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洪武底下当小官
繁体版

第126章 一举多得的好事

    朱元璋听完毛骧的话仍旧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了看天上挂着的月亮。今日是月底,一轮弯月挂在树梢,就像一柄弯刀一般。

    显然朱元璋心中仍有杀意,只是已经被方克俭说的十分犹豫。

    方克俭见有了毛骧的解释,仍旧没有等来朱元璋平身的话,心里开始打鼓。

    若是朱元璋认可了他的作为,那么此时至少应该让他平身,而后训斥也好,安抚也好都是后话。

    可如今朱元璋不表态,就说明还在犹豫。

    方克俭左思右想,总觉得不能这么干等着。

    忽然朱元璋刚刚说过的话,再次在他脑海中闪现。

    既然朱元璋是因为他们花销太大而生气,那么不把这个解释清楚,看来他是无法脱罪的。

    “陛下,臣还有话说。”

    朱元璋收回视线,落到方克俭身上:“一晚花掉万余两,还有什么可说的。”

    方克俭心里一抖,果然还是因为这个。

    “陛下,顾大人时常将‘舍得之道’挂在嘴上。也经常与我们说,舍得舍得,要先舍才能有得。”

    “臣所有的开销都是为了拉投资,也是所谓的‘舍’的部分。”

    “至于陛下所说的一晚开销万两,也属此列。那一晚宴请的是一家商会主事,他们共有十几家商队。最终在那几名主事的牵头下十几家商队都签订了协议,后续让福州的经济足足增加了几百万两。”

    “陛下,此举乃是以小博大之道,用青楼中的小小花销,换来的是商人们巨量的投资,和福州百姓美好的未来。”

    朱元璋看着看着滔滔不绝的方克俭,感觉到一阵匪夷所思,以前方克俭,可是向来以惜字如金著称,怎么现在变得这么能说。

    特别是他说的那一套理论,听的还都有些道理,但绝对不是方克俭自己想出来的。

    “方克俭,你一口一个顾大人,想来是已经被其同化了吧。”

    方克俭老脸一红:“臣以往也只是凭着自己的肩膀硬抗,全都是靠顾大人的教诲,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而且顾大人还说,福州不是一个人的福州。只有所有人都心往一处使,才能建设好福州城。”

    “是吗?顾大人还说了什么?”

    最初朱元璋只以为,方克俭是被顾良灌输了玩乐的奢靡思想。而后听了方克俭的诉说,才渐渐明白,顾良的言辞虽然对他造成了影响,可方克俭也不是只会人云亦云的鹦鹉,他有自己的思想。

    因此方克俭的表达,都是他此时心中所想,也是他这段时间以来的执政方针。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朱元璋问出了上面那句话。

    方克俭听到朱元璋再次问起顾良,心中顿时一喜。他已经解释了顾良用小钱换大钱的施政方针。

    朱元璋还会问起顾良其余想法,这明显说明朱元璋将他说的那些都听进去了。而且还对顾良的言论很感兴趣。

    方克俭立刻继续说道:“顾大人还说了很多,而且都是立足百姓角度,对福州发展大大有利的言论。”

    “比如顾大人在刚来福州的时候,就曾说福州是个福地。那时臣还不懂,便问了一句为什么。”

    “顾良大人当时看着海岸的方向,说这里将成为大明最为商业化的城池,也会是大明未来商品的最大集散地,还是最有“钱途”的城池。”

    “当时的福州百废待兴,正是最为荒芜的时候。臣只当顾大人是在开玩笑。结果短短几个月,就有数不清的商贾来到福州。”

    “在那之后,更是建成了一个个小区、一个个产业,福州几乎一天一个样。至此臣才明白,顾大人不是在说空话。他说的是存乎其心的计划。”

    “而后在顾大人的组织和教导下,所有的福州官员都投入到了这场福州大建设中。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无数商人豪绅来到福州,并且还都带了无数银子。”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顾大人开启了‘补贴政策’,用顾大人的话说,我们这些官员招待商队,把他们吸引到福州这里来是在为百姓们办事。总不能自己掏腰包吧,如此岂不是成了公私不分。”

    听到方克俭的话,朱元璋又一次点头。虽然这说法是建立在官员在青楼大肆花销的基础上,但分清公私才能厘清责任。

    这一点朱元璋是赞同的。

    看到朱元璋点头,方克俭信心大增:“顾大人还说,公私不分就会滋生贪污的温床,而这些就是搜刮百姓的开始,他决不允许这样的事在福州发生。”

    “基于此,顾良大人还提出了一个方针。就是大方向上跟朝廷齐步走,像这种细枝末节的小地方,地方自己自行方便就行了。”

    方克俭后面所说的这些内容,让朱元璋有些动容。

    他此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非常清楚,方克俭提到的这些都是对的。为官不只要公私分明,而且还要做到有主见,有规划。

    顾良的这些主张,正是一个地方官应有的筹谋。

    这事朱元璋早已清楚,就如同人们口中所说的“皇权不下乡一样”。他的权利延展不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他才设立了粮长。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事情都能掌握在手的。朱元璋知道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最后疲累致死。

    而且大明一个京城之外,还有三十一州,一千多个县。这么多地方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什么政策能适配所有地方,所以地方官必须有他们自己的主张。

    况且,所谓州牧,就是带天子牧民之意,若是顾良没有这些说法,朱元璋才觉得他不称职。

    想到这些,朱元璋再看方克俭的时候,眼神开始变了。

    公私分明,眼光长远。

    这是方克俭眼中的顾良,若其真是如此,还真是足以改变当初那个两袖清风的方克俭。

    朱元璋叹了口气,想了想方克俭所言,心里的那股火气消散了不少。

    如方克俭所说,他们的花销,为福州带来了几百万两的投资银子。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那些富商的钱盘活,还可以让福州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如此一来,顾良为他们报销的那些开销,就不能算得上是贪污,最多是花销太过。

    而且顾良利用这种手段,还将大批自己引入了福州,将福州建设成了如此繁荣的模样。可以说不但无过还颇有功劳。

    官员用官方的钱去青楼,还有功劳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