谓弱不禁风、一吹就倒那都是瞎扯。他们要想着怎么整人,怎么上位,晚上回家也不能玩游戏,因为要到处串门,拉关系。这样劳心劳力,身体自然也不会差,有些当官的,五六十岁还能上战场砍人。当然,身体好跟会打仗是两码事。文官上战场,有两种可能。

    一、成为战神,代表人物:孙承宗、卢象升。

    这群书呆子平时没少看书,当他们的军事天赋一旦被发掘,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后,就能成为主宰战场的神,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能文能武”。比如后来的孙承宗,别看他一副鹤发童颜的姿态,像一位慈祥的老学者,真要打起仗来,肯定是冲在最前面砍人的。再比如卢象升,看起来像文弱书生,杀起人来可谓是不眨眼,人送外号“卢阎王”。

    二、成为战场白痴,代表人物:杨镐、袁应泰。

    这群人平时也没少读书,有能力,但无军事才能。理论知识丰富,但往往脱离实际,最后的结局不是被罢官就是死在战场上。很遗憾,袁应泰就属于后者。

    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八旗军发动进攻,目标是辽东最后两个屏障之一的沈阳。袁应泰到底是读过书的,知道努尔哈赤来势汹汹,硬碰硬肯定不行,只有暂避锋芒。关城门、排火炮、将河水放入护城河,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努尔哈赤猛攻东门,打了一会儿,没讨到便宜。

    沈阳城高墙厚,对袁应泰来说守个十天半个月的根本没问题,现在明朝的援军正在路上,等到援军就是胜利。但对努尔哈赤来说,时间就是一切,援军一旦到来自己将会面对里外包夹的危险,如果再打不下沈阳,就一定要撤退。关键时候,努尔哈赤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有人愿为内应。

    这个手段跟努尔哈赤打抚顺很像,不过现在沈阳没马市,也没后金军进城充当内应,那这个内应到底是谁?

    答案是蒙古人。

    鉴于袁长官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心地还不错。当时辽东包括蒙古遭遇大旱,很多灾民都往关内跑,袁应泰一时不忍心,就把这些灾民安置在了辽阳和沈阳。由于灾民人口众多,当时又没有身份证,所以一时间很难查实身份,很多人纷纷劝袁应泰,认为此举不妥。

    袁应泰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努尔哈赤将要攻沈阳,到时候援军到来肯定需要一段时日,这些蒙古人就可以充当兵员,以对抗努尔哈赤。

    袁应泰想得很丰满,但他并不知道,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娶了一个老婆,两年后,皇太极也娶了个老婆。这两个女人来自同一个地方——蒙古科尔沁部落。

    就在袁应泰在城头喝着闲茶,准备看努尔哈赤一无所获、屁颠屁颠跑回去的时候,突然护城河的桥绳被砍断,后金军像蚂蚁一样冲来,破城而入。砍断桥绳的,正是袁应泰打算用来对付努尔哈赤的蒙古人。

    明军猝不及防,大批八旗军进入沈阳,见人就砍,袁应泰下令全军退守辽阳,沈阳城破。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作为普通人,袁应泰是值得尊敬的,但作为将领,却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