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超市
繁体版

第四十三章 我的“及时雨”大伯

    果然,光看一个人的外表是不准确的,老头平日里穿着衬衫西裤,踩着小皮鞋,人模狗样的,周一升旗仪式上的校长讲话更是大义凛然。

    谁能想到呢。

    虽然有些意外,但是陆远并不是无法接受,不能指望遇到的每个人都洁白无暇啊,小节有损,大节不亏就是能用的好同志。

    站在阳台上迎着几十米高空吹来的自然清风,稍稍思索一阵,把电话打给张铁。

    这种小事没必要让老杜跑一趟,况且新聘的员工都是铁子手底下的兵,他自己培训更放心。

    “陆总忙完啦?”

    看着陆远不停的打了好几个电话,陆江华见他终于完事,笑呵呵的调侃一句。

    “困了,睡觉去。”

    “小圆子,姐二十分钟就到购物广场了昂。”

    “明白,你到地方我就找上十个八个壮汉,喊一句‘大小姐驾到,统统闪开’。”

    这下把张艺颖怼的没脾气,没敢硬刚回去,果断换了称呼。

    陆远早早就到了超市办公室,看着光秃秃的办公桌,出去跑了两趟补充了办公文具,剩下的留给王容她们干,自己得撤了。

    万一让表姐看到自己坐在老板办公室,消息传到家里,岂不是炸窝了。

    根据几个人昨天晚上的讨论,结合超市目前发展现状,确定了以下工作机构。

    超市发展初期的部门架构不用太多,陆远只计划成立六个部门:

    一、财务部(暂时由陆远领导,下属会计张艺颖);

    二、门店管理部(衡量和决定下一个店铺开在哪里)暂时由陆远领导;

    三、市场采购部(大客户部),这是个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采购的物品、数量、种类的部门,暂时由杜锦峰领导;

    四、广告宣传部,负责万象超市的宣传,有时还需要能够核算广告宣传成本,暂时由王容管理。(海龟精英王女士经过一晚上的辗转反侧,最后决定上岸跟着土老板赌一把)

    五、销售和服务一体化中心,囊括了终端销售和后台服务两个体系,可以说是万象超市最核心的部门,目前陆远比较属意铁子。

    六、行政办公室,目前还等着王容的两个手下过来做事,计划把安保中心安排在这里。

    当然,不是陆远觉得老杜的销售及管理能力比铁子差,主要是市场采购更对口。

    老杜踏实可靠,家庭和谐,更让人放心。

    拿上奥迪的车钥匙,陆远准备打个时间差,趁表姐来超市的功夫自己回家一趟。

    09年改款后增加的日行灯和LED灯组,两侧大灯变得更加犀利有型,加上硬朗的直线元素,令新车在成熟稳重的外观中同时具有运动感。

    液压形式的车架减震支承明显提升了车辆的行驶舒适性,通过减速带、乡间凹凸路面时的冲击感和顿挫感被有效减缓。

    进入陆家庄的主干道需要经过一架小桥,桥头旁矗立着一座陆远熟悉的功德碑。

    大青石上的字迹刚劲有力,刻有一幅对联祝福乡里:

    九合一匡千里畅;五风十雨万家香

    这是陆远大伯,上一届的村支书带着大家集资修建的。

    老头从供销社退休后,帮大娘打理三口人的二十亩地,多年没有过生产一线经验的大爷被假种子、假农业害的不轻,折进去不少积蓄。

    自己不行就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项目,身为老D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

    可还是有问题,前几年镇政府号召种苹果,干部们只管买种苗,怎么种就没人管了。

    到头来还得自己摸索,结果第二年,苹果树全死了,跟着他一起干的农户损失了十来万。

    为这事,老头没少找自己妹夫,也就是陆远三姑父,上任镇长留下来的烂摊子砸到他手里了。

    尽管做了不少补救措施,请农科站专家、给农户申请补贴等等,还是无力回天。

    这下大伯算是知道了农村生产风险有多大了,天灾人祸躲无可躲,碰上了就是认命。

    为了避免拉饥荒的事情再落在自己跟老伙计们的头上,大家伙一合计,陆泮江带头,八个农户响应,发起了一个“资金互助合作社”。

    就这个事,陆远时隔多年记忆犹新,大伯可谓是在十里八乡一炮而红,比村里有名的俊后生牛气多了。

    可能大伯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一时心急凑起来的这笔钱让他游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

    村里知道合作社的不少,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很多庄户人家反对的理由是,“合作社”的名字让他想起了当年的“人民G社”。

    虽然后来抱着随大溜儿的态度也入了社,200块钱的入社费不多,就当看个新鲜。

    但是挺多老汉还是将信将疑。

    直到2008年冬天,村里的鳏夫老汉才真正明白合作社是怎么回事。

    当时做豆腐的张老汉看到黄豆涨价涨得厉害,就想提前买2000元钱的豆子作原料。

    可当时女儿上学要交学费,自己偏偏就缺这笔钱,于是张老汉想到了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的支持,这才让他觉得这个社没白入。

    后来张志升跟调查记者说:

    “1块1,买完黄豆,就涨到1块4,1斤差3角,2000斤黄豆差不多600元嘛,差600元!

    我做完豆腐,这一斤黄豆我还剩1元多,还挣1元多,这就3000多元。

    要合作社不支持我这2000元钱,能挣3000多元吗?”

    据老张跟街坊邻居说,还有一句夸大伯做事大气的话没播出来。

    从这以后,张老汉逢人便夸合作社。

    不到半年时间,合作社吸纳了村里100多户农民,社员入股资金将近30万元。老陆也名正言顺的被选为村支书。

    就在记者在陆家庄调查的时候,乐安县主管合作社工作的农资局田局长田景斌也来调研。

    他说这样的资金合作社在陆泮江的示范带头下已经有4个,在农民心里就是救急的“小银行”。

    至于局长问起村民为何不去镇上的农信社贷款。

    朴实又狡黠的乡亲们给他农村信用社上了眼药。

    “银行钱不好借。银行得有人,没人你借不出来,借来的话,也得给人家好处,不给点儿好处还不贷给你。”

    不愿意去信用社贷款除了因为要托人情,另一主要原因就是信用社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

    每年只有春耕的时候才给一次,之后追肥、打药再需要钱就没人管了。

    可这庄稼不等人,不及时肥的话,那损失可就大了。

    “减产,像我这十亩地要是不追肥的话,至少得减产1000多斤。”

    根据政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近200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当时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背景下,借取资金灵活方便的合作社远近闻名,老陆也被临近的几个村话事人冠以“及时雨”名号,但这外号可不太吉利。

    果然,没过多久,老陆就被人举报了。

    虽然资金互助合作社没有非法谋取暴利,但是它计算利息,年底分红,入火燎原的发展扩散还是超出了当地银兼局的忍受范围,不久即被“保护农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名义取缔。

    大伯坐稳没多久的位子也被县领导顺势拉下来了,只在附近乡镇留下一段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