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那些年
繁体版

第二十九章:望闻问切

    首先我特别感谢一下投给我推荐票的朋友,谢谢您各位的支持。我会尽我所能写好这个连载,用我个人的一点小经验,写一下我是怎么自学中医的,和我对中医的一些认识,希望对想学中医的小白们有所帮助。

    上一篇内容是“败绩失眠”。

    由于最近北京发生了疫情复发,所以导致我最近只能在家办公了,由于最近很少出门,生活规律被彻底打乱,前两天我也有点失眠了。前天一晚上整晚睡不着觉,打了通宵的游戏。

    回想一下我写的失眠内容,实际上就是因为阴阳失调引起的失眠,白天运动量太低,造成阳气能量的释放不足,进而导致夜晚不能入眠。

    今天我去单位拿些资料,骑自行车去的,一个来回40公里,中午回到家里,吃过午饭,马上困意来袭,看来我写的理论没错啊,运动一下,睡眠效果马上立竿见影。

    近两年,我爱上了一项体育运动,就是骑自行车,我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共40公里。从骑自行车后,明显感觉身体素质变的好了很多,现在一年基本很少感冒了。偶尔发觉要感冒了,提前吃点自己配的中药也就把感冒扼杀在萌芽之中了。

    阴阳:一阴一阳也,一静一动也,静者--学医也,动者--骑行也。

    望闻问切:

    对于疾病,医生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就是“望闻问切”,现在的一些中医院也采取西医的诊断方法,用仪器诊断,比如验血验尿,CT,腹部彩超等等。

    西医的诊断方法大多需要依靠仪器,在没有诊断仪器之前,实际上西医也有四个诊断方法,那就是“视触扣听”,我们常见的听诊器就是西医的诊断工具之一。

    对于疾病,诊断的正确与否就意味着治病方向的正确性,如果诊断上有错误,您用的药物再昂贵,耗费的时间精力再多,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无济于事,有时候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对于中医的诊断望闻问切,很多人是好奇的,也有很多谣言传的是神乎其神。尤其是“脉诊”,也就是号脉。我们看的《西游记》里面有一段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曾经展示过“悬丝诊脉”,那么真的可以做到悬丝诊脉吗?

    根据我看过的一些资料,古时候有很多悬丝诊脉的故事。其中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解释了悬丝诊脉的奥秘。

    中医的的诊断为望闻问切,切-就是切脉、诊脉、把脉的意思。您再仔细看一下“望闻问切”,它是有顺序的,望1,闻2,问3,切4,也就是说,诊断到最后才诊脉呢。

    现实中很多中医高手,或者很多技术很一般的中医,前面3个诊断方法诊断完以后,就可以得出诊断结果了。最后由于古代各种原因,不方便诊脉,弄个“悬丝诊脉”做做样子也就可以了,这样既说明医者对患者的诊断认真负责,又说明医者的医术高超。

    看明白了吧,这不过就像个魔术的戏法一般。现实中的经验丰富的中医甚至可以通过“望诊”一项就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比如我们上学都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我们再反过来说,既然一望便可以诊断患者病情,那么还要“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干嘛?

    “望诊大师”毕竟还是少数,中医高手毕竟还是少数。望闻问切是4个诊断方法,也就是通过4种不同方位的诊断方法,最后结合在一起来判断病人身体内部的病情。

    诊断的方法越多,诊断角度越多,那么也就意味着诊断的准确性越高。刚刚我说过,现在中医院也通过西医的仪器诊断方法来诊断患者的病情,总体上来说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同时也提高了诊断费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好像没什么花费,但相比较西医的高大上的仪器来说,随便照个片子,就要好几百元。

    中医诊断是中医基础中的基础,讲起来不难,但是真的用起来就不容易了。

    望闻问切---望诊:中医在望什么呢?怎么望呢?

    望诊1:面色,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今天某某人的气色不错,也说明他的身体状况较好。

    中医就是细分了面色,按照颜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可以对应七情五志,喜怒忧思悲恐惊。

    学识有限,根据我目前了解的初学者的经验来分析,下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我们中国人健康的人的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如果一个人的面色为青色,多为受了风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青色一般还提示患者有寒症,痛症或者淤血。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在极度生气的情况下面色也会为青色,“脸都被气得青了,或者脸都被气得绿了。”

    红色:一般提示患者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比如高血压患者面色多为红色,红色还代表患者有热证,比如中暑,上火。情绪上心情激动,害羞也会造成脸红。

    黄色:黄色对应脾脏,脾虚或脾湿会造成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我们常说一个人:面黄肌瘦,就是因为脾胃虚弱。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肝胆问题,比如肝炎,胆结石,就会导致黄疸病。

    婴儿黄疸很常见,能占到百分之90,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排几次大便黄疸症就消失了。但是我经常听说一些刚刚出生的婴儿就被骗去烤蓝光去黄疸。实际上病理性的婴儿黄疸很少见。

    皮肤发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饮食习惯问题,比如胡萝卜吃多了,或者橘子吃多了,皮肤也会发黄。但这不是病理性的发黄,停止继续吃胡萝卜或者橘子,黄色就褪去了。

    白色:一般提示气血虚弱,或者体内有寒。面色发白一般代表体内血液不足,比如贫血症,或者失血过多。情志方面,极度恐惧也会导致脸色发白。

    黑色:一般提示肾阳虚,面色为黧黑色,就像没洗脸,或者脸洗不干净一样。同时淤血症也会存在面色发黑。

    面色或者肤色很多情况下是天生的颜色,比如天生的黑皮肤,张飞,李逵。

    对于一个陌生的病人很难一次就诊断准确,所以望色大多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分析病情的发展,比如高血压患者的红色在下降,那么也就意味着病情的好转。

    望诊2:望神,这个听着就玄乎了。

    只是名字听着挺神,其实也不难,就是看一个人的精气神。

    还是先说正常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精神饱满,目光有采,语言清楚,面色润泽,气息如常,这个人一般身体比较健康。

    不正常的有,精神亢奋,狂躁不安,蔫头耷脑,目光呆滞,语无伦次。

    “神”也是身体内部五脏六腑协调的表现,一个人精明强干,那么也意味着其身体健康的表现。

    举个例子,狂躁不安,一般提示患者有热证,或者阳明症-大便干燥,或者体内有淤血症。而懒言少气,蔫头耷脑,一般提示有气血虚弱,或者有失眠症,阳虚证等。

    一个人精气神的正常,也代表着患者病情预后的良好。反之,精气神每况愈下,也代表着病情的恶化。

    望诊3:舌诊,这个就比较长了,舌诊是望诊中单独的一门诊断方法,我简短的说一点就好。

    舌诊分,舌苔和舌质(舌体)。舌的总体表现为“舌为心之苗”。

    舌苔代表的是胃气,胃气上蒸形成舌苔。临床中一些重症患者会出现无舌苔现象。

    中医有句话叫“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这个我个人理解为,中医治疗顺序为“一针二灸三用药”,随着病情变重,最后一定会用到药物治疗,而中药主要靠脾胃吸收,无胃气者,就无法吸收中药,那么久意味着必死无疑。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医学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法,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以“无胃气”的情况下,人依然有可能救治成功,这也是西医的一个优点。但是通过舌苔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病情的严重程度。

    舌苔的颜色,正常为薄白苔,白色为受寒,黄色为内热,黄厚而滑腻为内热兼积食。。。

    颜色还有黑色,青色,舌苔不全的地图苔,镜面苔(无胃气者),干燥舌苔,水滑苔等等,这些我学过没见过,其中地图苔很多儿童会出现,由于儿童脾胃虚弱,所以偶尔会见到。

    舌像分区域,舌尖代表上焦心肺,舌中代表中焦脾胃,舌根代表下焦肾脏,舌边代表肝胆。

    舌体的颜色,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颜色偏白,有阳虚的可能,受寒,气血不足;舌体鲜红,代表有内热,上火,炎症,阴虚等等。。。。

    舌下静脉突出为有淤血;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很可能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根据舌头的样子还有胖大舌,娇嫩舌,裂纹舌,干燥舌,齿痕舌,芒刺舌,瘦薄舌等等

    舌诊是一门又长又深的学问,我学识有限,仅仅做简单介绍。

    望诊4:望二便,就是大小便。

    这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凡学中医,看中医就一定离不开谈及大小便。根据大小便的形状,颜色,排便时间,排便量的多少,中医就可以推断出消化系统的一系列问题。

    举个例子,小便的颜色正常为淡黄色,青白色说明体内有寒,浓黄色代表体内又热,小便颜色红证明有尿路出血,夜晚小便多为肾虚,

    大便颜色,正常就是黄褐色,颜色发黑代表小肠出血,颜色发红代表大肠出血,直接便血代表有痔疮。大便干硬为阴虚火旺,大便稀薄如水内有寒,大便粘腻为内有湿。

    望诊5:望细节

    舌为心之苗,头发为血之余,爪甲为筋之余,牙为骨之余,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口为脾之窍。。。。。

    所有体表器官都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对比体表的现象就能察觉身体内部的变化。古人医者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记载了体表和脏腑的关系变化,这就是中医的望诊。

    望闻问切---闻诊,指的是声音和气味方面的诊断。

    根据患者说话声音的大小,可以诊断阳气的多少,根据声音的变化可以知道病情的发展。

    可以根据患者咳嗽的声音,诊断为干咳,痰咳。。。。

    根据患者呼吸的节奏得知病症的情况。

    气味方面,一般积食症患者口气很重;脓疮气味的变化,身体气味的变化,都可以提示患者病情的变化。

    望闻问切---问诊,

    通过问诊,我们可以知道病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了解疾病的情况细节对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问现有症状,很多症状医生观察不到,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得知,比如有很多症状是有时间规律的,有些症状只在夜晚显现。

    问疼痛,这个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病人自己知道哪疼,医生再根据病人疼痛的位置判断病情。

    问二便,这个很望诊的二便是类似的,一个是医生可以直接看到,另一个是医生看不到,比如小便次数。

    问生活饮食习惯,每个人的习惯不同,也就造成所患的疾病的不同,比如有些人爱喝酒,就容易造成酒客病,有些人爱抽烟,就容易造成肺部疾病。饮食方面,酸甜苦辣咸,过于追求口味都会造成不同的疾病。

    问睡眠,前面谈过睡眠,睡眠的质量直接决定病情的变化。

    望闻问切---切诊,脉诊,把脉,号脉。

    上文说过,最神奇的诊断方法,被很多人大书特书。

    还有很多患者用脉诊来考验医生,根据我刚刚写的望闻问切,上面的三诊,你就知道考验医生的做法是多么可笑,这只会为患者自己带来麻烦。医生最多是诊断不准确,没治好你的病而已,而患者自己还要受到疾病的折磨。

    也有些人曾经想用脉诊考验一下我,首先我脉诊本来就不好,初学者嘛。我直接回绝,想看就直接说什么症状,不接受考验。

    说实话脉诊很难,尤其对于自学中医来说,首先我们接触不到那么多患病的脉象,而且脉诊多数都是有老师指导才能学会。

    我没有老师,没有患者,你让我怎么学脉诊???

    我也可以简单说一下,一般脉诊有24脉象,或者28脉象。

    二十四脉指常见的二十四种脉象。《脉经》载述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形状,称为“二十四脉。”后世增入濡、短、长、牢、疾五脉并减去软脉,称为“二十八脉”。

    晕了吧,不要着急,我们先聊基础。

    把脉的位置,手腕位置,叫寸关尺,具体位置百度一下。

    诊脉和呼吸有关,正常人(医生)的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跳一下为一至。

    正常情况下1息之间有4-5至,就是说呼吸一次有心跳4-5下,正常人的呼吸每分钟17-18下,相当于正常脉象每分钟跳72-80下。

    如果一息之间只有3至以下,那么就为迟脉,一息之间5至以上则为数脉。

    迟脉一般表示寒症,但是也有可能是实热症(可能性很小);数脉一般为热证。这都是大脉象,比较简单。

    根据脉位置的高低,分为“浮中沉”。

    浮脉,就是把手放在“寸关尺”上就能感觉到脉象,不用按就可以感知到。这个一般代表病在体表,比如初期感冒,就是浮脉,很明显,风寒袭表。

    或者很多皮肤病也会是浮脉,也是病在体表嘛。

    脉象在中间就是正常脉象,但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脉象会有所变化。

    沉脉,这个就是需要把脉用力按下去才能摸到脉。沉脉代表病症入里了,主里症,沉脉还分里实症和里虚症。一般阳明症就会出现里实症,比如大便干燥。

    上面就4种脉象了吧,简单的脉象还有洪脉,其实就是大热脉象,比如中暑了,就会出现洪脉。脉象摸起来如波涛汹涌。

    弦脉,这个解释就是如同按在弓弦上是的,我也没摸过弓箭啊,但是我摸过吉他,就和按在吉他弦上差不多。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大多都是弦脉。同时弦脉也代表体内受寒,血管收缩也会造成弦脉,比如你摸到一个又浮又弦的脉,这个大多就是伤寒感冒了。

    滑脉,这个解释是如果按在珠子上是的,如圆珠在盘中滑,跳动圆滑。主要病症是痰饮,蓄血,实热。这个也是比较传奇的怀孕脉象。

    这个脉我摸不准,我家有个表妹怀孕时,我摸了摸她的脉象,我自己总结了一下,用文字描述来说就是“如同怀揣小鹿一般”。我当时就记住了这种脉象。

    后来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有个同学的媳妇想考验一下我的号脉,就让我给她把脉。当时我就又想到了摸过的“怀揣小鹿”的脉象,就疑惑的问她是否怀孕了吗?他们很惊奇,我居然猜对了。

    呵呵呵,看来中医的把脉还是有根据的吗!!!!

    脉象是比较复杂的一门学问,脉象会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个叫“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象会根据人的高矮胖瘦也会有所变化,比如胖子的脉象普遍偏沉,而瘦子的脉象普遍偏浮。而儿童的脉象又偏数,都知道儿童心跳比成人快很多。

    想要学好诊脉首先要多看脉诊的书籍,推荐一本《轻松学脉诊》,据说《濒湖脉学》写的很好,作者是明代李时珍。

    当然学脉诊最好的方法还是有老师,有患者,再加上努力学习应该很快见效果,这个就靠缘分了。

    望闻问切--总结

    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过望闻问切想诊断疾病的准确度还是很不容易。

    望闻问切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彻底诊断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望闻问切观察病症的变化,根据每次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疾病的发展,包括对于药物起到作用的鉴别作用。

    再次声明,本人写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参与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