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晋雄
繁体版

五十二章 接风宴

    云阳地处三秦腹地,泾水之阳,距离长安一百多里。远古时期,中华始祖黄帝曾在境内甘泉山筑明廷,在荆山铸鼎,祭天神,治天下。周秦汉唐为京畿之地,以“三辅名邑”誉满九州。

    西汉时云阳因为距离都城长安不远,所以很是繁华,户口众多。可是自从东汉定都洛阳起,这里就不似西汉那般繁华。尤其是这百年羌乱,云阳就更是残破不堪。

    如今虽说成了北地郡郡治,可是并没有什么起色。唯一一点就是城墙比原来更宽阔更坚固了。

    云阳县城东门。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只见东门城楼上一名军将对着城下三四百骑高声呼道。

    “某河东卫恒现为归德别部司马奉令归皇甫太守节制,前来拜见。”

    夕阳余晖洒落大地,卫恒身着一件玄色黑光铠,座下是大宛宝马踏雪,后面跟着的是邓孝、张喜、李奉、韩暹、董狐以及卫家部曲共计三百七十二人。

    要说卫恒父亲卫扬也是为了儿子下了血本,不说邓孝一众头领皆配宝马披玄甲,就是剩下卫家堡的部曲武士也是人人配铁甲良驹。要知道如今大汉南北中央军披铁甲的也不过三分之一,更别说这些地方部队大部分也不过是穿的皮甲。

    随卫恒从军的除了邓孝张喜外,李奉却是卫扬亲自把他调到安邑跟随卫恒从军。韩暹却是因为仰慕卫恒的名声才舍家来投的。

    卫恒也是后知后觉,李奉韩暹都是白波谷起义的将领,再加上徐晃,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就抄了白波贼的老底。卫恒为此开心了好几天。

    “卫司马稍候,某这就去禀报明公。”

    “二哥这就是北地郡郡治?怎这般破败,别说河东安邑,就是平阳闻喜也不如啊。”

    “诚儒却是有所不知,北地郡原来郡治却是不在这里,而是在河套之地黄河边上的富平县。只是因为北地胡羌连年作乱,经常阻塞交通,朝廷无法只好把汉人南迁郡治也是几次迁移最后才在这左冯翎云阳县落户距今已有三十载。”

    董狐本就在邓孝旁边见邓孝提问,不免高谈阔论起来。要说董狐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众人今后要在北地郡发展不免在路上做足了功课。

    “阿狐说的是,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昭襄王时期就灭了义渠国置北地郡,到本朝武帝时霍骠骑更是马踏阴山封狼居胥。可是如今呢那还有半点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

    这也是我效仿班定远投笔从戎的初衷啊,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壮哉,我汉家有此男儿,区区羌胡何足道哉。”

    卫恒刚刚说完就听见城楼上一中年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穿红色镶边暗纹长袖袍服鼻如悬胆,目似朗星,一张四方大口,五缕长髯,一派名士风采。

    “城上可是北地太守皇甫公,小子河东卫恒拜见明公。”

    见到此人卫恒那还不知道这就是皇甫嵩,赶忙下马拜见。

    “我早就接到朝廷制书知道卫司马要来,左盼右盼终于把你盼来了,仲道不用多礼快快入城。”

    不一会城门洞开,卫恒只见皇甫嵩领着两名文士以及几名军将向自己迎了过来。

    卫恒见皇甫嵩竟对自己如此礼遇不由大为放心。

    步入城中卫恒安顿好兵马部曲就领着邓孝张喜等人前往太守府报道。

    来到郡守大堂,只见皇甫嵩端坐于高堂之上,下面高冠华服人才济济。

    “来了,快看竟然是个黄毛孺子,哈哈。怪不得明公说他是河东儒虎。乳倒是真的,就是知不知道是虎还是猫。”

    “哈哈哈。”

    大汉刚说完便是满堂哄笑。

    卫恒只见出言不逊的是坐在堂下右边第二个桌案一个黑脸大汉大约四十多岁,头戴樊哙冠身上倒是锦绣华服,可是却让人有种沐猴而冠的感觉。

    “放肆,卫司马乃是朝廷敕封,货真价实,你安敢嘲笑。”只见皇甫嵩一拍大案指着刚才大汉骂道。

    “卫司马,这些都是军中粗野之人口无遮拦还请见谅。快快入座吧,今日我做东为卫司马接风洗尘。”

    正所谓主辱臣死,众人旅途奔波,来到这里还不曾喝一口热汤,就来拜见皇甫嵩。却不想刚进门就受此羞辱,别说邓孝,就是稳重的张喜也是涨红了脸,恨不得杀了侮辱少君的那个黑厮。

    “明公今日特意为我们接风洗尘,如此盛情你们还不赶快入座。”

    卫恒见众人都是咬牙切齿看着黑脸汉子,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邓孝张喜董狐都知道卫恒的意思,不甘心的向黑脸大汉冷哼一声各自寻了座次安坐不提。

    宴席之上只见妙龄舞女翩翩起舞,交谈呼友之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期间与皇甫嵩也是言谈尽欢。卫恒他们渐渐忘了之前与黑厮汉子的不快。

    “姓卫的小子,今天是你荣盛司马的大喜日子,我老龚也很是高兴,就敬老弟一杯。”

    真他妈是个瘟神,他咋就和我过不去了卫恒心里想道。

    宴席上众人刚才皇甫嵩也都介绍过了,这个汉子确实是一名军将姓龚名非。乃是皇甫嵩手下一名军司马,除了他另外还有五名军司马,不过都没有他这般嚣张。

    除了军将还有就是文士其中有两人卫恒确是久仰大名。

    长史阎忠武威郡姑臧人也,皇甫嵩同乡。曾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最让人惊讶的是他曾经劝皇甫嵩造反。当时皇甫嵩挟平定黄巾军之威名,统兵十万威震天下,,看到东汉朝廷日渐衰弱。于是阎忠对皇甫嵩说: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大体意思其实就是劝皇甫嵩抓住时机,乘势而动,起兵代汉自立。皇甫嵩没有听从,阎忠于是逃走。由此可知汉朝此时对凉州的统治可谓薄弱,就连名家大族都离心离德,更别说哪些饱受欺压的黔首百姓。

    另一个就更有名了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属宁夏灵武)人,西汉不辱使命斩杀楼兰王的傅介子后裔。

    傅燮身长八尺,仪表堂堂,面有威容,自小就有义气有胆略。少年时傅燮是个浪荡子,不用为生计发愁,好做任侠之事,四处游学行侠仗义。年岁大一些后醒悟,自身很有才干,因此被太守范律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到长安以后,师从太尉刘宽,开始研究经学。

    后来范津家中出现变故,他不忘范津举荐之恩,丁忧为他守孝报恩。因为身世和老师身份加持,以及自身游侠义气和报恩之举,傅燮被称为当世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