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奸臣
繁体版

第二章“卖方子筹银子”

    曹雪芹一步三摇高兴的回到了客栈,想着明天要去恭王府提亲,这算是曹雪芹大事,虽然高兴但是不影响他的思维。

    他清楚清朝时结婚很注重礼节,所以结婚有很多的程序。首先就是文定,也就是订婚。订婚的时候,男方需要送给女方家金珠饰礼,也就是金银珠宝。一般这些金银珠宝女方家在聘礼单上不会明确数目,意思也就是男方随便给,但是只能多,不能少。除了金银珠宝之外,其他的东西都是明确的数目。正礼需要100两,还有喜糕要十担,酒要有两担,彩镯40两,还有犒食十两。这还是普通人家,像恭亲王府估计这点聘礼太寒酸,根本拿不出手。

    虽然自己身上还有30两,但是这些是自己本次考科举一路的花销。身上也没钱啊。正在发愁想着怎么解决。

    话说六王爷奕欣带着女儿坐着轿子回到了恭亲王府。来到正堂做好,自然有下人端着茶水送了上来,王爷和格格喝着水,这时格格突然对着王爷说到:“阿玛,你看曹工资看着家里也不像是太富裕,估计也没有太多钱,明天曹公子上门来定亲,你可别为难人家。”

    六王爷听了自家宝贝女儿的话当场笑出声来,说到:“还真是女生外向,这还没嫁过去,就知道向着夫家了,放心吧,只要和一般人家有这么几百两聘礼就行了。其他为父自会安排”。我们荣儿格格这才放下心来。

    却说曹雪芹正在为聘礼发愁,想了半天,终于让他想到一个好主意,原来是他上辈子爷爷和父亲因为喜欢收集各种书籍名画古砚,又收集一些杂七杂八东西,其中有制造松江墨秘方,有染布秘方,有制香的秘方,三个方子,当时他们家收藏这个纯粹是图个乐子,但是听那户人家说这个在清朝时期可是每个行当不传之秘,都是传家宝,一个方子就够一个家族兴盛了。

    当时曹雪芹听他爷爷说这件事比较好奇,就自己拿来看,后来他自己也试着用这些方子自己动手做了,果不其然,方子是真的,但是后来他需要上大学,然后去大学教书,也就偶尔买着材料自己做墨和香,自用。

    没想到到了清朝最后还得靠自己兴趣爱好发家致富。曹雪芹紧皱的眉头终于松了下来,就赶紧下了客栈,去往京城最大的数据四合书局去问问。

    到了书局找了掌柜,说明了情况,掌柜也起了兴趣,这名读书人说他自己传下了制墨的方子,也姑且让他一试,反正也没损失。

    就安排他到后房,制砚的场地让他自己制作。

    然后等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着,就看到这个年轻人拿了做好墨过来。掌柜仔细一看品相极好,然后用水划开粘了墨写上几个小字,颜色纯正是块极好墨,看着像是徽墨曹素功墨。掌柜问到:“小哥贵姓”

    曹雪芹说到:“在下免贵姓曹,掌柜客气了。”

    掌柜一听姓曹就有一种果然如此,觉得估计是曹氏子弟估计急用钱把传家制墨秘方来出售。

    就说到:“小哥准备开价多少”

    曹雪芹伸出两支手指。掌柜看到想着果然要报价两万两,但是方子金贵,自己不买,其他书局也会买,就说到:“好,两万两,这方子我要了”,曹雪芹听完也是觉得惊讶,自己准备报价两千两,掌柜误会自己注意,说是两万两,但是这也能说明这个方子真的很值钱。

    虽然心中心想着,但是嘴中说到,掌柜的痛快。

    我这就写方子,不一会写好,掌柜拿去当场制墨,手艺比曹雪芹好的多,看来掌柜是个制墨高手,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做好,品相是极好的,在砚上划开,稠不不漂,色泽鲜艳。然后写出字来带着一股浓郁墨香,掌柜很满意。说到小哥是个痛快人。

    然后说到:小哥是要银票还现银。

    曹雪芹考虑一下说到,一千两银票15张。剩下换成八张五百两的,剩下的换成五张一百两银票,500两现银。

    掌柜听完就安排人去准备,大概一盏茶时间,就准备妥当。

    掌柜让曹雪芹当面验票,都是大清龙头银票,去银号见票取银很是方便。

    曹雪芹点完银票,查看无误后,就起身告辞,然后出门顾了马车,去京城去准备明天聘礼。

    准备明天就下聘,一般古代都有提亲步奏。

    1、三书六礼

    古代提亲一般是三书六礼这样的流程,因为是明媒正娶,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行。但如果是纳妾的话,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随意一些也是可以的。

    (1)三书

    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是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的;

    礼书则是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的;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是结婚当天使用的。

    (2)六礼

    六礼指的是从议婚到完婚中的6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六礼中的第一礼,它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因为荣儿格格是比棋招亲,又有六王爷亲口许婚,就把纳采,问名,纳吉,合在一起了,就等着曹雪芹去下聘礼了。

    曹雪芹先坐着马车先来到市场顾了20多个劳力,然后浩浩荡荡去准备聘礼,等买好聘礼,就准备回到客栈时。看到有个专门出售房子牙行。就心中一动,自己需要买一套四合院。准备自己婚房之用。

    就让其他人先把东西送到客栈,然后自己就来到牙行。

    只见牙行里有十几个人,有买房子,也有卖房子的。

    掌柜的一看有位客人来到大厅,就热情迎接上来,说到:“这位小哥是来看房子的吗?”。曹雪芹点头称是。然后让掌柜的拿过来所出售房子册子观看,大部分都是京城二环以外的房子,价格在200两到600两不等,看位置和新旧。看了一圈没有合适的。

    正在想着是不是到下一家在看看时,就听到大厅里有个穿着绫罗绸缎像是大管家人和一个穿着儒服的中年人说到,我们大人这套房子是一处十进园子,因为我家大人要到浙江赴任。所以才要变卖这套园子,位置好,旁边都是一些官员富商居住。要价1万两,根本就不贵,而且园子里家具和丫鬟下人50多人都算在里面,李老爷你之前和我家大人有点交情,你给你这个价格,所以你还是准备一万两,我们好去官府去过文书。

    这位李老爷,原本身上喘着两万两银票,可以是昨天去喝花酒后回来醉醺醺的被人一棍子打昏,身上银票全部被抢走,他已经去应天府报了案子,但是官府也只是说让他等消息。可是这边要买的房子就没有了。所以着急的和大管家解释。可是没用。这位大管家也看出来这位李老爷是遇见难处,拿不出一万两。看来自己只能在找人购买,可是能直接拿出一万两银子去买的人又不多。正在发愁,有园子大也不好卖。

    曹雪芹听到这个园子这么大,而且一应家具丫鬟下人齐全,就动了。来到这位大管家面前说到。

    这位大管家,我刚听你讲的园子感兴趣,不知道能不能带我去看看。

    这位大管家正在发愁,没想到眼前就有人说感兴趣。当场高兴道:“这位公子请跟我来”说着领着往前走去。而这位李老爷看到有人要去看这处园子,也是没哲。只能唉声叹气不提。

    曹雪芹跟着这位大管家,顾了马车开到三座桥胡同,到了一处气派府邸徐府,看着大门就气派,而且出行便利。大门有6个家丁看着大门。进了大门就是园子,只看到各种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竖立在路两旁,看到往里走是围廊把个十进的园子分开10道门,都有围墙,每道门有一个家丁看守,曹雪芹看着十分满意,就和大管家说这座园子我要了,就是价格还能不能商量一下。

    ☞首先更正一下,“四合院”这个概念,在清代其实不是很流行。这是个后来才有的称呼。清代怎么说呢?说“院”。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空间,如果这个院子东南西北都有房,那就叫“四合房”,也就是后来“四合院”一词的出处;三面有房就叫“三合房”,两面有房一般就是南北房了。

    所以您看,所谓四合院,只是院子的一种形态。更进阶一步是“进”,通常一个四合房或一个三合房被称为一“进”院子,如果有两个院子就叫两进,三个就叫三进,以此类推。清代有钱有地位的人所住的,整个宅子经常由数进甚至十余进院子组成,绝不是一个“四合院”就能够的。

    所以在清朝买房,您可别跟中介说“来个四合院”,只要报上您的预算和需求,如准备花多少钱,家里一共几口人,人家中介再通过您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来分析您的身份,很快就能给您推荐出合适的院子。

    再来说一个住所要多少钱——其实和现在一样,得看您要什么样的院子。前面说了,豪门大户那都是数进十几进的,要买下来估计得有个万儿八千两银子。要只是自己独门独院过小日子,那几百两也能买一套。

    要了解当时的房价,最直接的办法是看一些清代遗留的房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就收藏了一些。从上面可以看到,乾隆三十七年,椿树头条胡同西头路北某院,东瓦房3间,西瓦房3间,共房6间,价格230两;乾隆四十九年,某胡同某院,西房4间,北房1间,东灰房2间,共房7间,价格300两;嘉庆二十一年,鼓楼斜街口内路北某铺面房,门面3间,后房2间半,共房5间半,价格300两;同时同地路南铺面房,门面1间,后罩棚1间,共房2间,价格200两;(一吊是一千文,和银价的兑换一直在波动,这儿您就粗略地按照1两银子兑换1000文制钱的官方规定来理解吧。)

    这个价钱怎么样呢?就这么跟您说吧,您要是出仕,当个从一品官(文职),您一年的官方收入(不计补贴)也就477两左右。您可别说这一年薪水就可以买合适的居所,您得考虑这是从一品官儿的薪水,而上面提供的房价,都只是一个院儿的钱。哪个从一品住一进的院子?由此可见,这房价没有现在那么恐怖,但也是挺贵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居首都,大不易”啊。

    ①清朝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每年大概在一百两左右,口粮以每个月50斤大米统计,每年口粮大概在600斤左右。

    当时清朝的亲王年俸为1万两白银,禄米是一万斛。要知道,当时的白银的购买力要比现在的人民币要强了太多,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成人名币大约在500元左右,因此光是年俸就有500万元,这放在现在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另外,不要忘了,还有1万斛米,换成钱的话,也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万左右,一年加起来的收入能够达到800多万。而且亲王还有自己的封地,算上封地上的话,那收入放在现在绝对是不敢想象的,这也难怪他们平时出手都是十分的阔绰,感情是有钱啊。

    ②清朝丫鬟

    康熙四十五年,休宁县项国正自愿将次女唤作凤弟,虚岁七,卖与汪宅为女,“得受财礼银五两整”。

    雍正五年,方将泰自愿将三女足弟,凭媒出卖给二十五都二图汪名下为婢,“得受身价九五色一十六两整”。

    乾隆四十八年,满斗买得郑荣及其妻刘氏、婿高受儿、女二妞四口为奴,用身价银二十五两

    道光二十二年,徽州钱邦贵情愿将亲生女领儿卖与朱奶奶名下为婢,通过引牙“卖得价九七大钱弍万文整”。

    还有些丫鬟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买到大户人家,很多人家都喜欢买这种丫鬟,因为买这种小女孩价格很低但是培养她们几年后,让他们学会刺绣做饭洗衣之类的技能之后转手卖出去,那时候的价格会翻好几倍,所以这些丫鬟被当成了挣钱的工具来转卖了。其中作为特选的高级婢女,经过专门训练更可以“价昂者自五百金至千金”,次一等的“亦必能烹饪缝纫,方为合格,身价自二三百两至五百金”,在《清稗类钞》有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