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十年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一步步的深入

    吴可复翻开账簿查账,他本是武夫,识的字不多,还要加上算术题,没看两行整个人便愁眉不展起来。

    他对朱权憨憨笑了笑,道:

    “王爷,咱脑子笨,您看要不找个人来帮忙看看?”

    朱廷暗道吴可复可不笨,千万不能被他憨厚外表所欺骗,这群人各个都精明得上天去,心眼子加起来八百个不止,要信了他们说的话,第二天就被坑得连裤子都不剩一条。

    显然是朱权方才说的话暗示小校场账目有问题,从而怀疑米协武他们中饱私囊,吴可复听出来其中暗语,作为长官,当然要做到将疑虑消除,否则日后与宁王留下嫌隙,对双方都不利。

    朱橞喜欢算账,他搓了搓手,主动揽起了这个活:

    “这事我来,天下假账目没有能躲得过我眼的。”

    士兵将账簿搬到朱橞面前,他上下扫了几眼,抽了其中一本出来看。

    账簿极多,一时半会看不出个名堂,吴可复见几人干巴巴的等,加上底下士卒有几个已经被晒得热晕了过去,便小心翼翼取来朱廷身边桌子上那两面红黑小旗,恭恭敬敬递到朱权面前。

    “宁王爷,您看要不开始检阅三军?”

    朱权瞥了眼小旗,幽幽道:

    “没见宝王爷在?眼瞎了你。”

    吴可复惶恐连道不是,忙将两面旗高举过头顶,递到朱廷这儿。

    猜想朱廷不知道旗子各代表什么,吴可复及时解释道:

    “禀宝王,若是在指挥台举起这面黑色小旗,则塘骑、号子手、铜钲各吹前军进攻号,摇旗官根据详细指示舞旗,下方有大嗓门呼应,前军倾巢而出,后军原地待命,举红旗则意味命令后军。

    本应有黑红青白黄五方五色,然今日校场人少,为图方便,就省了红黑二色。”

    朱廷微微点头,心里有些激动,试问哪个男子没想过带兵打仗做将军,此时他手握三百人部队听从调动,这可太让人热血沸腾了。

    他同时拿起红色和黑色两面小旗,尽力让手不颤抖,沉声道:

    “前军后军听令,各摆一字长蛇阵。”

    吴可复站起身,朝摇旗官比了一个动作,五名手持大旗的士兵会意,举起各自手中那根足足有一层楼高的大旗,齐刷刷挥舞起来。

    底下军队宛如沉睡猛兽,轰轰轰开始缓慢挪动,久违的黄沙重新出现在脚下,耀眼银色太阳散成蒲公英,继而又化成两根锋利银针,笔直插在小校场南北两侧。

    朱廷心中在默数,仅仅过去一分钟!

    这可是一支三百人披甲部队,能做到整体有条不紊,未出现一起踩踏事故,素质高得超乎朱廷想象。

    而且仅仅是大明军队的冰山一角,应天附近有京师二十万,所装备的军械、军纪、军威势必要比小校场这里头的三百多人高得多。

    从这也基本能看出大明整体军队战力之高,难怪能将战力剽悍的北元铁骑驱逐出华夏,并稳坐钓鱼台数十载,没几把刷子谁又能做到。

    同时另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朱允炆这孙子究竟是怎么能做到手握如此悍勇之师,还输给了八百人起事的燕王朱棣,得多失人心啊...

    吴可复在一边静静等待朱廷接下来的命令,只听见朱廷并未再发令,冷不丁问道:

    “这三营有没有配备火器?”

    吴可复熟络答道:

    “配有一百把改良火铳,十门洪武大炮,还有小火炮五十门,皆在器械库放着,宝王爷要不要去看看?”

    朱廷摇头道:

    “今日时辰不早了,日后再说,火器平日可有细心保养。”

    吴可复抬头看了眼朱廷,眼中带着惊喜和意外,似乎对他能说出这句话感到赞赏:

    “那是自然,用的都是市面上最好的油。”

    “效果如何?”

    “就拿改良火铳来说,寻常的油涂后大概两年会腐,一年生锈,若用上等油,可延长三分左右时日。”

    朱廷回忆了一会,叫来笔墨,开始写什么东西。

    吴可复很是好奇,这位深居皇宫的皇孙会写出什么来。

    是感慨校场的诗文,亦或是到此一游的胡闹,甚至可能是狗屁不通的军规,谁知道呢。

    反正吴可复没有抱多大希望,前几年的时候宁王朱权来小校场,也是笔墨伺候,最后留了一首诗便飘飘而去,把在场几个大老粗整得浑身不是滋味。

    朱橞在一旁静静看账簿,这里发生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最后几笔写完,朱廷吹了吹纸,从袖子里随手掏了张宝钞出来:

    “你按上面写的来做,若是有成效,记得奏明圣上,推广至全军,本王先拨给你一万两,后面如果钱不够,记得找本王来拿。”

    吴可复更加好奇纸上写了什么,他没敢去接朱廷手里的钱。

    朱权凑上前去看了几眼,嘴里啧啧称奇道:

    “吴可复,你还是把钱收着吧,宝王爷赏你一份天大的功劳。”

    吴可复实在忍受不了好奇心,收下钱,凑到了桌上一个字一个字读了起来:

    “洪,江,这什么字..可之你来读。”

    张可之领命,大声读道:

    “黔阳桐籽烘干,碾成粉,百斤粉掺三斤二两五钱桐油,大火炒至黄黑色……”

    吴可复越听越糊涂,宝王爷没写文人酸臭,也没写糊涂军规,反倒是写了一些工匠才会干的东西。

    朱廷写的不是其他,正是洪油详细制作过程。

    洪油乃是洪江桐油,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才改良而成,与寻常桐油不同,里面多加好几道复杂工艺,在防潮防腐防蛀方面要比寻常桐油效果更好。

    他前世和洪油有过业务往来,还被带到洪江最大的制油厂亲眼参观,甚至被邀请亲手锤炼,所以印象极深。

    吴可复将信将疑,这黔阳远在黔中西南,属辰州府,也就是镇远侯顾成所在驻地附近,宝王爷平日深居宫中,怎么会知晓那千里之外的特产,知晓这近乎诡异的制作方式。

    朱权对朱廷的神鬼之策已经见怪不怪,别说炼个桐油,就算朱廷写一份长生不老丹的丹方,他也有那胆量去做第一个吃仙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