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涛云岭
繁体版

第十五章 林场的烦心事

    成远买了机器回来,家里的生意变得有规律起来了。机器解决了最累的工作,同时机器还提供了额外的加工收入来源。没多久,成远把老房子买了下来,又把房子边上的地买了下来,并在新买的地上建了新的房子。一边老房子,一边新房子,虽不怎么好看,但毕竟是砖混房了,更主要的是面积够大。

    看着镇子里难得一见的砖混房落户自己家里,看着不断地财源涌入,成远心里感觉挺知足的。想想一年多前,成远刚调回到小镇工商所上班之时,那时一切都不知道会怎么样。在短短的二年不到的时间,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此时不但没有失落,相反,他感觉自己当初的决定是相当的正确。

    随着小镇的发展,沙镇迅速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县城的发展。再加上成远家里现在又搞得不错,这让他自己在工商局里似乎更被同事们另眼相看了。

    但如果细细想来,这一切却并不奇怪。成远回到镇里之后,自家做着小生意,百姓们关心什么事是再清楚不过了。工商局把权力放到镇工商所之后,工商所里调整政策比谁都快。而且,都是乡里乡亲的,更没有不为乡亲们着想的道理。

    成远跟老肖的关系不错,还没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去看老肖做木器活的。

    老肖是小镇里小有名气的木匠,之前在小镇的木器厂上班,主要是做些家里用的家具的木工活。这些年木器厂被承包了,他也就有事的时候去做一做,没事的时候就在附近揽些活,倒挺自在的。

    木工活是一件苦差使,不但灰尘大,而且体力消耗也大。老肖在木器厂的时候上班用得更多的是各种机器,但他回了家里更多地却是使用手工工具了,象什么锯子、刨子,钻子都是手工的。老肖是个手巧的人,除了常用的工具,还有不少自己的独门工具。每在外面帮工一次,就会攒下一些独门工具,时间久了,各种工具摆了一屋子。

    上次看了成远家郭师傅修机器,老肖还特意做了个拉具放家里,虽然没什么用,但他就是喜欢那神奇的工具。当顺子家的机器检修的时候,老肖总喜欢凑上来看个究竟。

    顺子家粉碎机的锤片又磨损得差不多了,成远准备把锤片组取下来自己更换。他没有拉具,觉得应该可以敲出来。于是他抡起大锤开始敲打起来,顿时村院里想起了清脆的敲击声。

    老肖就住在院子里的石阶路的那一边,与顺子家斜对门的。这天恰好没事,他听到了成远敲打机器的声音,也许是声音吵得心烦了,也可能是那天兴致很高,于是他凑过来了。对成远说:“拆这个东西要做个工具好些,这样敲打容易震坏机座的。”老肖似是关心,又象是好奇,他想试试自己的想法。

    “我借个好东西给你试试,说不定好用。”老肖接着说,也是个热心肠的人。

    一会,老肖拿来了一个自己做的拉具。这正是他上次模仿着郭师傅那拉具自己重新设计的。

    有了工具,成远很快就拆下了锤片组。

    “你这工具还真好使。”成远不禁夸了起来。

    “好用就留着用吧,我到时再做一个便是了。”

    “那可不行,这是你吃饭的东西,下次要用再找你那拿。”成远不好意思要,毕竟自己要好几个月才用一次。

    听成远这么一说,老肖不好强行送给成远,于是说:“我这拉具就放在那一堆了,你到时要用就自己拿就是了。”然后他把拉具带回了家。

    老肖是看着顺子一家慢慢起来了。他知道成远在里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成远很是佩服的。曾经在院落里点评过村院里的发展说:“要说咱这院落里,我最服谁?那成远算一个。他们家这三四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现在因为这机器,他跟成远更有了共同的话题,关系比以前更亲密了。

    这天,老肖闲在家里,捣鼓着自己的工具,成远端着个茶杯凑了上去。

    “老肖啊,你搞这么多工具,还不如干脆开个木工厂算了。”

    不知成远是有意说的还是闲聊的。在成远看来,有这么巧的手艺,又有这份心来做工具,只是放在家里自己欣赏确实是一种浪费,一定要弄出点活赚钱才行。

    “开木器厂还要机器才行,那需要不少钱的。再说开厂要办执照,麻烦。还不如自己捣鼓捣鼓好玩些。”

    “呃,你这个人啊!你光是捣鼓有什么意思,要赚到钱才能捣鼓更大的活。执照这事你就不要操心了,你一句话交给我来办就可以了,开个木器厂的执照很简单,你只要开口就行。办了执照不想开厂也没关系,先放着呗。”关系好了,成远说话就是直接。

    “办了执照也没钱买机器,买那盘锯就要好几百,再加上刨机,钻机就差不多两千了。”

    “先把厂办起来呗,机器一台一台买,先买最紧要的,有钱了再买别的。”

    “也许可以吧,到时再看了。”老肖似乎心动了,也可能是随口应和的。

    老肖的那些工具设计得还是很精巧的,成远很有兴致地在一旁看着老肖捣鼓的那些工具。

    过了一会,老肖可能觉得成远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对成远说:“要不你先帮我把执照办了也行。”

    成远记下了这件事。不久,老肖的木器加工的营业执照就办好了。

    话说这个山区里最不缺的就是木材了,山区里的林场是这个县里的重要财政来源。在山区的深处有好几个林场,但最大的就要数青纱林场了,青纱林场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木往外运。这两年附近的这些林场都划入了小镇的管辖范围,成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那些林场去检查一下他们的运营情况。

    成远听上面说,县里里要封山育林了,除几个主要的林场之外,那些山民自发组成的林场都关闭了。县里林业部门与工商部门要对青纱林场进行联合检查,说是要保护森林了,先要到各个林场摸个底。镇里是要派人参加的,成远管着林场那一块的事,他更是要陪着检查组去参加各个林场的检查工作。

    到了检查的那天,县局派了一辆右舵的丰田大面包车出来,所有进山检查的七八个人坐一辆车就可以了。后来听成远说这种车坐着舒服,进林场最好用,据说是截获的走私车被公用了。成远陪他们一行进山了。

    去林场的路坑坑洼洼,都是那种填出来的泥路。县局派这辆车是因为这车底盘高,过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去林场里这条路平时走的是那些货车与拖拉机了,路面要求并不是很高。两边经常会有车开到路基上去,路边上那些粗壮的树木上大多留有被刮蹭过的印迹。

    在这样的山路了,车子开了近一个小时,检查组一行终于到达了林场,场长早就在林场里等候着检查组的到来了。

    青纱林场的场长姓杨,三十六七岁的样子,个子不高,被太阳晒成了古铜色的脸,初看象个种田的农民。今天检查组要来,他特意穿了件西服,西服皱皱的,一看就是压箱底里拿出来的。也难怪,平时没什么重要人物来林场的,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成远跟杨场长很熟,两人关系很好。场长给检查组的人员介绍完了工作,然后又跟成远再扯上一阵子,既拉拉拉感情,又可反映一下工作。有时还送点山货,象香菇、茶叶、野猪肉什么的。

    “现在原木卖不起价了,又湿又重,运费也高。”场长跟成远反映说。

    “你们不是有加工厂吗?锯成了木料运出去价格就高了不少吧。”成远疑惑地问。

    “那加工厂啊,别提了。那些工人也不知怎么回事,做做粗活巡巡山还可以,说到锯木料就差了好远,加工能力不够不说,还经常不符合规格。”场长一脸的无奈。

    成远对这木材加工不太懂,不敢乱说,只能安慰一下场长,说有机会的时候给他找个人看看。不过那些工人他还是知道的,都是些没什么文化,常年在山里的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有知识,有能力,又会有几个人愿意进山里来呢?都南下打工去了。

    检查组要离开了,场长给每人带了一包山货。大家没有推辞,都知道这是林场里自己采摘的,这种山货他们林场里多的是。

    辖区内的企业有问题,成远放在了心上。从林场检查回来之后,他想到了老肖,他觉得老肖这种老木匠应该懂,他想先去找老肖问问是个什么情况。

    “老肖啊,听说你们加工的木材规格会变,真有这回事吗?”成远问起了老肖关于他在林场里听到的事。

    “怎么可能呢?我们在锯之前都会看看是什么样的木材的,锯出来了还能变哪去?以为是孙猴子呐。”说起了木工,老肖来了精神,说话多了几分幽默。

    “不是,前几天我在那林场里,那场长说他们锯的木材经常不合格,下锯的时候好好的,到运出去的时候规格就变了,规格不符的木材跌价厉害,害他们损失了不少钱。”成远说。

    “你说的是林场呀,他们那就信不得了,大多是因为木材没干透呗,下锯的时候余量不足没留够,就这样了。另外,不同的木质余量也会不一样的。”老肖解释了一下。

    “那不应该呀,我看他们那木头都是晾干了的。”

    “这个你就不懂了,你们看到的干,只是表层的水份干了,如果真要干,至少也得放半年以上,如果他们经验丰富,可以根据干的时间留合适的余量。另外,还要看做什么用的,要求高不高,象松木这种,后期还要加工的,精度差点也没有关系。让我来做,保证没问题。”老肖信心满满地说。

    “那我给你牵个线搭个桥啊,你到时去跟场长当面说说。”成远听老肖这么一说,感觉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