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
繁体版

第120章 衣锦还乡未为晚,杨广首次下扬州

    通济渠,大名鼎鼎,于南北大地,既通且济。

    这是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天才型水利工程,杨广仅仅用一百七十一天就竣工使用。

    通济渠,起于洛阳,终于扬州,这让人惊叹之余,似乎觉得非常神奇而难以理解。

    其实这中间,有一个被忽视了的关键。

    那就是杨广的通济渠,并非是从无到有,凭空在大地之上,挖出了一条新的运河。

    杨广只是在故有河道上的基础上加工疏浚扩展而已。

    长江,淮河,黄河,这三大水系,自古就有连接的古老水道,又历经历代断断续续的分段式的修建,已经初具规模。

    杨广在隋朝国势如日中天之际,以举国之力,重新疏通,自然是功到自然成,但却并非不费吹灰之力。

    他征发了百万民众,夜以继日,万众一心,大干快上。

    三月动工,到八月份,全渠水系就南北贯通了。

    大运河水道逶迤,倒映着满天星光,泛起浪漫的氤氤之气。

    运河二侧,御道平坦,似乎延伸到无尽的天边尽头。

    运河旁的长堤上,垂柳如荫,好一派人间繁华自在天。

    杨广心中油然生出,天下尽在掌握的雄心壮志。

    他要衣锦还乡,他要无限风光地回到扬州,他要让他往日的臣民们看到,昔日晋王,今日天子的无上威严。

    杨广很早就定下了南巡的计划。

    当大运河全线贯通之日,他将乘坐庞大的舰队,从洛阳直下扬州,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河首航仪式,。

    一是可以检验运河的质量,二是可以显示大隋天子的威严和无上的尊贵。

    论讲排场,杨广认第二,中国历史上,又有谁敢认第一?

    杨广乘坐的虽然不是当世最先进的战舰——五牙战舰,但它的规制只是稍小一点。

    杨广毕竟不是去打仗,他是去江南巡行,但饶是如此,他的座驾,依然堪称一座移动的水上宫殿。

    甲板之上,楼高四重,最上面一层,是他办公的区域,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而中间二重,竟然有一百六十多个房间。

    杨广乘坐的龙舟,实际上是将陆上的宫殿和水上的造船技术完美结合,代表了当时当世最高的技术水准。

    杨广并非只是单人独船下扬州。

    他要来一票古往今来最大的,杨广甚至将整个朝廷和后宫全部搬上了船,这个庞大的队伍,竟然超出了五千多艘船。

    可以想象,这只规模的船队,行进在运河之中,首尾相接二百余里。

    夜晚来临,船上灯光,通明闪耀,夜空之中,星月争辉,二相交映,光耀川陆,加上二岸骑兵,夹道而行,旌旗遮天蔽野。

    这当然有巨大的声威和气势,但也有一个现实的问题。

    这支队伍太庞大了。

    运河二岸挽船的纤夫和卫士等所有人员,加起来,至少有二三十万人,饮食如何解决?

    杨广见招拆招,他下令这个队伍,所到之处,运河二岸,五百里之内,必须贡献饮食。

    杨广此行,有意显摆,加上后宫奢靡攀比。

    浪费的粮食,珍味,数不胜数,很多吃不完的美味,为了避免发臭,引发疾病,都只能就地掩埋。

    这是深度的扰民。

    虽然杨广免除了沿途献食百姓的赋税,但当地庞大的官僚机构,却发现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

    他们需要依靠百姓的贡献而生存。

    献食过后,难免被官吏再以别的名义横加征敛,官字身上二个口,受苦的终究是百姓。

    也许,从杨广第一次下扬州开始,他治下的老百姓,心中就已经心生怨言,民力疲乏,乃至枯竭,早就埋下了天下沸腾的种子。

    而后,当杨广一而再,再而三地虐用民力,民众紧崩的那一条弦,再也承受不住哪怕一丁点的压力。

    过刚易折,终至轰然断裂,隋朝四分五裂,局势再也无法收拾。

    但从杨广的角度而言,他的扬州之行,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功,这直接催生出杨广独有的巡游办公的工作方式。

    扬州,是杨广的龙兴之地,也是杨广倾注了他年轻时政治梦想的地方,现在,他高居皇帝之位,手握绝对的权力,他可以放手去做,他以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一些事情了。

    杨广的腰杆挺直了。

    他离开时不过只是扬州总管,区区一晋王,而现在,他是堂堂大隋的天子,普天之下的皇帝。

    他率领历史上最庞大的船队,虽然不为光宗耀祖,却绝对是衣锦还乡。

    扬州,事实上是杨广的第二故乡。

    杨广也实实在在地回报了他的这个故乡。

    他还乡的第一件大事,当然是送礼。

    他第一时间,送给江南父老乡亲一份很有诚意的大礼。

    第一,他大赦江淮以南的罪犯,很多家庭因此破镜重圆,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二,他宣布免除扬州五年的赋税,整个江南,扬州总管治下的区域,则免除三年的赋税。

    这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礼包。

    丰衣足食,衣食无忧,一直是底层民众最基本的追求。

    相对于江北一波又一波的征役,男性数量不够,就由女性来凑数,江南之地,委实是托了地域之福。

    杨广并不是完全没有目的,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

    他最大的心愿,是将江南从文化上真正并入大隋的版图。

    他在扬州的十年,已经显示了隋朝这个北方政权,并不比以前南朝的走马灯似的政权更差,或者说也不是更好。

    但那时,他仅仅是一个藩王,实力和影响有限,在很多事情上,他缺乏必要的权威,去从更高级的层次,推动南北的融合。

    现在,时机到了。

    杨广立即做了一件事,他娶了一个妃子。

    这个妃子是陈朝陈后主的第六个女儿,名叫陈稠,杨广将她封为为贵人,并且非常宠幸她。

    陈稠当然是江南美女,但杨广娶她,并不是贪恋她的美色,这是一个彻底的政治联姻。

    一如当年,他的父亲杨坚,给他选定了梁明帝萧岿的女儿作王妃,就是想让杨隋和梁萧的关系更进一层,能最大限度地聚拢和团结江南的各种势力。

    杨坚一朝,一直坚持政治联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手腕。

    在独孤伽罗去世之后,杨坚宠幸的宣华夫人,她本人也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

    杨广虽然和宣华夫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但名不正,言不顺,宣华夫人,并不能光明正大地给杨广带来江南陈国的政治遗产。

    更重要的是宣华夫人,红颜薄命,在入杨广一朝之后,一年多后就病逝。

    杨广即使想利用她来招抚江南势力,也只能望而兴叹。

    江南自晋室衣冠南渡之后,一直以衣冠正朔自居,朝野都认为隋朝不过是北方一个比较强大的,依靠武力称霸的野蛮王朝而已。

    因而,陈国虽亡,但在杨坚的高压和简单粗暴的管制之下,江南复叛。

    杨广虽然镇之以静,也取得了江南士庶的肯定,但他始终只是一个藩王,这种身份的限制,让江南的传统力量,和隋王朝的中央权力核心之间,一直存在一层虽然很薄,却无法顶破的隔膜。

    现在,这层膜已到了可以完全消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