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韬略
繁体版

第375章 指使皇帝做事

    丁瑜洲自始至终没有听从许敬宗的建议,他决定开始行动了。

    因为按照时间的推算,如若再不开始行动,时间一旦超出了史书记载,肯定会

    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直接影响后续事件的发展。

    丁瑜洲越发觉得他作为一个参与者,必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虽说史书没有记载他的言行,也或许未来发生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才导致

    他在史书消失,这些对于丁瑜洲而言,都是小事一桩。

    这些他不管不顾了,因为他也是骑虎难下,李治再度给他们发出了密信,吩咐

    和命令他们速速想出应对策略,已清除元老大臣。

    看如此情形,李治此时已经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决意与元老大臣们开战,彻底

    清除元老大臣,以实现权力的集中。

    丁瑜洲心中想着,也确实应当如此,尽李治一向豫不决,患有不同程度的选择

    综合症,想来背后肯定有武媚娘暗中劝说的缘故。

    这些都是其次,当下最重要的是统一战线上的战友们,大家似乎都采取了审慎

    保守的态度,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丁瑜洲的身上。

    丁瑜洲赶鸭子上架,不得不站在舆论的制高点,飞到大唐朝野的上空,俯视着

    大唐所有的一切。

    他意气风发、胸有成竹,自信满满,深知此番开战必然是期开得胜,马到成功。

    丁瑜洲按照自己的设想,回复给李治回信并告知他们已经有了对策。

    李治在宫中收到丁瑜洲的回信之后,甚感欣喜和安慰,本来就对丁瑜洲愈发信

    赖,此番更加丁瑜洲唯命是从。

    其实丁瑜洲也有着他的打算,就算许敬宗等人不配合,他心里早就有办法让他

    就范。

    ……

    显庆二年,仲夏炎炎之日,长安城暑气飙升,整个大地仿佛都笼罩在一层蒸笼

    之内。

    太阳炙烤着大地,如果在太阳底下一直站着,仿佛人都要被烤化了,加之太极

    宫地势低洼,夏天时容易受潮,宫室内潮湿沉闷。

    居住在太极宫内的李治和武媚娘觉得暑气难耐,炎热不堪,想着前往别处行宫

    避暑,此时大明宫尚未建成,所以李治和武媚娘决定迁往洛阳避暑。

    丁瑜洲等一众大作为随员也全都纷纷跟随帝后车驾来到了洛阳。

    史书记载,显庆二年唐高宗正式下令将洛阳作为他大唐帝国的东都,并于当

    年,他们就来到了洛阳的宫殿——洛阳宫。

    这些事情,丁瑜洲都一一经历了。

    洛阳宫是在隋朝时称作紫薇宫的地方,唐高宗时期对于洛阳宫并未大肆修整,

    承袭了隋朝的建筑规模和样式。

    洛阳宫殿堂相峙,楼台林立,面积是明清皇宫的好几倍。

    来到洛阳的武媚娘内心很高兴,因为洛阳是武媚娘一生挚爱的地方,她当女皇

    之后,正式将洛阳作为了她武周政权的首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洛阳,丁瑜洲继续实行着他的计划。

    洛阳也是一个便于实行计划和改革的地方,洛阳远离长安,远离元老大臣们的

    根据地,所以发动改革运动对于元老大臣而言,更是鞭长莫及,而对于丁瑜洲他们

    而言,则是再好的优势。

    暑气过重的时候,也正是人心最容易烦躁的时候。

    不光丁瑜洲跟随帝后前来,韩瑗和来济等人也跟来了,因为他们都是三品以上

    的重要大臣,所以也都跟着帝后一同前来了。

    唯一没有来的人只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自从改元之后便很少活跃在朝堂,所

    以他没有前来,只待在他们的大本营长安,待在他的书斋里继续编修国史,他没有

    料到一场又一场的风波,即将向他和他的同僚袭击而来。

    即使来到了洛阳,天气依旧炎热,抵挡不住这漫天席卷而来的暑气。

    到了晚间,还稍微凉爽些,要是在正午时分,肆无忌惮的暑热是难以掩盖的。

    洛阳城的牡丹花甲天下,只是此时不是绽放的时节,那深绿色的叶子全都因为

    燥热而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洛阳宫周围那高大的树木也全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天空已经连续几日未

    曾降雨,所以天气沉闷异常,犹如此时君臣关系。

    按照丁瑜洲的设想,首先向李治汇报一件重要的情报,让李治尽最大可能性保

    证公平起见,进而维护自己,配合自己,这是开战的前提。

    他以匿名信的方式向朝廷揭发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此信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让整个朝廷顿时炸开了锅。

    这封匿名信很快传遍了大唐朝廷的各个衙门,一度让朝野之内议论纷纷。匿名

    信内容的主人公正是韩瑗和来济,检举他们意图谋反,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二人之

    前建议将褚遂良贬官到桂州存在很大嫌疑。众所周知,桂州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凭借此,就表明他们有意图谋反的贼心。

    信里最后写道,韩瑗和来济意图联和褚遂良等大臣意图发动政变,推倒皇帝李

    治的统治另立新君。

    如此惊爆的消息,再度让原本看似平稳的君臣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如同一

    滴水滴入了滚烫油锅当中进而发出阵阵的裂响。

    自古以来,皇帝最为忌讳谋反之说,害怕被别人推翻自己的统治,更怕大臣们

    对他不忠诚,所以李治收到了这份匿名信以后,他虽然知道这是丁瑜洲所写,但是

    他装作不知,表现地暴怒异常。

    李治配合得很好,他生气到了极点,作为当事人的韩瑗和来济二人,则是连连

    叫屈,说并不是自己所为,完全是冤枉,可是他们的话已经没有人会相信了。

    众大臣精明事理,人人心里多少猜出了这封信背后的阴谋,但是他们全都沉默

    不语,不敢得罪皇帝,只得牺牲他们昔日的同僚。

    名门望族的其他大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了,他们对

    李治抱有极强的乐观心态,认为李治不会处理掉他们,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来到洛阳

    还没有彻底适应洛阳的环境和水土,他们依旧认为李治还会像之前那样对他们怀有

    温和的策略。

    可是现实却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幸运和高兴,因为李治开始了他的密谋,

    在意图谋反的罪名下,李治下令将韩瑗贬为振州州长,来济贬为台州州长,并且后

    面还加了一句,二人终身不得再入长安朝见。

    振州就是今天的海南三亚,在大唐那个时候,那可是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渺

    无人烟。

    去到那里,就等于是走向了人间炼狱,永无回头之日了。

    台州就是现在的浙江临海在唐时那也是一样的蛮荒之地,到了那里就等于宣判

    了死刑。

    还在找"大唐韬略"免费小说?

    百度直接搜索:""看小说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