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点事
繁体版

第一章官渡之战1

    公元199年,黄河流域爆发了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的决战,战争的结果以曹军的胜利而告终。《三国志·武帝纪》评价这场战争:

    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官渡之战后,天下就没有人是曹操的对手了。官渡之战结束后,未来由曹操势力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虽然此后也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样的大型战役发生,但无论其结果如何,最多也只能是起到了延缓统一时间的作用。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历史铭记,除了此战对中国历史走势的巨大影响之外,还在于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经典战役。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评价官渡之战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官渡之战中,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天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曹军自身的“人谋”才是成败关键。尤其是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过程中,曹操以及帐下主要谋士认为袁绍人多粮多、却必败的思维贯彻始终,值得品味。

    官渡之战是由多个局部战场组成的,从白马之战到延津南之战,再到乌巢之战,曹军每一场局部战役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如果说一次以少胜多有偶然因素,那么每一次都能够以少胜多,则足以说明,曹军虽然兵少、粮少,战斗力却强于袁绍。

    账面上,官渡之战前,曹操军事集团的落后是全方面的

    曹操与吕布大战时,一度互有胜负,又因蝗灾,粮草耗尽。袁绍趁机派人要与曹操联合,实际是吞并,曹操差点同意,幸得程昱出言阻止,当时曹操军队只剩下一万人左右:

    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三国志·程昱传》

    官渡之战距离此时仅仅六年时间,袁绍在北方一直默默发展,粮草充足,兵力几十万。

    发动官渡之战前,袁绍精挑了十万人,部署在整条黄河战线上。从淳于琼的护粮军队可知,官渡的局部战场上,袁绍最少有几万人,而曹操方面不足万人,伤兵占了十分之二三。(《三国志·武帝纪》)

    表面差距巨大,但当时的大谋士们对于军事对比的看法却不同。不仅曹操帐下的荀彧、郭嘉等人对于击败袁绍信心十足,就连袁绍帐下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己方兵多粮多,却处于被动,沮授对袁绍说:

    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

    除了沮授认为袁绍军队不宜与曹军正面交战之外,袁绍集团的谋士田丰也建议袁绍不要与曹军交锋,而是固守黄河,不断的袭扰曹军。结果袁绍认为田丰之言有损士气,把他关起来,不久之后杀掉。

    可见,曹操不及袁绍兵多粮足,但所有的有识之士却都认为袁绍军队打不赢曹军。

    曹操曾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当时袁绍拥有天下最多的兵力和人口,袁绍却认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自己,不把袁绍放在其中。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将领们劝说他先去攻打实力更强的袁绍。曹操却一口咬定:

    “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在曹操眼中,坐拥人口百万,执掌大军十几万的袁绍,威胁却不及刚刚从自己这里了带了几千士兵逃走的刘备。

    战争的经过,证实了豪杰们的战前论断

    《三国志·武帝纪》中,曾经记载曹军杀文丑的经过:

    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将文魄将五六千骑至。谈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

    此段中,曹操军队被文丑的五六千人追击,曹操和荀攸却下令士兵把马都放开,马鞍也解开诱敌。文丑带兵直接追上去,却被曹军五六百人击败,文丑战死。如果说解此前白马之战以少胜多,是因为关羽的神勇发挥,那么杀文丑一战,则是曹操、荀攸有心策划的“以五百击败五千”的战役。曹、荀等人,对于曹军可以以一当十心知肚明。

    乌巢之战前,曹操看到士族疲乏,告诉运粮而劳累的士兵,十五天内就可以击败袁绍,除了鼓舞士气,也是他本人对战争成竹于胸的表现:

    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负劳汝。

    乌巢之战,是曹军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是一场奇袭战。但,即便是这场奇袭,曹操在乌巢的局部战场上,兵力也仍然处于绝对劣势: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三国志·武帝纪》

    淳于琼兵力是曹军一倍,于是很有信心,选择列阵出击,却很快被曹军击退守营。随后袁绍追兵也到,却仍然不敌曹军。

    后世认为,许攸向曹操泄露了乌巢粮仓的军情,为曹操取得了胜利。然而,从兵力以及乌巢之战中形成的格局来看,却更像是曹操的五千军队陷入了一万以上的军前后夹击。

    最关键的是,曹操军队面对对方人数更多的情况,始终认为自己一方在正面战场上更强大。

    乌巢之战之后局势更加明显,河北袁绍集团仍然拥有数目众多的军队和庞大的赋税来源,但曹操集团却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并逐渐将袁绍势力剪除。

    曹、袁军团之间,为何账面实力与真实实力倒置?

    曹操是奉天子命作战,帐下又有能臣猛将,人心归附。但《三国志》记录了官渡之战期间大批百姓因为疲乏而背曹投袁,也记录了部分曹营中人暗中与袁绍勾结。这足以说明一旦战争爆发,非军事因素影响就开始变弱。

    所以《资治通鉴》里,荀彧、郭嘉提出“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最关键的就是“武胜”: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荀彧等人认为:袁绍兵多,却是虚的;曹操兵少,却是实的,能够以少胜多。

    这样的论断,绝非单纯的鼓舞士气,而是有深刻依据的。

    董卓势力扰乱汉朝之后,汉朝分崩离析,各路诸侯所作所为各有不同。

    袁绍最初是诸侯盟主,依靠政治手腕吞并冀州等地。但是他的军队,大多数时间却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坐视董卓、吕布、袁术、曹操、刘备等人厮杀,没有经历过旗鼓相当的战争,战斗经验严重不足。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了关羽斩颜良时的情形: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袁绍的大将颜良在战场上居于车盖之下,关羽居然越过大军直接砍掉主帅。这一方面说明关羽的勇猛,但另一方面也足见颜良本人缺少战场经验,袁绍的军队也是乌合之众,战场上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处理。

    曹操散家财起兵,最初甚至没有稳定的赋税来源地,兵力很少,创业之路艰辛。曹操曾经独自率兵进攻董卓,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后来攻黑山贼、黄巾军,与公孙瓒、袁术、刘备等人作战;与吕布在兖州一代大战,天灾人祸之下军队只剩下不到一万……

    《三国志·于禁传》里就记载了宛城兵变时,青州军溃散、抢劫,但是于禁却能够迅速的执行军法,维持大军的战斗状态。

    曹操本人多次遭到生命危险,将领们个个九死一生,远胜颜良、文丑等人,曹操军队具备高水平的战斗经验、纪律和意志,士卒们的勇气和战斗能力也自然胜于袁绍军队。

    东汉末年,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地主阶级的统治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纷纷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争权夺利。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小说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依旧占据着北方冀、青、幽、并四州,曹操依旧占据着南方兖、徐、司、豫四州。

    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

    反观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