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闽王
繁体版

89 贸易利润

    马三宝的拒绝,并没有给朱植的心理造成任何影响,在船队准备事宜都已经做好后,依旧按正常计划,往南洋出发。

    第一次南洋贸易,并不会消耗太长时间。

    因为这次船队选择的路线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的路线差不多,都是沿南亚大陆框架移动,途径占城、暹罗、苏门答腊、满者伯夷、爪哇、摩鹿加、文莱,往勃固以及印度过一趟,回来的时候再到吕宋沿途勘察一番,这次的航海便结束了。

    与郑和完全不同的是,这次的航海贸易路线,是根据朱植绘画出的更精确的地图来导航的,这份地图虽说是手绘,仍有许多不严谨之处,可比起古代的地图,已经算是天物了,要知道朱植在绘画时可是修改了许多遍,直到修改成自己最顺眼的一张,才停止的。

    并且他还让人把平面地图以一定的比例复刻到一个球形物体也就是地球仪上,以展现更合理的大小,才算完成。

    这次随行的人员当中,有一些测绘专业的人才,正是为了验证这张地图的精确性,若是发现有不合理之处,回来之后,要和朱植提出,以做出适当更改。

    这么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明初距离后世有五六百年,地区大的框架虽说不会更改太多,但主要河流或者某处地貌,还是会有很大变化的,至于地区的比例尺寸,朱植不相信这些测绘人员能发现什么异常,手绘虽说会有某处地方的距离可能过远或者过近,但在没有后世专业工具的情况下,朱植不相信目前的人能比他绘制的更精确。

    他见到过利玛窦在明朝后期绘制的万国坤舆图,也见到过同时期的欧洲绘制的地图,各个大洲的形状虽然大差不差,但有的拉的很长,有的又非常胖,总之,非常失真,绝对比不上自己绘制的,这是他作为后世之人的自信。

    他之所以喜欢玩屁社的游戏,其实是他在很小的时候,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去世界各地去看一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梦想,是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他老家的堂屋墙上,就贴着三张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安徽省地图,在空闲之余,他总是喜欢搬把椅子靠在墙根,站在椅子上,对着世界地图左看右看。

    当然,现实是骨感的,他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也只能用玩游戏的方式,去体验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宗教了。

    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下,他自认有经纬线的辅助,自己绘制的地图,偏差不会太大。

    当然,这次他交给船队的地图,只包涵大明南方南洋和印度地图的一部分,之外的地图,朱植并没有拿出来。

    但是他拿出的这张地图与后世的世界地图还是有些偏差的,区别就在经纬线上,纬线没有变化,依旧是赤道横切地球,但经线的起点,就不再原本的本初子午线,他把经线的起点,放在了南京,本来他想把起点放在泉州的,后来想了想,觉得不太合适,便放在的了大明的首都南京。

    只是具体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哪一条路,这就不是他能精确的了,他只能自认为这条线在南京的奉天殿中央,具体的刻度,就留给后人去精确吧。

    毕竟朱植只能做到绘制地图的同比例缩减与扩大,而不能做到毫米厘米级别的精确,强行把尺和寸换算成厘米毫米,误差肯定会很大,当然若是用尺和寸去理解这张地图,其实和毫米厘米,并没有区别,只看自己是否习惯换算古代的长度单位。

    这次南洋贸易带过去的商品,主要是糖、酒、丝绸、瓷器、琉璃等在外邦特别热销的商品,朱植预估,这次的利润,怎么说也在大约五十万两白银以上。

    比如一个青花瓷盘,成本不过十几二十文,但放到南洋,能卖到上百贯钱,瓷盘如此,更不要说玻璃了,反之在南洋,一百斤胡椒,价值才不过一两银子,而带回大明卖,一斤能卖几十两银子,光是当中间商,这利润就有上千倍的差价,这是何其的疯狂?

    同时,还有一个更有利于朱植的优势是南洋诸国,其实是收大明宝钞的,不过朱植交给他们的宝钞是朱植发行的特别宝钞,和东番类似,就是在大明宝钞上再盖上一枚特殊的大印,南洋特供,以区别与大明宝钞和东番宝钞,以防有心人恶意互通兑换。

    不过这一点利润并不能满足于朱植,以目前船只航海的行进速度来说,一年根本完不成两次贸易,一次南洋贸易只能挣这么一点钱,远远比不上航行一次的风险,这也跟朱植安排的第一次下南洋规模不大有关,一旦贸易团队累积了几次经验,朱植可能会继续投入更大的贸易团队,毕竟以后这些船可是要用来装大量人口的。

    当从大明送出去的货物增加时,南洋诸国肯定没有太多的银子或者货物相抵,那么用人来结算便是最划算的生意了。

    要知道东番可是缺少大量的开发人口,一旦这些人口就位,那么大量大明会识字的人便能从劳动中脱离,转往其他行业。

    未来东番肯定会面临大量的技工以及教师的缺失,比如教南洋人说大明话,写大明字,外来人口的本地化是相当重要的事情,若不再三代以内解决,那么以后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民族种族问题。

    朱植觉得以后东番的教育中,必须树立以文化论的身份认同,只要由大明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大明人,幸运的是南洋的人种也属于黄种人,相互通婚几代之后,以肉眼看,差异性应该不会有太大区别。

    他之所以选择在南洋搞人口贸易,也是因为肤色的问题,不是朱植有种族歧视,实在是朱植看东亚人看习惯了,他可不想在大明出现什么肤色加深,头发变色之类的情况发生。

    所以非洲、欧洲、乃至印度的人口,朱植是不会引进的,当然,除了欧洲的白皮猪,这个设想朱植早就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