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点事
繁体版

第四章官渡之战4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汉献帝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曹操也借此机会,获得了“奉天子而讨不臣”的权力。于是,曹操先后征服陶谦、吕布、袁术,张绣也向曹操投降了。到了公元200年,曹操已经占据了司州、兖州、豫州和徐州。

    再说袁绍这边。早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建议袁绍去迎接汉献帝到邺城。但是袁绍拒绝了,他担心把天子请到自己家里,会影响自己手中的权力。然而,看到曹操后来以天子的名义东征西讨,实力迅速增长之后,袁绍心里就后悔了。等到公元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平定了河北,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和幽州之后,他终于能腾出手来收拾曹操了。在这一年的六月,袁绍以许都城池太小,不符合天子身份为理由,出兵南下黎阳,准备渡过黄河,要把天子抢到邺城。于是曹操进军官渡,准备在这里防守袁绍。

    表面上看,争夺汉献帝是袁绍发动战争的理由,但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本原因却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已经把天子拽在手中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出去的。而袁家四世三公,袁绍认为自己才是最有资格问鼎天下的人。此时河北已经被袁绍平定,如果袁绍想要进一步发展,那么只能向南,而南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曹操。

    所以,官渡之战的爆发,导火索是汉献帝的归属,而真正的根源是袁绍集团谋求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曹操集团其实是在被动应战。

    一般来说,一场大决战都是由小的战役组成的,官渡之战也是如此。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几次战役分别是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和乌巢之战。

    先说白马之战。袁绍大军南下,心腹大将颜良作为先锋,率先渡过黄河,并进攻白马,企图占拒白马,保证后续大军顺利渡河。曹操主动出击,荀攸献上“声东击西”之策,率领大军到黄河南岸的延津,佯装要渡河攻击袁绍大军后方,等袁绍分兵向西后,再率领轻骑兵快速救援东边的白马。袁绍果然中计分兵,颜良措手不及,被曹操的先锋关羽斩杀。

    再说延津之战。白马之围解除后,曹操带着白马附近的百姓向南迁移,袁绍渡河后,派遣文丑和刘备率骑兵追击曹操。到了延津附近,曹军故意沿路丢下军械辎重。看着满地财物,袁军纷纷下马争抢,曹操趁机回军杀到,文丑在乱军之中被杀。

    最后说乌巢之战。袁绍连续折损两员大将,于是选择稳扎稳打,所以双方最后在官渡对峙。袁曹双方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击破对方。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曹操的粮草耗尽,萌生退意。就在此时,袁绍集团的许攸背叛袁绍,向曹操投降,并建议曹操出奇兵袭击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曹操留下少量兵马防守大本营,亲自率领大军攻击乌巢。而袁绍选择分兵,一部分人进攻曹操大本营,一部分人救援乌巢。结果曹操领兵在乌巢死战,成功烧毁乌巢粮草。随后又击败前来救援乌巢的张郃和高览,二人最终选择向曹操投降。在官渡前线的袁军听到粮草被烧毁的消息,军心大乱,再次大败。最终,袁绍只剩下残兵败将逃回河北。

    说完了官渡之战的过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曹操凭什么做到以弱胜强的。《孙子兵法》里说,可以通过比较以下七种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

    1.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

    2.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

    3.天地孰得。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

    4.法令孰行。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

    5.兵众孰强。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

    6.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

    7.赏罚孰明。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

    在开战之前,郭嘉向曹操陈述了“十胜十败论”,以坚定曹操的决心。“十胜十败论”基本上囊括了孙子所说的七种情况,除了兵众孰强,因为就真实的军事实力来说,曹操集团是比不上袁绍集团的。袁绍占据的河北四郡,是黄巾起义最早爆发地,因此也是最早被平定的,所以百姓的生活最早安定下来,民力恢复得快,粮草充足。而曹操占据的河南地区,一直都是处在混战之中,先是黄巾贼肆虐作乱,后是军阀乱战,曹操花了很长时间才平定下来,民力恢复慢得多。再加上曹操的周围全部都是敌人,必须要保留很大一部分军队防守。所以,袁绍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南下,而曹操却要兼顾大局,能用来应对袁绍的兵力很少。所以说,孙子提出的七点中,在兵众孰强——与战争胜负有直接相关的一点上,曹操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孙子兵法》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简单来说就是以多打少,打不过就要跑。但是曹操却不能逃跑,逃跑的话就前功尽弃,一无所有,所以只能硬撑。而一开始袁绍是想速战速决的,这是曹操既想又怕的。因为曹操集团粮草不够,拖久了就被拖死了,所以想要速战。但是曹操同时兵力也不足,真要是速战速决,一场就全打没了,曹操更怕。因此,曹操只有通过创造局部优势兵力,才能打赢袁绍,这是曹操获胜的唯一方式。

    白马之战曹操就是这样赢的。曹操先通过声东击西引开袁绍大军,创造了对颜良的局部优势兵力,从而能够迅速击溃颜良,取得首胜。

    延津之战不太一样,因为文丑带来追击曹操的骑兵数量远多于曹操手下的骑兵,所以曹操只能用奇谋来应对了。这一次,曹操抓住了袁军贪婪的本性,用财物诱惑他们,才打赢了这场追击战。

    两军相持是曹操最不想看到的。连续吃亏的袁绍学乖了,要跟曹操稳扎稳打,曹操一下子就没辙了,甚至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想要撤退。可是谁能想到,这次是袁绍内部不稳了。许攸的家人犯法被关进大牢,于是许攸投敌了。曹操人少,没有粮草已经不能坚持下去了,而袁绍人多,消耗更大,要是能把袁绍的粮草也毁掉,曹操就有机会了。许攸的到来给了曹操这个机会。曹操选择孤注一掷,必须要烧毁袁军在乌巢的粮草。实际上袁绍在乌巢的人马有一万人,曹操过来袭击的人马却只有五千人。曹操先是伪装成袁军,趁机点燃了粮草。被乌巢守将淳于琼发现后,拼死力战,才终于击败了乌巢的袁军,然后回头又击败了前来救援的张郃和高览。所以乌巢之战,曹操赢在了战斗意志上。这一战曹操破釜沉舟,曹军是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在战斗的。曹军这种一往无前、拼命死战的战斗意志,把袁军比下去了。

    所以,曹操在军事实力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以弱胜强,在于出奇谋,创造局部优势兵力。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远胜敌人的战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