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谋
繁体版

第37章 当个昏君该多好啊

    孙权回到内衙。

    诸多琐事堆积如山。

    本来,他是让陆议、严畯、是仪等人担任内史、记室、主簿等类似职务,帮他处理文书。

    结果。

    军情如火,都被调派到各地。

    一个人当三个人用,连轴转。

    没有假期,没有双休,就是玩命干。

    还不允许有怨言。

    孙权目光落回奏报上。

    这些奏报,全都是用竹简书写。

    拿着又重又沉。

    好在字迹公正,但看起来异常费劲。

    还不能去阳光底下看,要在烛台下看。

    秦始皇每日批阅的奏折,是用秤称的,每天120斤,约30万字。

    绝对是铁人级别的。

    还有两个比始皇帝更牛的超级工作狂,朱元璋和雍正。

    老朱工作之余,还写诗嘲笑自己活得不如江南富贵翁。

    雍正给儿子积攒了那么多家财,呸,守财奴。

    孙权望洋兴叹啊。

    跪坐在垫上,跪直,屁股坐在后脚跟上。

    腰杆挺直,双肩放平,正襟危坐。

    为了展示主君风采。

    要维持这个姿势批阅四个时辰以上的奏折……

    “这简直是在受刑。”

    孙权让潘璋关门。

    多放烛台。

    再拿个软垫过来。

    然后,箕坐,靠着软垫。

    还算舒服。

    火烛跳动,蜡烛燃烧时,还需要裁剪灯芯。

    在吴郡将军府,有专门裁剪灯芯的婢女。

    如今行军在外,要么亲自动手,要么周泰、潘璋代劳。

    孙权不会让不明底细的婢女伺候。

    蜡烛在这个时代是奢侈品。

    平时照明一般用油灯。

    油灯起源很早,两汉一般都用油灯。

    到了东汉末,才发明了蜡烛。

    他也算享受到了发明的红利。

    孙权很讨厌油灯的味道。

    所以全部用蜡烛照明。

    十分奢侈。

    油灯烧的是动物油脂。

    也叫脂蜡。

    燃烧起来,味道难闻,酷似烧猪毛的味道。

    令人反胃。

    其实蜡烛燃烧起来,味道也不好闻。

    这年代的蜡烛是用蜂蜡做的。

    好在可以忍受。

    “必须得多提拔文臣了。”

    “这每天批阅奏章的滋味,如同受刑啊。”

    “难怪大兄把政务都丢给张公和东部。”

    “自己去狩猎,去游玩。”

    “苦了我了。”

    孙权看了半个时辰,浑身酸痛,手臂都提不起来。

    他不是那种文弱书生。

    从小在父兄管教下,自幼练武,也曾上阵杀敌。

    还累成这个熊样子。

    老朱简直不是人,勤政至极,还高寿,实在是皇帝中第一。

    “六郡快富起来吧。”

    “吾要用纸!”

    “批阅纸或娟的奏章!”

    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期待改良纸张。

    “主公!”

    潘璋叩门拜见。

    头压得很低,当没看见孙权十分不礼貌的坐姿。

    “凌统抵达蕲春,请求拜见。”

    “和他一起前来的。”

    “是陈建昌(陈武,和太史慈调任了)部,陈六。”

    “请求拜见。”

    “您是单独回见,还是一起回见?”

    孙权换个坐姿,正襟危坐。

    才朗声道:“便一同请进来吧。”

    “诺!”

    潘璋是懂孙权的。

    自始至终都没有抬头,主公可是很小心眼的噢。

    潘璋退下。

    孙权站起来,舒展身体。

    把批阅好的奏报,让潘璋送走。

    由长史审阅后,再下发回去。

    做长史的就是张昭。

    张昭也在蕲春,所以很快就能审阅一遍。

    所谓审阅,就是查缺补漏。

    孙策做主君时,没有这个流程。

    因为孙权不熟悉政事,还在学习中。

    很快。

    凌统和陈六一起拜见。

    两个人站在一起。

    凌统一身银甲,气度非凡;

    陈六则一身普通兵士打扮,土里土气,人也十分局促。

    “吾麾下两员大将来了!”孙权开个玩笑。

    凌统咧嘴乐了起来。

    十二岁的凌统,看起来像十五六岁的少年。

    他和他爹一样,是猛将、悍将,政治敏感度很低。

    陈六则十分拘束,不知该叩拜,还是笑。

    他心里是非常激动的。

    他这样出身的人,能被主君接见,足以慰藉平生了。

    孙权一手拉着一个。

    也不责怪二人的失礼。

    “你们一位率领一百人,击溃过千人刘磐军。”

    “另一位,计赚刘磐,捕获贼首!”

    “都是吾孙氏的左膀右臂啊!”

    这番话说得极为平易近人。

    陈六内心里想和孙权亲近,却不敢说话。

    凌统则大大方方叩拜:“统乃占了周弓马的便宜。”

    “算不得大功。”

    “得主公如此重视,统必结草衔环报之!”

    看看人家都会说话。

    也大大方方承认此功的含水量。

    说明他内心瞧不起此功。

    顺便卖孙权个好。

    管孙权叫主公。

    他爹凌操叫孙权也只称呼将军。

    要知道,凌操管孙策是叫主公的。

    陈六也学凌统似的拜谢。

    也高呼主公。

    孙权扶起二人:“二位皆是我江东柱石。”

    “吾便拜二位为别部司马。”

    “暂时统率原班人马。”

    “日后再有功劳,再行封赏。”

    现在是孙权的尴尬期。

    他头上没职位。

    封赏,名不正言不顺。

    就算许昌朝廷封他杂号将军,又能如何?

    他手下的中郎将就好几位!

    这种尴尬,从孙坚开始,延续了三代。

    孙策还好点,他头上还有个吴侯爵位。

    起码在地位上高一些。

    之所以这么尴尬。

    用一句话来解释:朝中无人不好做官。

    汉代是个很特殊的王朝。

    正常来说。

    王朝末期,天子威严扫地。

    天下诸侯谁会在乎天子的册封,不当厕纸扔了就不错了。

    但汉以强亡。

    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说的简单一点,桓灵二帝时,天下没有亡国之相。

    而且。

    对外战争上:拖垮羌族;

    分化南匈奴;

    顺便灭了鲜卑。

    明显一副强国盛世局面。

    结果被一场很诡异的黄巾起义,给推翻了。

    汉的强大,在三国时期也有展现。

    孙曹刘完虐异族,可见国力之强。

    再看两汉四百年,汉,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

    建安五年。

    天下各路诸侯,仍然尊崇天子,听从天子命令。

    起码表面是这样的。

    再偷偷补充一点阴谋论。

    就是士族,士族更喜欢“分权”时代的东汉。

    而非集权大一统时代。

    说回孙氏的尴尬。

    其实在孙策时代,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曹操第一次见到张紘后。

    便屡屡夸赞张紘。

    十分看重张紘的能力。

    甚至,张紘去许昌献奏章的时候,被强留在许昌。

    孙策是同意的。

    从那之后,许昌多出一个孙吹。

    朝廷也知道了庐江还有个孙策,继承他父亲孙坚的基业,为朝廷征战南北。

    孙策的势力也在以膨胀般的速度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