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闽王
繁体版

21 人口

    朱植可没心思管荣秉佑的事情,至少短时间内不会管,荣秉佑一次拿了一万块肥皂,要想全部卖掉,至少也得两三个月之后了,并且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光在泉州府卖可不行,还要销往整个福建。

    朱植估摸着,用不了多久,泉州府的其他商人,也会过来找自己采购肥皂,到那时,肥皂的销路就更广,销量也更大了。

    此时,朱植正在冶炼所旁的一个碎石场,观看王老头带人制作出来的水力碎石机和磨粉机。

    “殿下,有了这两种机器,水泥的生产速度便能提升一个档次,而王府的建造,最多到十月底,便可以完工了。”

    朱植围着这两种机器转了两圈,不由皱起眉头。

    他不是学机械力学的,所以对面前这两台机器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从后世得来的经验让他看这两台机器时,总觉得有一股相当笨重的感觉。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整个不大明科技的进步,光靠朱植自己的一个穿越者是不行的,他想着回去以后,制定一套工匠奖励制度,谁能改善工艺流程,就给出丰厚的奖励。

    还有东番的教育事业也要尽快启动了,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工科人员,比什么都重要。

    王老头一直关注着朱植的表情,见对方好像并不太满意,马上道:“殿下若是有什么意见,尽管提。”

    朱植微微摇头,低头思索半晌,才缓缓道:“本王这里还有一些工具图纸,一会儿会派人送过来,你抽空都把它们制作出来,看看能不能用到这两台机器上。”

    朱植所提到的工具,也就是定动滑轮轴承等东西了,其中的一些东西,以目前这些工匠的技术能力,还未必能制作出来。

    毕竟光凭借手搓,公差达不到,制作出来的工具根本就没法子使用,但这也就是朱植能想到极限了,剩下的就只有让工匠们慢慢摸索研究了。

    他又对王老头道:“你们中的有些人,过一段时间,就要前往东番去了,但冶炼所的工作却不能耽搁,需要人的话,就和这里的守卫说,或者你们自己写一个推荐名单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寻人。”

    王老头道:“殿下放心,肯定不会耽误这里的工作。”

    朱植又回到冶炼所看了看,总体来说,他对这里的现状还是满意的,但也只能是类似合格的满意,距离真正的点头称赞,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回到王府,朱植就把提前绘制的十几种省力机械图纸找出来,交给下人,让他们送到冶炼所。

    对于王府能提前建造完工,朱植还是很高兴的,如今水泥的用量,全被修炼王府占着,一旦空余出来,就可以用到泉州城的建设上了。

    朱植对于泉州城的基础建设,那是失望透顶,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很少去泉州城逛街,这样也能眼不见为净,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

    他也想在一个更合适的地方,重建一座更大的冶炼所,但王府目前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他这么做,王府目前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王府有这么多工匠要养,东番的士兵还有其他人员,都要吃饭,朱植手里少说也要保留下来一两万两银子作为流动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而多余的钱,也是用来建造大船的,他不太敢动用。

    现在首当其冲的就是造船下南洋,只有下了南洋,才有源源不断的贸易资金回流,同时也能从南洋拉回来人口,补充到东番去。

    说到人口,朱植忽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蓝玉案在下一年就发生了,这一次,朱元璋可是一下子杀了一两万官员,这些官员,在朱植眼里,那都是相当优质的人口,送到东番去的话,会成为建设东番的生力军。

    “算了,等明年再向老朱说此事吧。”

    “嗯,不过这不代表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

    朱植立刻着手写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的大致内容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向朱元璋要人。

    这里的所指的人,是在大明犯法,但罪不至死,关在监狱里的罪犯,若是朱元璋同意把这些罪犯发配到东番来的话,东番人口一年怎么说也能补充个小几千人。

    并且朱植还在奏疏里建议,哪怕是犯了死罪的人,也可以送到东番来,毕竟就这么让这些人一死了之,也太便宜他们了,必须要把他们押送往东番进行永无止境的开荒工作。

    当然,这只是朱植在奏疏里这么说,至于真的来到这里的罪犯,朱植并不打算把他们怎么样,只要这些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设东番,那他们就还是大明的好子民。

    而且监狱是什么地方,那里不止是关押罪犯的地方,还是龙场悟道的地方,有句话说的好,里面个个都是人才,也许他们做的事情,并不符合大明的价值观,但却未必不符合朱植的价值观。

    鸡也有爱国的,反贼队伍里,也有大忠臣,有些事情不可一概而论。

    朱植长舒一口气,终于放下笔,伸了个懒腰,随后把奏疏合起来,交给下人送至南京。

    他估摸着朱元璋也许不会同意把死刑流放到东番,但罪不至死的人员,他应该能分给自己的一些。

    未来朱植要在南洋进行人口贸易,那么东番的新增人口,肯定多数是南洋诸小邦人,而为了能让大明文化占主流,朱植要做两方面的事情。

    第一,多从大明内地转移人口往东番。

    而这些人口的来源,在东番还未发展起来时,多数来自流放人员。

    第二,对东番实行严格的文化管制。

    具体的做法,朱植心中已经有了雏形,但细节上还要再优化,好在距离人口贸易还有一段时间,朱植有很多时间可以琢磨此事。

    最为省事的,肯定是三角贸易奴隶买卖那一套,只是朱植对此方法持保留意见,本来东番的人口就少,再把其中的大部分人变成奴隶,会极大限制东番的生产力,并且随着时间越往后拖,民族问题就越发严重,朱植不会搞相信后人的智慧这种事,真能提前把事情消灭在萌芽中,哪怕东番开发进度慢一点,他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