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洪武底下当小官
繁体版

第102章 不该可怜他们

    “胡惟庸,看你做的好事!”

    胡惟庸身子一抖,刚才让他阐述顾良罪证时,还叫他胡爱卿,一转头罪证不足,又叫他胡惟庸。

    当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胡惟庸也知道这几个百姓给他惹了麻烦,心中怨恨手下办事不力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对策。

    可还没等他找到应对朱元璋的法子,就听到朱元璋满是怒意的训斥扑面而来。

    “这就是你找来的所谓“证人”?咱家怎么觉得,你这是在罔顾礼仪,是让这些刁民来羞辱咱家,羞辱满朝文武。”

    朱元璋的话里,很明显的表达了他的不满,也表达了对这几名“证人”的嫌弃。胡惟庸的这番操作,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但没能把顾良怎么样,还让他自己惹了一身的麻烦。

    此时朱元璋的话,已经表明了态度,相当于将胡惟庸扔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就连满朝文武,也都在皇帝的训斥下身子一抖,大气得不敢喘。

    朱元璋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他们这些人应该站在皇帝一边。结果现在却站在一旁看热闹,简直心大。

    如果朱元璋恨得深究起来,治他们一个失职之罪还是很简单的。作为朝臣没能为皇帝分忧,就是他们的失职,简直百口莫辩。

    有了朱元璋的这句训斥,满朝的文武百官再没人敢笑话胡惟庸,他们自己此时也已经被胡惟庸扯进了麻烦中,哪还有心思笑话别人。

    因此全都老老实实的站好,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再有什么多余的心思。

    胡惟庸被朱元璋训斥几句后,更是脸色发白,他没想到朱元璋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只以为不过是几个百姓不知道深浅,说错了几句无伤大雅的话而已。他胡惟庸也不过是驭下不严、或是失察之罪。现在怎么已经扯到立场上面去了,再深究下去,怕是真的要成欺君之罪了。

    而且他没想到,已经身为当朝一品的丞相之后,居然还会受到朱元璋如此严厉的呵斥。

    简直没有给他这个丞相留一点脸面,不知道朱元璋是针对他这次行事不周,还是对他以往的积怨才导致今天的暴发。

    虽然不知道是哪个原因,胡惟庸都觉得今日的朱元璋态度明显不对劲。

    之前他的日子风光到,朱元璋对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时他虽身居高位,但手中权势和门下党羽都没有如今这般强大。

    但如今他掌握了更大的权柄后,皇帝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甚至还当着那个几个贱民的面,如此的训斥他,如此让他丢脸。

    这何异于扫除他的威严,灭杀他在官场和民间的声誉。

    想到此处,胡惟庸连忙跪下来。他知道即便他已经成为了万万人之上的存在,也不可与皇权抗衡。

    面对朱元璋的训斥,他自然要先选择服软。

    无论是朱元璋要寻他弹劾顾良的错处,还是找了些不靠谱的百姓,来大殿上丢人现眼的错,他都可以找借口搪塞过去。

    如今唯一要小心的,就是不可让皇帝抓住把柄,真的治他个欺君、或是大不敬之罪。

    “请陛下恕罪。”

    胡惟庸服软后跪在地上,身子微微佝偻着,仿佛身上压着重逾千斤的担子一般,整个人都显得满身谦逊之气。

    似乎是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极为忏悔,又仿佛对于朱元璋的苛责表现出极为诚恳的悔过之意。

    胡惟庸此时整个人的姿态表现得非常低,就好像跪在那里的不是当朝丞相,不是门下幕僚无数,满朝党羽遍地的朝中重臣。

    也不是淮西勋贵们利益共同体的领导者,更加不是大明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到了胡惟庸的这个段位,他自然知道该向谁亮出刀兵、该冲谁呲出獠牙,自然也知道该与谁和睦相亲,该对谁千依百顺。

    此刻面对朱元璋的苛责,他自然要把姿态摆得低一些。他心中非常清楚,这一次的事情可大可小,全要看自己的态度。

    如今他已经将姿态放得这么低了,难道朱元璋还会继续怪罪他不成?

    “这些百姓……刁民的供词前后不清不楚,臣未能了解清楚便将之带来大殿之上,这才让他们有机会喧闹大殿。请陛下恕臣失察之罪。”

    朱元璋看到胡惟庸跪在地上求饶,姿态放得如此低。知道胡惟庸这只是胡惟庸的应对之策,便冷哼一声道。

    “作为当朝丞相,胡爱卿应该知道,这大殿是什么地方,也应该知道在咱家和文武百官面前如此不成体统,该当何罪。”

    “是,臣知罪。”胡惟庸依旧那么低姿态的应下了朱元璋的职责。

    面对胡惟庸这种甘愿受罚的模样,朱元璋倒也消气了一些。

    “之前咱家对于胡爱卿的办事能力,还是很放心的。可是如今你不但失察,而且还弄了这么几个乡野之民,在大殿上胡闹,成何体统。”

    听到朱元璋对他以往功绩的肯定,胡惟庸知道就算朱元璋这次被气得不轻,他因为这件事,也大概率不会受到很重的责罚,可以说差不多度过了这次劫难。

    接下来就应该是处置那几个,不知所谓的贱民了。

    这次让他如此丢脸,还触怒了朱元璋。这几个人即便被朱元璋放过,他也绝不会让他们轻松。

    胡惟庸在心里琢磨怎么整治那几名百姓,朱元璋是同样的心思。

    这几个人贪得无厌,几间破房子换了顾良八两银子还嫌少。要是换做他,也就只是照价补偿,哪来的什么双倍还有福利。

    这群刁民果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不该可怜他们。

    朱元璋心里怨念满满,目光也随之满腹的怨念,变得极为冰冷狠厉。在这种目光的压迫下,几名百姓似乎感觉到脖子后面凉飕飕的。

    他们平日里也只是远远的见过,顾良那种从六品的地方官。哪里受得了朱元璋这种级别之人的眼神压迫。

    因此那几名百姓全都被吓得老老实实跪在地上,浑身也不自觉的开始发抖起来。

    这一刻他们仿佛重回刚进入大殿时的紧张和恐惧,也想起了他们的小命可以被随意支配。

    最重要的是,他们至今还没想明白,刚才还对他们和颜悦色,说要给他们撑腰的皇帝老爷,怎么忽然就变了脸。

    而且还对他们态度这么恶劣,对他们的称呼也变成了如顾良一样的刁民。他们哪里刁了,只不过想多要点银子,让家里生活好一点,想和其他住瓦房的百姓拿一样的补贴,和家里有老弱病残的家庭拿一样的补贴,而已嘛。

    就因为这个皇帝就称呼他们是刁民,就抛弃了他们。

    这让几个人想起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也想起了皇帝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杀人的传言,还想起了皇帝最喜欢把人扒皮填草。

    越想心里越觉得他们惹怒了皇帝,皇帝这么生气肯定是要杀他们了,渐渐地身子从颤抖变成了抽搐。

    接着鼻涕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越哭越是止不住伤心害怕,越哭声音越大。

    忽然,那名最先说话的百姓哭着开始向朱元璋诉苦:“皇帝老爷,我们只想多要点银子,不是不是,我们不要银子了,我们不想死。”

    “我们不该惹皇帝老爷生气,求皇帝老爷别杀我们,我们这就回去老老实实种地,再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