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我靠演技逆风翻盘
繁体版

第十一章 为什么夜戏要求光线暗?

    当婚宴散场后,看着霍钧航离去的背影,伴娘还是没勇气问出口。

    霍钧航休整两天后,理了理衣服,听说拍摄周期要六个多月,虽然自己的戏份不多,但也要拍到冬天,所以四季的衣服都要带上。

    但也不用带太多,因为是古装戏,穿到自己衣服的机会不多。

    买了到萧山机场的春秋航空经济舱,横店没有机场,到萧山机场后还要坐两个半小时的大巴车。

    霍钧航下大巴后,按照剧务给的地址来到酒店,办理入住。

    剧务是处理制片组的杂务,有人负责车辆调配,有人负责食品饮料采购供应,有人负责财经解决票据账目问题,有人负责全组人员车、船、机票及开具各项证明,有时还负责与团队的单位、家长打交道,安排通知排演的日程。

    这一次被安排的是大床房,终于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再也不用和别人住一间房了。

    放下行李后,他冲了一个澡,来到摄影棚,提前熟悉片场。

    进棚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

    剧组搭了四个摄影棚,居然将盛宅和澄园在棚中实景搭建,美术置景太强大了。

    澄园里,每一间屋子的设计都不同,主角新婚的卧房去掉了硬朗的线条,直接绷了一些画做隔断,而且这些画的元素都是采用鸳鸯、并蒂花,这种成双成对的元素。

    除了府宅,里面还搭建了三个街道:扬州街道、汴京街道和宥阳街道,三个街道的差别非常大,扬州街道的风格很江南,宥阳街道很粗犷,而汴京街道最繁华。

    汴京街道上的戏份最重,找的资料也是最多的,很多店名和街道名都是按照书中复原的。

    横店家具库里没有导演组想要的、时代准确的家具,所以剧组在这方面也烧了不少钱。

    单是瓷器就做了一千六百多件,也是为了让这个戏看上去质感更好。

    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

    雄厚的制作班底就是不一样啊!

    霍钧航在棚里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一位蓄着小胡子、戴着一副眼镜的青年男子正指挥着众人。

    此刻,导演张凯宙正让摄影组不断调光,力求呈现出的画面更细腻,表现出那个时代所独有的韵味和古典美。

    “不行,再换个角度。”

    “还是不行,这太亮了。”

    “左边灯光往左后方移一点。”

    “不不不,还是太亮了。”

    “试一下前面打光的角度。”

    “哎!不行。”

    张凯宙尝试了几百次,还是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因为是摄影师出身,所以他对画面的要求非常严苛,对服化道和布景有着极高的要求。

    再加上这部戏是首次执导,所以他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没几天戏就要开拍了,到现在还没找到拍夜戏想要的感觉,张凯宙心里非常焦急,连带着所有工作人员都跟着紧张。

    霍钧航也好奇的走到监视器前看了一眼,按理说任何电视剧电影的拍摄都是需要打光的,特别是在黑夜,为了将演员的状态拍得好看,灯光是越亮越好,所以观众看到的很多古装剧,明明是黑夜但是演员周边都很亮堂。

    第一次遇到导演要求光线暗的。

    他忍不住出声问道:“张导,为什么要让光线变暗?人能拍的清吗?”

    张凯宙抬头看了他一眼,原来是赵立颖推荐的演员,耐着性子解释道:“我们要还原真实自然的古人夜晚生活场景,古人不可能有这么亮的灯光。”

    “既然古人都是用烛光照明的,那为什么不直接用蜡烛和油灯来打光?”霍钧航不禁脱口而出。

    张凯宙一愣,对呀!自己怎么没想到呢?

    当即让生产制片前去采购大量的蜡烛和油灯,又让道具组把现有的蜡烛和油灯都摆上,试试效果。

    霍钧航也跟着他们一通忙活,和工作人员的关系近了几分,毕竟很少有演员会来帮忙,大家都是各司其职的。

    众人也纷纷好奇究竟拍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看清人脸?

    当众人看到监视器里面的画面之后,都被震惊到了。

    因为蜡烛所打出来的灯光,非常的自然,人在这个场景中,就显得格外的亮,给人一种油画的感觉。

    运用蜡烛光源给光的基调很符合这部戏的风格,内宅的勾心斗角和家族压抑的感觉。

    侧面来光的效果符合真实逻辑,也符合古时候光线的样子,没有强光,没有通亮。

    而蜡烛照明光亮有限,演员要是在戏中写字阅读的话,字都看不清,人一旦在烛火旁,也会变的不清晰。

    这让张凯宙又犯愁了。

    霍钧航像是知道他心中所想一样,出声道:“可不可以用活动光源去给演员打光?”

    瞌睡了来枕头,张凯宙怀疑他以前不是干演员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新奇的手法。

    在多番尝试后,焦点组遇到了难题,用烛火打光需要运用特别大光孔的镜头,光孔越大,焦点越薄,越容易跑焦,画面容易虚。

    焦点师的存在是为了在拍摄过程中确保每一个镜头的焦点都没有问题。

    摄像机一般由两人掌控,一人负责镜头的方向,另一人负责镜头焦点的落实。

    摄影师需要对摄像机进行把控,确保画面拍摄准确无误,而焦点师则是在一边盯着显示器,看焦点是否跑焦。

    这种技术性的问题,霍钧航也没办法,只有让摄制组自己克服。

    因为两次的帮助让张凯宙对他多了几分好奇,主动与他攀谈起来。

    得知霍钧航之前也兼职过现场副导演,便让他跟着一起看看,哪里还需要改进的,他与现场工作人员又熟络了几分。

    收工后,还一起聚餐。

    相比上一个剧组,《知否》剧组的氛围和谐多了,大家只想着把戏做好,劲往一处使。

    转眼就到了开机的日子,可身为主演的赵立颖却还没现身。

    剧组只要开机就不可能停下,毕竟,停下还在烧钱,所以除赵立颖的戏份外,其他人的部分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