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宗
繁体版

第十七章 柳骨体

    “李氏柳骨体。”

    字迹笔走游龙,一看就有巍然大家之风,字字如珠玉,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不见瑕疵,杨奉先只看了一眼,就感觉到一阵扑面而来的气息。

    “好一个柳骨体!”

    杨奉先震惊,柳,柔也;骨,刚也;柳骨,刚柔并济也。

    “其字表面柔和,暗含儒家谦和为表的理念,内底刚毅,又恰恰符合儒家刚正不阿之教诲,柳骨兼备,这字写的虽然只是字,却写的是大儒理念!”

    即便是杨奉先,看了也不禁为之叫好。

    正所谓,“字如其人”

    字,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字”那么简单的,从这个字迹里,往往就能看到这书写者的气质,涵养,和精气神,乃是书写者整个修养气质的体现。

    杨奉先曾经观摩过无数大能的书法,但这个柳骨体,也算的上是别具一格!

    这么一看,恍惚之间,杨奉先仿佛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儒冠博带,挥斥方遒,仿佛有无数金光扑面而来,“等等!”杨奉先脸上略一变色。

    “这不仅仅只是这书法的气质!”

    杨奉先一咬舌尖,清醒过来,这字还是这字,虽然大气磅礴,但并无异象,杨奉先一惊,“这个字和一般看到的书法绝对是两个概念!”

    “这个字,融合了这大儒特有的读书人的精气神!”

    怎么说?

    就是这一般的书法,即便写的再飘逸,再灵动,书法也毕竟只是书法,但是这篇字竟然暗含有精神力量在里面,杨奉先一眼,就能得到触动。

    “这是文气!”

    杨奉先有些失色,“这是翰林写下的字,有一定的文气注入在其中,仿佛给这个书法注入了一定的灵魂。”

    “儒家讲究正大光明,儒家写出的字,即便长时间的观摩,也不会走火入魔,陷入幻境,反而会让观摩的人洗涤心境,心平气和,乃至温养文气,好处颇多。”

    杨奉先回忆。

    “都说佛家经卷,或是佛陀画像,长期观摩,能念头通达,乃至揣摩佛家真谛,果然不假,这应该是大修行者,将自己的精气神注入在了,很不简单!”

    看着这小小一页纸,杨奉先心动,这绝对是无价之宝啊。

    “你还懂这些?”韩佩凑过来,有些诧异的道,她之前是听到了杨奉先一些喃喃自语的声音,柳骨,刚柔并济,她粗看这字体,只是觉得这字飘逸灵动,又暗含刚正之气,但却又没想太多。

    被这杨奉先一语点破,她才是看出这字体的与众不同。

    至于更深的一层。。。她则是毫无感触。

    杨奉先平静,“李翰林的字,果然是不同凡响。”这还只是一个翰林的字,那么大儒的字,文宗的字呢?大儒,人儒一体,才能被称为大儒。

    而文宗,则是要开山立派,乃万世文人之宗!

    这,才能叫为“文宗”!

    文宗乃是大魏历史上,乃至整个儒家文化史上,最为高大的一个名词了,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的,文宗,可称为圣人也。

    文宗,别说是读书人敬仰,即便是世上悍匪也不敢亵渎。

    李自成至曲阜,不污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

    可见,“文宗”这个称号,是当真闪烁儒家历史五千年,人神莫犯,一种最为崇高的荣誉和象征了。“大儒亦会生老病死,可见读书人追求是既不是长生,也不会是力量上的升华”

    道家追求长生,将最高境界成为阳神。

    而歪门邪道,才追求力量。

    杨奉先感觉自己心浮气躁,于是先研磨,在宣纸上一连写下了七个大大的静字,才感觉自己一下子平和了下来,心无杂念。

    于是目光这才看向这个柳骨体,仔细端详。

    片刻后,开始临摹。

    童秀才要求自己一日苦连李氏柳骨体三百个大字,绝非仅仅只是为了迎合李道光,更重要的是,这个字能养一个人的心性。

    “即便不为了科考,我也应该练这个字。”杨奉先心头明悟。

    童秀才用心深远。

    “字如其人,我即便是迎合李道光,那么写出来的字也会徒有其表,而无深邃,一看就是字迹虚浮,浮夸,小人行径,这样的字写出来,一看写字者就是曲意逢迎之辈,反而会遭到李氏学派人的憎恶。”

    “要练字,就要练出精气神来,练入灵魂里。”

    这么想着,杨奉先觉得自己也该去好好了解一些李氏学派的文化,只有深入了解了李氏学派的文化,杨奉先才能写好这个字。

    练了一天,三百个大字,杨奉先每写一笔,都以虔诚之心去写。

    写到最后,手腕发酸,头晕眼花。

    而这字迹也是只有三分表象,没有半点精气神在里面。杨奉先疲倦的吐出了一口气,“要练好这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奉先扭头看去,一侧韩佩捧着一本书,因为杨奉先从头到尾不和她搭话,她已经偷偷的睡了过去,人就坐在地上,脑袋枕在自己碎花裙子的膝盖上,脸蛋通红通红的。

    杨奉先不禁摇了摇头。

    这几日,杨奉先每日到了课后,就故意停留一盏茶的功夫,然后再去童秀才家里看书,每日练大字三百,再作文一篇,最后再认认真真的呈给童秀才看。

    童秀才摇头晃脑,每每留下批语后,再拿回去让杨奉先自己看。

    这么一来一去,每日读书,从不倦怠。

    童秀才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实际上心头非常之欣慰,这样的读书其实很苦,但是这杨奉先却不以为意,甚至还甘之若饴,这是相当不容易。

    在他门下,也不是没有出过秀才,杨昭也是出在他门下。

    但是从这么多人中,他却偏偏一眼相中了这杨奉先。

    看人看骨,从小节往往就可以看出这人一生的成就,童秀才教的这么多学生里,大多浮躁好动,静不下心,即便考取了一些成就,立马也就飘飘然。

    这样的人,这辈子的成就也就这样了。

    而这杨奉先,他布置给他的任务,不但认真完成,而且从来不叫苦,每日写成的文章,在给他批改后,回去一定再自己改一遍,第二天呈给他看。

    即便是童秀才也不禁道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童秀才望杨奉先的眼神,也越来越欣慰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