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
繁体版

第278章 风云际会大国起,穷途末路走卒悲

    没有人会主动去踩坑,但人活一世,都有不得不为的事情。

    这是颉利可汗的悲哀,他必须要去跳坑。

    即使是一个国家,虽然以利为先,但有一个甩不掉的历史包袱。

    那就是杨政道的流亡政府。

    这是突厥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典型,为了阻止和对抗唐朝的一统天下,当年处罗可汗下了一盘大棋。

    他利用杨广的孙子,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建立一个复辟了杨隋政府,然后联络招揽了北方诸雄,组成一个反唐联盟。

    加上突厥人自己也加入游戏,一时之间,风起云涌,甚至唐朝内部高层,也有很多人准备重新站队。

    虽然,随着处罗可汗的暴斃,加上李世民在洛阳一战擒双王,反唐联盟轰然瓦解。

    但颉利继任突厥大可汗后,继承了这笔政治遗产。

    在唐朝只是隋末群雄之一时,加上突厥如日中天时,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但当唐朝已经成为天下之主,蒸蒸日上,就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容纳接收窝藏敌对国势力,还是流亡政府的首脑,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错误。

    但颉利可汗无法舍弃,也不能舍弃,他只能抱着这颗随时爆炸的炸弹睡觉。而李世民也并不着急利用这一名正言顺的事件,派兵讨伐。

    要开战,理由千千万。

    绝对能赢,才是核心。

    况且,李唐王朝的边境上,还有一个另一个毒瘤。

    这也是颉利可汗的一个弱点,是一个他明知会触怒李世民,也不得不去犯的错误。

    这件事情,始作俑者是颉利可汗的小弟。

    他是汉人,也是汉奸,他也挂了一个突厥册封他的可汗封号,他就是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

    他是唯一还没臣服李唐王朝的隋末割据群雄,但他的好日子不多了。

    梁师都并非真英雄,更没什么大本事,只是适逢乱世,因缘际会之下,成长为一个割据今陕西北部的豪强。

    他北依突厥,似乎也活得滋润,但他整个造反生涯,被李唐全程压制。

    他碰到了一生的苦主,他叫段德操。

    段德操是个狠人,也是个猛人,他对梁师都维持了可怕的百分之百的胜率。

    一战野猪岭,乘胜追击梁师都二百里。

    接着又在野战中歼灭梁师都五千精锐,这一仗打出了大唐的气势和声威,让梁师都部下闻风丧胆,大将相继来降。

    但梁师都虽败不死,加上是地头蛇,总是会恢复生机,卷土重来。

    但梁师都终不是成大事之人,他空守着可以直击长安的黄金位置,十多年都没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但祸福相依,也许正是梁师都为患较小,没有引起李唐重视,才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才能在群雄消融后,还没有被彻底消灭。

    其实,梁师都本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坏事做绝。

    他自己断掉退路,也是他唯一的生路。

    梁师都竟然还做起汉奸,他唆使处罗和颉利二任可汗,大规模南下入侵长安。

    虽然李唐自有天相,几次进攻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被李唐有惊无险地化解,但李唐终于开始正式注意,并且重视梁师都的破坏力。

    梁师都在李唐王朝内部,获得了坏心坏眼坏人的“三坏”形象。

    当然,个人的道德并没有影响政治上的平衡,因为梁师都在北地的影响和实力,他依然被李唐纳入招抚的对象。

    但他再一次拒绝了李唐的橄榄枝,自恃强大的突厥是他的后盾,而他和新任大可汗颉利又是喝酒吃肉的兄弟,对于李唐的招降,梁师都一直置之不理。

    家贼最为可恨,国贼更是必须被彻底消灭。

    梁师都认为自己有本钱拒绝李唐的邀请,他的计划似乎完美无缺。

    万一大事不成,靠着毗邻突厥的有利位置,打不赢就跑,他可以随时逃往突厥避让。

    一旦唐军撤退,他又可以重拾故旧,东山再起。

    他就是要做一个打不死,也焖不烂的小强。

    他已习惯了这种流寇的生涯,突厥人也要维持梁师都对李唐的压力。

    这看似是一笔好买卖。

    梁师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他判断,这条道,他还可以走很多年。

    人算不如天算。

    短短几年时间,突厥竟然以一种始料未及的速度,急速衰败,梁师都傻眼了。

    他似乎已经没有了退路。

    因为李世民早就将目光投向了他,想早一点拔掉颉利可汗在北地边境的这颗钉子。

    李世民既有耐心,也有方法。

    他采取了一疲二引三威慑的方法,终于将梁师都拖垮。

    李世民先派出了二个将领,隔三差五地抓几个俘虏回来,但并没有将他们关入大牢。

    而是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来回多次之后,梁师都终于发现一个问题,他的那些被抓了,又放回来的属下,还能不能相信,还敢不敢相信?

    他们到底还靠不靠得住?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旦梁师都的内部君臣相猜,就会离心离德。

    李世民的第二招,是吸引梁师都的下属投降。

    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这一招的效果事半功倍。

    招降必然伴随着强硬的军事行动,只有在战场之上打服对手,才可以瓦解对手的斗志和决心。

    随着李唐的军队不断将梁师都城外的庄稼和生产物资破坏,梁师都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越来越差。

    越来越活不下去了。

    这终于引发了梁师都部下的反抗。

    但梁师都毕竟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地头蛇,他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虽然反叛的将领也有准备,但参与者和反叛的程度都很有限,双方只能维持一种不胜不败,互有胜败的局面。

    想叛乱的将领,投降了唐朝,而梁师都也没能阻止他们的背叛,这更加重梁师都君臣的不信任感。

    李世民再给他加了一把火,让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最后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他准备开始收网。

    派出柴绍和薛万均领衔的唐朝军队,正面攻击梁师都。

    这个计划,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穷途末路的梁师都,唯一的希望,就是大草原上的颉利可汗,他第一时间向他发出求救的信号。

    其实,梁师都对于颉利可汗而言,只是一个棋子,并且是一个可以随时放弃的棋子。

    梁师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做过一回不成功的弃子。

    贞观二年,帝国东北边陲的契丹归顺唐朝。

    这触犯了突厥的底线,颉利可汗知道李唐天下已定,但梁师都因为在自己庇护之下,始终成了李唐王朝吃又吃不下,丢又丢不掉的心头之患。

    这是一颗有交换价值的棋子。

    颉利可汗提出了一个条件,他想用梁师都来交换契丹的酋长。

    这让李世民想起了一段公案。

    他心中浮想起李唐刚入主长安时,百废俱兴,夹起尾巴做人的窝囊时分。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是李唐无法抹却的污点。

    西突厥的曷婆那可汗,因为与东突厥结怨,投奔长安,托庇于隋唐二朝,但当时东突厥如日中天,君临天下,李唐一样也是向他们臣服的势力之一。

    当他们知道曷婆那可汗在唐朝时,突厥人派出了使者,直接向李渊提出,要在长安城处决曷婆那可汗。

    这对突厥来说,天经地义,因为他们自视为唐朝的宗主国,但于李唐而言,这是奇耻大辱,意味着国家尊严,碎了一地。

    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尊严并不值几个钱。

    实力才决定说话的份量。

    李渊最后屈从于压力,在万般不情愿之下,只剩下一个权力,那就是给曷婆那可汗选择了,一个稍微舒服点的离世方式。

    于是,曷婆那可汗在李渊主持的宴会中,欢饮醉酒,在睡梦之中含笑逝去。

    但再好的死亡,也是死亡。

    这件事成为李唐王朝一世之痛,至少李世民就从来未曾忘记。

    他当年就痛心疾首地对李渊说过:“人穷来归我,杀之不义。”

    这么多年以来,李世民每次午夜梦回,无时无刻都不在激励自己,惟有实力,才是正理。

    现在,突厥又一次让他想起了李唐的伤疤。

    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他可以非常硬气地回绝颉利可汗的请求,他霸气地回应道:“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

    对于梁师都,李世民一样给他安排了后路。

    “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所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

    李世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他把腰杆挺了挺,抬头望天,或者曷婆那在天之灵,也会对自己微微一笑吧。

    现在,情势反转,面对梁师都的求救,颉利可汗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怆感觉。

    面对这个自己多年的老伙伴,颉利心中五味翻腾。

    他们曾有过非常开心的日子,自己在五原的时候,曾和梁师都一起策马奔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那是多么难忘的岁月啊,是自己做了大可汗后,再也不曾有过的快乐。

    梁师都不仅和自己有私交,也曾经为自己尽心尽力,献计献策,南下中原,让自己盘满钵满的忠心属下。

    颉利可汗当时已经内外交困,但他依然需要梁师都继续扛起反唐的大旗,他准备按照当日的诺言,派出一支军队,帮助梁师都度过难关。

    只是,今日自己可以帮梁师都解围,明日自己落难,身边又会有谁呢!

    颉利可汗的出兵,给了李世民一个光明正大的对付突厥的借口。

    他认为颉利可汗既然与大唐和亲,却又反过来又帮助梁师都,这是不义。

    当然,即使颉利可汗不出兵,他的结局,也一样是注定的。

    英雄末路,又有什么怜悯可讲,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必须走完。

    梁师都这个汉奸,他的结局一样早就注定了。

    即使有突厥军队的声援,也已经大势已去,梁师都的属下争着投降唐朝,而梁师都的家族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他们决定牺牲梁师都,以换取梁氏家族,在当地的生存空间,或者可以避免被彻底清洗。

    于是,穷途末路之下,梁师都被他的堂侄梁洛仁斩杀。

    而梁洛仁也因为有功于李唐,被授与右骁卫铁将军,朔方郡公。

    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有颉利可汗,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