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以全忠义
阙:
天道阴阳相生生,胜败相依代代有,
大厦将倾梁柱塌,忠义良臣方显现。
北靖算计落空,自然与南魏又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均势。而西卫自然成为了平衡左右的关键。
靖魏两国使臣不约而同的先后来到西卫都城,宋义本性多疑况且好大喜功,上次的决策谋划,不仅让转危为安,而且成为了两国相争的香饽饽,自然有了一股骄躁之气。段精国见此,屡次劝诫,却依然无果,朝堂上下,见元帅都吃了闭门羹,很多忠义之臣也就默契的选择了沉默与躲避。
上有所喜,下必予之,很多拍马溜须之辈理所应当的就有了可乘之机,朝堂内浮夸之风愈演愈烈,而宋义对自己的认知也是越来越膨胀、忠言逆耳,段精国也只能暂且不敢多言,可又苦于心中憋得厉害,常常向樊易博诉苦。
樊易博,五品武官,自是没有直纳谏言之责,也不好多言,只是静静听着。而宋义更是盲目自大,提出了左右互博,各用其利之策,想把靖魏两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不要想做超出能力的事,想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的人,有着恶劣的弄虚作假。朝廷盛世,却是街有饿殍,屋有野草,贪官借机敛财,土豪伺机兼并土地,老百姓的生活却是愈加难过,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军以求温饱,西卫军规模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但有人却在这个时候唱起了赞歌,西卫大兴,一统天下。
可段精国等人都清楚,军费并无增长,为了解决温饱,军械费已被挪用在了士兵的一日三餐上,训练更是不敢多练,只是为了省点口粮与衣服、刀枪。
而所谓的“左右互搏,各用其利之策”,不到一年,已经让北靖与南魏忍无可忍,南魏念及上次护送之情,并未动手,而北靖新仇旧恨彻底爆发。
“报!八百里加急军情,天马关告急!”传令兵一路高声喊着到了朝堂。身边公公很有眼色的赶紧把军报呈到宋义的龙案之上。看完文书,宋义亦不再谨慎思谋,问问朝堂的意见,加上本就多疑,既然刚愎自用,觉得北靖只是虚张声势,试探西卫的底线与底牌,决定暂不予理睬。
段精国在朝堂不方便直言,想着等退朝后,宋义会传自己进宫,到时在好言相劝,可是却久久未曾等到传唤,而只是传下旨意,把情况通报全军。
段精国虽然无比失望,但对于宋义仍有感情,不忍看着宋义成为亡国之君。隔日早朝,段精国凑请宋义重新商议边境事宜,而宋义并未采纳,对于段精国这种公然反对自己的行为更是无法理解,要不是念及三代忠烈和同窗之情,削职罢官在所难免。
被宋义在朝堂当着众朝臣的面斥责后,段精国心中虽有不忿,可是回家后左思右想,觉得身为臣子,主上有错而不劝谏则为不忠,身为朋友而不提醒即为不义,下定决心再次上书。
不过还未到晚上,宋义就下诏传段精国进宫议事,来到久别的文庆殿,段精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着身体发福,惊魂未定而变了脸色的宋义,心中突然有了一种大国将倾的不祥之感。
见到段精国,宋义稍许有些缓和,不过依然惶恐,赶紧道:“北靖、南魏已经发兵进攻各地要塞,而且各地也爆发了不少的农民起义,寡人该当如何是好?”说着把手中的几份军报递给段精国。
段精国看着这个十面埋伏之局,第一次感觉到浑身无力,因为自己心里也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单单靠一个武力可以解决问题的,而自己现在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不然第一个倒下的将是宋义,调整了一下情绪,斩钉截铁的说道:“情主上莫急,明日早朝,我定全力以赴!”暂且安抚了宋义后,段精国退出大殿,心中却更加压抑,唯一能想到的去处便是樊易博暂居的高府。
咚咚.......!,深夜传来的敲门声也是高见离在世时候的事了,管家穿上衣服,不太习惯地懒洋洋地走着去开门。
门口的段精国因心情郁闷,没了耐心,不愿等那一刻钟,一直敲着门。
“来了,来了.....,别敲了,门都要坏了!”老管家边走边边不耐烦的应着,开门见是段精国,有些惊讶,不过毕竟在官宦之家待的久,随机应变自不多说,赶紧行大礼后,说道:“不知元帅光临,小老儿怠慢了,赶紧请进!”说着把段精国让进院内,顺手管好门。
“樊将军休息了吗?”段精国看着追上来的老管家询问道。
老管家接过段精国手中的马,抬头看了看时辰,说道:“还未到子时,应该没有休息,我这就去通传。”
段精国在高见离在的时候就常来,所以也并不客气,说道:“我自己过去就行,劳烦老人家给我们烫壶酒,弄几个小菜,送过来。”
老管家也习惯了,应道:“好的元帅,我这就去准备。”说完牵马向后院走去。
高府不大,加上段精国着急没几分钟就到西院见樊易博屋内烛光影影,心中那份惶恐不安,莫名的安静了几分,调整了一下情绪,轻轻的敲了几下门后说道:“易博兄,靖国前来有要事相商,不请自来,还望恕罪。”
樊易博正在看书,听见敲门声,把书放在桌上,赶紧起身开门,见段精国气色很差,顺口说道:“想来是国难当头了!”
段精国自然也不惊讶,一年多来,对于樊易博的认识越深越觉得深不见底,尤其是把握大势与人心的能力,自己从未再次遇见过,听樊易博所言也直接了当道:“主上,招我进宫商议了,如你所料,四面楚歌,大厦将倾,今晚只想请教先生破敌之策!”
对于段精国“先生”二字的称呼,樊易博有些不太习惯,笑着道:“精国兄何必如此,你我何分彼此,必当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