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维空间
繁体版

第六章

    吕洞宾这日正在家里待客。

    吕洞宾是个读书人,家里很是富有,从小喜欢学文,也喜欢习武。文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武耍得一手好剑,更是英气逼人。可是参加了两次科举,不知为何,都名落孙山。从此,心灰意冷,依靠祖上产业,游山玩水,会客访友,准备把潇洒人生进行到底了。

    吕洞宾极重义气,他有个结义兄弟,叫做苟杳。你看这名字起的,就是比苟杳早出生两天的大哥吕洞宾,都不免有时拿他的名字取笑一番,就别说其他人了,难怪他蒙冤了千百年,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苟杳家境贫寒,吕洞宾一点儿都不嫌弃,他看重的是苟杳的才华,同苟杳桃园结义,并邀请苟杳到家中居住,全心读书,争取考个功名。

    今日请客之事,便专为苟杳而设。

    吕洞宾坐与大厅主位左手边,下手两边分别落座的是他请来的朋友和苟杳。

    吕洞宾请的这位朋友姓李,也是一位重感情讲义气的豪爽之士,关键是他有一位貌美如花、知书达礼、待字闺中的妹妹。

    苟杳也尚未成亲,这件事由大哥吕洞宾张罗,也是合情合理。

    “李兄!今日请兄台到寒舍一叙,就是要将吾之好友苟杳介绍给仁兄。”吕洞宾开始说明相邀之事。

    “李公子好!苟杳这厢有礼了!”苟杳站起施礼,从容不迫、态度大方、彬彬有礼,给人一种稳重而又不失才华之感。

    “贤弟!请坐!不必客气,常听吕兄提起你。”李公子所言不虚,吕洞宾确实在他耳边说过很多苟杳的好话,今日得见苟杳,“百闻不如一见”,心下对苟杳便十分满意,觉得将来苟杳必成大器,有心将妹妹许配给他。

    “贤弟!尚未婚否?”李公子看着苟杳,也望望吕洞宾。

    “未曾!”苟杳作答。

    “那贤弟想寻何样女子?”

    “苟杳我自幼丧父离母,无所倚重,今幸遇大哥,待我至亲,一切就由兄台做主!”苟杳站起身来,给吕洞宾施大礼。

    “如此也好!那为兄就替你做主!”吕洞宾示意苟杳坐下,转过身来,一半明白、一半糊涂的对李公子说:“李兄的意思是,愿将舍妹下嫁于苟杳?”

    说完,两人对视而笑。

    当下,此事定下,苟杳只需认真读书,操办结婚的事,全由吕洞宾一人忙活。

    大婚前夜,吕洞宾叫来了苟杳:

    “李小姐貌美如花,和贤弟最般配不过了,不过为兄有个小请求,希望贤弟答应,就是成亲之日,你的夫人得先陪我三个晚上。”

    苟杳没想到,吕洞宾看似好人一个,却是一肚子花花肠子,心想自己看错了人,又一想,便记起了吕洞宾的恩情,苟杳是一个重恩情的人,吕洞宾对他的恩情不说比天大,但总也差不多,再说“兄弟如手足、女人似衣服”,大哥吕洞宾这样的要求也不算太过份,何况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苟杳吃住在吕洞宾家,也似乎应有所回报!

    “罢了!罢了!就让我苟杳拿最看重的名节报答大哥吧!”于是咬牙答应了吕洞宾的要求,心想我苟杳也算报答了你吕洞宾,以后就不欠你的了。

    洞房花烛夜,吕洞宾代替苟杳入了洞房。

    苟杳在洞房外徘徊,后来一跺脚,发愤读书去了。

    三年后,苟杳金榜题名,得中了,并步步高升。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吕洞宾慢慢家道中落,“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失火,财产全都化为了灰烬。

    吕洞宾只好用破砖烂瓦盖了间茅草房,然后抓紧时间亲自去找苟杳帮忙,在苟杳那一连待了一个月,发现苟杳并没有帮忙的意思,便悻悻地回来了。

    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府上正在盖新房,门口两旁还贴着白纸,心想,难道家中有谁过世了?

    吕洞宾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大厅,妻子正在伤心断肠、号啕大哭,突然一回头,看见了吕洞宾,大惊失色,惊恐地说:“你······是人是鬼啊?”

    吕洞宾说:“我当然是人了,大白天的说什么胡话啊!”

    吕妻说:“前些日子,苟杳派人传来音信,说你去世了,并送了些银子留作家里盖房用,难道······”

    吕洞宾一听,生气的抄起斧子,把棺材劈了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还有一封信,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盖你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看完信,吕洞宾如梦方醒,口中喃喃地说:“贤弟啊,你这个忙帮的,可是太绝了!”

    原来当年,苟杳在经过三天的煎熬后,才得以进入婚房,只见李小姐梨花带雨,泣不成声。苟杳急忙安慰说:“怎么了?”,李小姐委屈地说:“夫君为何一连三日不与我洞房,只是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亮而归,这是什么道理?”

    这一问,苟杳一下子懵了,片刻之后反应过来:“洞房花烛夜本是人生一大喜事,大哥吕洞宾是怕我苟杳只顾沉溺于温柔乡中,因此荒废了学业啊。”苟杳便更加的发愤读书,一心要报答吕洞宾的这一番深情。

    这次,吕洞宾找到他的时候,苟杳就想,一定要找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助方式,好让这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这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也许,是为了让大家印象更深,慢慢的,流传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话说投身于苟杳身上的那一股邪恶之气,虽受过“三日夺妻之苦”,但也领略了人间的真情。

    在吕洞宾得道成仙,苟杳寿终正寝之后,这两股气体又聚合在了一起,只是他们心中又有了一份友情的概念,但是身上的戾气还没有完全消散。

    女娲注意着他们,心想,既然你们能走出我的封印,那也天地轮回之必然,就让你们再经历经历吧!到时,也许,让你们走,你们都不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