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之天山行
繁体版

第七十二章:忆苦思甜

    田坤禾看着儿子、女婿在用他们的方式反哺广仁乡,回报广仁乡的各族百姓。

    老人精神抖擞起来,身子骨也越发的硬朗。

    田坤禾来到伊犁广仁乡将近50年,从未离开伊犁地区半步。

    贾希知道岳父一直想去石河子市,参观下那闻名世界的“军垦第一犁”。

    贾希在一次赶赴石河子市拉运农资的机会。

    带着田坤禾、吉月娥、伊礼贤、萧安四位老人一起参观了石河子的“军垦第一犁”。

    “军垦第一犁”的雕塑位于石河子游憩广场内,已是我国大西北军垦红色旅游的一张知名名片。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天山南北、铸剑为犁,屯垦戍边。

    在当年那个艰苦岁月,军垦战士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人拉犁开垦荒原,谱写了万古戈壁荒原变绿洲良田的不朽壮丽篇章。

    为了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85年9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前夕,“军垦第一犁”在石河子市广场落成。

    田坤禾和伊礼贤夫妇下车后,没等贾希将车停好,就搀扶着快步朝这群雕塑奔去。

    四位老人瞻仰着这栩栩如生的雕塑群,老泪纵横。

    群雕之中,三个裸露身体、奋力拉犁的垦荒战士好似拼命向前用力的耕牛,那几近达到极限的头胸手膝紧靠一起的弯曲,和背臀下肢连成一条直线的绷直,充满着粗犷强劲的力量。

    这深陷的双脚、勾起的脚趾、凹凸不平的地面和几丝芦苇,彰显了人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也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创业年代的回忆。

    这群开辟者用身躯拉动的犁,是石河子市永久的记忆,这军垦战士的犁铧,给绿洲播撒了无数的希望和理想。

    田坤禾泪流满面、唏嘘不已。

    伊礼贤也百感交集、动情落泪。

    这幅雕塑的场景熟悉而亲切,让他回想到1960年来新疆时劳苦耕作的场景。

    简朴的衣服、原始的劳动工具、凝重的步伐,默默讲述着当年极其艰苦的创业条件。

    田坤禾动情地触摸着雕塑深陷的脚面,对着贾希絮絮叨叨地叮嘱道:“贾希呀,等哪天得空了,咱老田家祖孙三代都应该来石河子市看看这军垦第一犁,当年,我们来新疆,就是全靠一双空拳、浑身的力气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你们这些年轻人可不能忘本呀!”

    伊礼贤也眯着眼感叹道:“这军垦第一犁群雕立的好呀,让后人们忆苦思甜,人们不能忘记那段艰苦岁月。”

    田苗出差来伊犁时,会挤出时间到广仁乡,看看广仁乡这些年的变化。

    他站在田穗、贾希和斯德克江联合开发的5000亩山梁子地。

    经过两年的改良,虽说山梁子地依旧贫瘠,可是基本出现了农田的雏形。

    田苗来到一块稍微平坦的地块前,指着眼前这将近2000亩的平整地面,告诉身边的弟弟,“穗子,苜蓿虽说养殖牲畜是好饲料,可是亩产量太低了,就这5000亩贫瘠的山梁子地,撑破天每亩地能达到4吨就相当不错了。经济效益赶不上农作物。这块地可以种冬麦或玉米,收割后,一半的麦草和秸秆都能打捆成草,照样喂养牲畜。”

    田穗饶有兴趣地询问:“那剩下一半麦草和秸秆呢?”

    “秸秆还田呀,现在乌鲁木齐市有出售秸秆还田机的,跟粉碎机差不多的,把秸秆打碎,拖拉机犁地翻到地里,改良土地亚麻好,养地不说,还有保水性。你可以倒着来改良土地,经济效益比苜蓿草还要高。”田苗毕竟是个农业专家,干什么事情都高瞻远瞩。

    “这苜蓿养地,种过苜蓿的地块肥力会得到提升,你就种一年玉米或冬麦,下一年再种苜蓿,养地不说,还能提高经济效益,早点把银行贷款还掉。”望着浓眉紧蹙深思的弟弟,田苗给他说着经济账。

    苜蓿被牧民称为“牧草之王”。

    里面营养含量非常丰富,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草质优良,是牛羊优质饲料之一。

    而且苜蓿根部会生长具有固氨作用的根瘤菌,这样在种植苜蓿的地块就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如果田穗能在这5000亩地实行牧草和粮食作物轮作的方式,不仅能解决石榴畜牧业公司的饲料问题,还能起到促进后茬作物增产增效,可以一举两得。

    田苗继续说着种植庄稼的最终目的,“你种植冬麦和玉米,需要的人工多,还能解决咱广仁乡不少人就业,两全其美。对了,你想过没?咱老祖宗有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田穗摸着下巴的胡茬,思忖着哥哥说的轮间种植苜蓿和农作物的事。

    田穗没注意哥哥说的“有容乃大”四个字。

    田苗见弟弟不接话茬,闷着头考虑问题。

    对着田穗的屁股冷不丁踢了一脚,“我说话,你倒是听没?”

    田穗回过神来,抬起头,神色凝重地问道:“哥,咱广仁乡没收购玉米的,每次卖粮还要拉倒伊宁市去,要不就是二道贩子低价收购了,有没解决的办法?”

    田苗意味深长看了眼弟弟,“办法倒是有,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和魄力了。”

    田穗着急地拽着哥哥的胳膊,轻轻推搡着,“哥,你赶紧说呗,别卖关子了。”

    “建玉米烘干厂,收购广仁乡农民的玉米,烘干后卖到内地,比如四川、河南都行。”田苗胸有成竹地给弟弟出主意。

    田穗一听,脸上露出些许的怯意,犹豫道:“建烘干厂少说都得百十万,再说了,我也没有往内地推销玉米的路子呀?!”

    对于开工厂这件事,田穗心里没底,有些不自信。

    “你呀,筑巢引凤的道理不懂呀?!等你有了烘干厂,厂子里收购的玉米多了,就会有内地的收购方主动找上门来。”田苗笃定的语气。

    走西口之天山行/8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