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超市
繁体版

第十三章 员工在哪里

    “胖虎啊,过段时间要不要给你做个绝育手术啊”。

    “喵嗷!”

    “知道了知道了,把你爪子收回去”。

    “胖虎啊,你知道你踩的是谁的背吗?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青年企业家的背啊,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那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啊”。

    陆远带着胖虎回小区的路上絮絮叨叨神经兮兮的,纯粹是被两个老油子打击得不轻,通过嘴炮调整心情。

    胖虎踩在背包上舒展身体,前脚掌搭在陆远的肩膀上,只露出一个大猫头作虎视狼顾状。

    可惜那张胖乎乎的脸平白少了几分威严,不像他那遥远的东北老表。

    陆远边走边想,照系统的意思,超市的相关材料应该准备好了,明天他再去实地看一下装修情况。

    过几天要跟余老板去工商局登记,具体什么时间要看阿sir们什么时候发动,也许余老板得到消息就会跟他联系,那就不用等警察行动了。

    目前的重点还是招聘!招聘!

    普通的超市对员工的要求虽然不高但也不是立刻就能培训好的。

    最起码也要会操作收银机,维持机器设备整洁,保持商品陈列整齐标准以及给顾客介绍商品吧,这可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毕竟零售商对顾客的服务主要由店员提供的,店员服务的质量决定了体验的好坏。

    一个饱满的笑容会带来客户的持续购买,而一次糟糕的体验可能会让一个持续购买的顾客离开。

    这些是陆远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想到的,不能不说他确实有这方面的经营天赋。

    无他,能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问题,同时也能照顾到普通员工的利益。

    虽然店员是接待顾客的第一道防线,但她们往往是弱势的一方。

    大多全天站着服务客户,辛苦操劳,日常的工作也是争分夺秒。

    收入微薄,福利和保障都比较少,工作强度大,工作稳定性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

    在这样的状态下,店员很难为顾客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服务。

    陆远想要缓和这些矛盾,解决大部分问题并非没有前例可供参照。

    “海底捞”为员工提供住宿和良好的福利体系,店员表现突出就有机会得到晋升,进入“办公室”工作;

    “星巴克”为门店员工提供了上学进修、晋升到总部成为白领的机会。

    这些都是陆远可以拿来学习的。

    当然,还有他“以前”的亲身经历可供借鉴,正反结合,少走一些弯路。

    比如“海底捞”的服务有时热情的让人有种不知所措的尴尬,由此会引发一些顾客的反感。

    过度的服务就是是一种打扰、一种束缚,造成了消费者的困扰,违反了服务的本质。

    反观一些拿捏住服务尺度的超市,比如“零售届的传奇”胖东来,他们的人性化服务就是陆远所向往的状态。

    “如果你没有要求,你就自行购物没有人打扰。如果有需求,就会给你细致的服务”。

    “零售就是细节”!

    告诉顾客怎么挑水果,一斤糖果大概多少颗,一个多大的包菜够几个人吃,有一些甜品适合多大的年龄口感去吃等等。

    (๑•̀ㅂ•́)و✧

    路上接到陆江华的电话,问他去哪。

    “哥,我有业务要忙呢。教练跟我说不用练了,很优秀,我等考试再回来。还有,我妈,你二婶催你快找对象”。

    果然,听到催婚这家伙很快就挂了,不然陆远还要想办法解释。

    步行街上人来人往,马路桥面车水马龙。开业不久的银座商城夜晚流光溢彩。

    没错,陆远来银座挖墙脚来了,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这是致敬!

    “我需要有人来帮我管理新商店,可我没太多钱,于是我面无愧色、非常自然地做了一件事——在我之后的经商生涯中我还会那样做——在其他人的店里窥探,找寻出色的人才。”

    出自蝉联世界500强企业首位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商城一楼店铺大多是肯德基、过桥米线等餐食品牌。

    县城里的高中生还以能在肯德基吃饭作自夸的资本,以前陆远也是其中一员。

    现在就算把套餐里的鸡腿肉拿到面前,尽管很香,但他极有可能一口也不想吃。

    一楼一进门是金银珠宝的柜台,再往里走才是银座自家经营的超市。

    客流量明显稀少。一般来说,中午12点到下午5点是超市的客流量最大的时间段,但这才过了一个小时,不至于顾客这么少。

    售货员的制服都是一样的黑白搭配,还是那句话,千篇一律也就算了,还不太好看。

    员工着装就是超市的脸面,别管什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超市的整体装饰吸引不了顾客,那谁有功夫来关心内在服务。经商不是只感动自己就可以的,这是一个最看重结果的行业,成王败寇。

    银座超市的定位偏向中产,尽管有干净、明亮、整齐的布局,但是仍然吸引不了生鲜产品的频繁购物者——那些对价格最敏感的家庭主妇、退休后的大爷大妈。

    他们还是倾向于购买菜市场那些便宜的蔬菜水果,尽管还要在那挑挑拣拣花一段时间。

    陆远站在入口处驻足远观。

    超市里直面顾客的售货员大都比较年轻,年纪大一些的都在后台中央厨房工作。

    生鲜产品处三两个人聚在一块儿闲聊的比较常见,闲置的收银员没有业务却还是在那站着。

    海鲜水产的暂养箱下边有一大片水渍没有清理,部分线管裸露在外边,看着不舒服。

    再往里边走,洗护用品柜台那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售货员紧跟在看洗面奶的的小伙子身后,然而那个哥们明显的有些不耐烦。

    酒水饮料处,一个比较年轻的售货员自顾自的整理保鲜柜上凌乱的产品,没有纠缠身边的顾客任他们自己挑选,只有当顾客叫她时才到他们身边。

    不管她明白服务的尺度还是不擅长跟人打交道。

    两者相比,陆远明确自己想要第二个人作自己员工。

    招聘员工贵精不贵多。

    目前这种冗员比较严重的大卖场工作模式再过几年就面临淘汰了,单靠超市销售盈利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员工。

    按陆远的想法,自己的超市需要五十个员工就够了,虽然把售货员锻炼成“多面手”要比现在累一些。

    但是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上升空间肯定要比银座超市合理很多。

    在家用电器区,基本上是一家三四口人来选购液晶电视、电脑、洗衣机、冰箱等大件。

    对面就是家用工具区域以及前一晚来过的家纺区。

    放置小电器以及拖把、扫把、锅铲的货柜太过杂乱,一些产品的质量明显不符合超市的定位。

    能来这里购物的家庭一般要追求高品质产品,选品过多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且不合顾客心意。

    这也与目前的超市盈利方式有关。传统大卖场不全是靠卖货来挣钱的,利润来源包括了卖货、超市周围小店铺租金,其中最大的利润是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例如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堆头费等等。

    所以,传统大卖场在选品上并不完全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而是看着供应商这个“财神爷”。

    价高者得货架,卖不完的库存可以退给供应商,因此对于选品自然会懈怠。

    因此,传统卖场渐渐失落,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底层利益,传统超市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出租货架”。因此底层卖货逻辑决定了未来商超的落寞,就如同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束之高阁,只因为胶卷和胶卷供应链很挣钱。

    旁边家电区的情况吸引了陆远的注意,怎么大好几户都跟着一个面目清秀的年轻小伙买电器?

    陆远凑过去听他讲解,开口就听出这小伙儿还有点结巴,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天生的。

    身边的几个阿姨却听得认真,奇怪。

    (⊙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