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有多大
繁体版

第34章 大明七年

    会议结束第三天,石秀和武二郎同时上奴尔干号上报告,在忽鲁漠斯岛西部发现天然岩洞,大,很大,十分大,船队全体都能装下。在二人语无伦次的话语中,刘鹰得出的结论,真他妈的又长又大。有十三里长,大小支洞,石屋超过三千多。

    “武二郎,你先说?”

    “报告校长,学生这一队斥侯负责对大山进行详细测量,结果发现有三只狼钻进一小山洞,洞口周围被磨得十分光滑,是长期大量磨擦形成的,我赶紧向洞内扔了一颗‘催泪瓦斯弹’,结果等了一个时辰。我就派三名瘦小的交趾兵进洞。他们算术只学到一千,所以洞内至少有三千以上石屋或石洞。”

    “三名交趾兵,每人一个金锭,允许他们把家人接来。”

    “我代三崽子谢校长!不,啊,谢国公爷!”

    “石秀?”

    “报告校长,属下奉令打挖石堡,属下也看上了那石山,从海边石崖开凿,三天时间用电镐掘进三百五十五米后,从石缝内传出‘催泪瓦斯’味道,打通一人能过的十米小道,结果是一天然盐岩洞,东南西北走向,长六千五百八十米,室内面积超五十平方米的支洞有一千八百四十三个,最大的有五百三十二平方米,其余有二千一百五十六个,最小的有二平方,洞口加石缝有一百七十八个,其中人能通过的只有一个,也就是我们开凿的那个。”

    “好!你们俩一起进洞,同时命令军营内所有会测绘的土兵都进洞,一天内,我要看到立体剖面沙盘”

    “是,校长。”

    三天后,“少年军校”校长室内,刘鹰、石秀、武二郎、黄世仁、李自城、王景弘、朱真、唐敬等人围着地中间的沙盘,国公府的各抒已见,船队的提供建设性意见。橡皮泥做了一个新石洞,十天了,王景弘等人看着从奴儿干号向石洞运送物资的人流,不停地摇头、点头:

    “奴儿干号与‘宝船’大小差不多,为什么装那么多粮食?”

    随后,海国公做出了让众人都吃惊的行为,以一趟一艘五十两黄金的价格雇那五十七支“宝船”编队,从爪哇岛运土到忽鲁漠斯。船队走了两趟,郑和他们回来了。郑总兵把刘鹰交给他交趾巡抚大印收起来,同时宣布:

    “运土所得22800两黄金将上交给黄帝,包括海国公赠送给每名船员每人二十斤种子”

    大明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船队返航。四月十七日子时三刻,一丝不挂的通译哈三与两名穆斯林舵工马五保、马六保驾着一艘三丈长小船回到忽鲁漠斯,船上有同样赤身*体,满嘴是血昏迷不醒的郑和。陈尔东让众人在406米的山顶摆出北斗十星大阵,每个星位由百人联合构成,刘鹰、郑和、阿哼一家人、阿哈一家人在北极紫微星位。四月十八日丑时,抱着全身冰冷郑和四肢的火刀、火文、火弓、火长。同时喊:

    “干爹热呼了”

    原来,财帛动人心,对朝廷忠心耿耿的郑和无视大小太监的劝说,还是军官们的恐吓。坚持自己的决定,三十年来,郑和的武力在船队近三万人心中是万人敌,身上穿着刀枪不入的宝甲。于是……大明宣德八年七月六日船队抵达应天府,王景弘拿着郑和的衣服、帽子、一颗牙齿(后槽智齿、立事牙)。向宣德帝朱瞻基汇报:

    “陛下,钦差总兵太监郑三保因病亡故于宣德八年四月初三回京途中船上,遵其志海葬。”

    “传旨,工部,郑太监衣冠冢于应天府牛首山。”

    “是,陛下。”司礼监太监王炎含泪答道。

    王彦是“靖难七虎”之首,朱棣就藩燕王后,府内有三千宦宫从小在燕王府长大,从洪武十三年起,无论是朱元璋送过来的宦官,如郑和、洪保、候显等,还是自己收罗的,如王炎、王景弘、亦失哈等,一律同朱棣一起与姚广孝(道衍和尚)习文练武。从北打到南。郑和(内官监)、王彦(司礼监)、王安(都知监,)、孟骥(司设监、西番人)、李谦(尚膳监)、云祥(御马监、蒙古人)、田嘉禾(尚宝监、蒙古人),脱颖而出。其中,王彦进宫最早,年龄最大,郑和进宫最晚,年龄最小。王景弘人八岁进宫,王彦把他叫进房间。仔细问了此次下西洋过程,并喊来御医,看了看牙齿,

    “王太监,此牙叫立事牙,也叫智齿,一般在二十岁以后长出,不得拔掉,否则人会疼死,或流血不止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