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三国
繁体版

第九十六章 徐庶、石韬与刘备与诏书·其一

    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张文成找到了一身狐裘的曹子恒。其身旁,一中年男子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张文成认得,那正是近日许都城中名人,皇叔刘备,刘玄德。

    这位在九江名声大噪的济阴太守,在面见天子后,绶封为陆城亭侯,更被天子尊称为叔,皇叔之名,便在许都流传开来。

    刘备性子亲厚,来到许都不过两月,便结识了不少名望之士,风评极佳。曹操长子曹昂亦与其数次把酒言欢,其状亲密之极。倒是有散财童子之称的次子曹丕对其爱理不理,更是多次当众赏了刘备没脸。可刘备何人?一生挫折不断,却从不气馁,最终建得蜀国的雄主。

    曹子恒越是不搭理他,他便越往上凑,如今已成了许都一道奇葩的风景。

    当然,如此频繁的给了一位有功之臣没脸,曹子恒在曹操军中的风评,便就降到了冰点。

    “早先张家往里面砸钱时,我便提醒过,只是张大哥当时怕是没当回事,如今事已至此,我是没有办法了。

    家父舍了大将军之位亦要与袁本初修好,岂是区区一条商道能左右其意志。

    据我所知,这条商道再往北能通高句丽与扶余(如今的吉林),汝南、荆州的豪族可没少在此间获利。袁谭这一手,犯了众怒,那些南面的大人物便能没点动静?张大哥还是从此处着手更好。”曹子恒听了张文成的诉苦,很是玩味的道。

    本避往一旁的刘备闻言,挪了挪身子,往二人身旁重新凑近了一些。

    曹子恒对刘备的小动作并没在意,倒是张文成斜瞄了刘备一眼,道:“袁谭如今是債多不愁,袁本初那关于袁谭的事端便没有断过,前些时日才青州那边才在袁本初那告了一状,称袁谭麾下华彦、孔顺二人掳掠田野、收取贿赂至州府赏罚不明,为祸乡里。可袁本初像改了性子般,对此不闻不问。”

    曹子恒摇了摇头,道:“此两者并非一码事。

    袁绍欲行废长立幼之事,只要有点脑子之人,便能猜度出来,只是自袁谭败落后,袁绍便一改以往,盖因袁谭有此一败,继承人之事,便可由袁绍一言而决,这便是袁绍的平衡之道。

    让我猜猜,袁绍当初遣袁谭入青州,怕不是怀了令其载一跟头的心思。啧啧!只是袁绍料不到,孔文举如此废柴,轻易便让袁谭得了手,一下子成就了袁谭那跟孙伯符差不多的名望。孔融宣旨的时候,袁绍怕是心里恨不得吃了他呢。

    如今华彦、孔顺之祸只是小事,却不可再以之打压,再压迫,袁谭便要废了,继承人之位,便顺理成章的落到袁尚的头上,这亦不符合袁绍的平衡之道。

    而这次商道之事,近乎于挑衅,虽最后父亲隐忍了下来,却不符合袁绍修好之意。袁谭虽年轻气盛,却也不敢在如今的境况下再去触袁绍的霉头。这后头,应该还站了一尊能左右袁绍意志的大牛,此谋,试探也。

    只是,这一策,容易开罪荆、豫之地的势力,将其逼迫至我等一方。所以,大哥往此处使力,或许能有效用。当然,某对此并不看好便是。”

    从并州回来后,夫子便对他这位弟子放羊了。闲来无事的曹子恒自然便胡思乱想了很多,这些想法憋在心里,可要在荀攸、郭嘉等人面前显摆,那不过是自取其辱。

    今日张文成送上门来,憋久了的曹子恒,自然得好好教育教育了。

    “如今摆在张家面前有两路。

    要么割肉止损,以此前在辽东打下的关系,为徐州之地的商人当个掮客,尽量挽回损失。

    要么勒紧裤腰带,静待袁本初与我父分出生死,以张家跟袁曹两家的关系,到时不管结果如何,商道都能重新开启。”

    望着张文成失望而去的背影,刘备向曹子恒问道:“我观大公子,非是气量狭小之人。以二公子之才,为何甘于与此等利欲熏心之辈为伍?”

    曹子恒并未回答,只是望向眼前这位被陈公评价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长相却因大耳朵而显得奇特的男子,问道:“皇叔觉着,自古以来,什么样的战争,伤亡最大?”

    “势均之战。”

    曹子恒点了点头,道:“正因势均力敌,双方才会死战,又因其势不足,即便降者乃当死之人,亦只能昧心收下,为日后埋下祸患。

    如今这天下人人拥兵,名为汉臣,实则都在打着自己家的如意算盘。一句奉天子诏便想天下归一,不过痴人说梦。能让天下重归一统的,便唯有战争。可若每战,皆如如今袁曹两家一般,那即便天下一统,汉民所存,又有几何?”

    “即便如此,较之战国乱象,亦要好上不少。”

    “皇叔还是不明白。”

    曹子恒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时代的人,又怎能明白,一旦华夏子民失了人口优势,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何等厄运。

    即便是从后世历史中获得了只言片语,曹子恒亦是在吕布的带领下深入到了汾河平原,目睹在南匈奴的统治下被掳掠而来的汉家百姓的凄惨,才稍稍感受到了,所谓的“两脚羊”,到底蕴含了多少汉民的血泪与屈辱。

    亦是从那时开始,他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那所谓的为华夏文明保存种子的愿望,到底有多么的奢侈。

    黄巾之乱、董卓乱政、官渡大战、三国鼎立,这个在史家充满了英雄意气,将星如雨,谋士如云的时代,汉民却死了近三千万。这些谁也不服谁的英雄人物,正是这个时代百姓的悲哀。

    “不是谁都有世祖那般的无双气运,立国之初,便有匈奴内乱分裂之局,其后更得天时眷顾,北匈奴人畜饥疫,死亡大半。皇叔出身幽州,当知如今鲜卑轲比能、魁头、素利等人的厉害,而南匈奴新单于呼厨泉,更不是省油之灯。若重演王莽之时的惨状,中原百姓,下场又当如何?

    天下当一统,却不应以千万百姓的尸骨为代价,成就那功成的一将。

    若能令家父拥有凌虐天下的力量,以摧枯之势重整之,我并不介意,与小人为伍,或者干脆当个被天下人唾弃的小人。”

    三国,它不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