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文武双全
繁体版

第56章 功上又加功

    林如海在扬州八大盐商之外,新找的十位盐商,瓜分新增的50万盐引,平均每家只有5万引的数额。

    仍然不如扬州八大盐商。

    但是,这新增的十位盐商,势力整合起来,比扬州八大盐商任何一家都强,和扬州八大盐商,已经有了一争之力。

    何况,扬州八大盐商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大小之分。

    林如海为了不引起扬州八大盐商的强烈反弹,暂时没有动他们的原有利益。

    不过,却可以利用自己的官面身份,在扬州八大盐商内部,进行分化,手段很简单,就是把两淮盐政原有的150万官定盐引的分配方案,进行一些调整。

    这是扬州巡盐御史职权之内的事情,就连皇帝都无法贸然干涉。

    林如海按照扬州八大盐商对朝廷、官府的服从程度,对他们之前的盐引配额,进行调整之后,就让本来达成同盟,要共同对抗两淮盐政改革的样子八大盐商,分崩离析。

    两淮盐业,单是盐税,就高达三四百万两。

    总产值高达千万两,如果把私盐计算在内,利润至少也有500万两。

    这么丰厚的利润,哪怕只调整百分之一,涉及的也是成千上万两银子。

    扬州八大盐商把持两淮盐政几十年,个个富得流油,但是谁也不会嫌赚得钱多,都想赚更多钱。

    扬州巡盐御史衙门,只需要做好自己裁判员的身份,根本不需要直接下场,与盐商争利,就能为朝廷,赚取到应得的利益。

    增发50万盐引,令两淮盐税,增加了100万两!

    这笔税银,对一年赋税3000万两的大乾王朝来说,不算多,但也不少了。

    关键是,这笔税银的增加,不是盘剥百姓,两淮盐场的盐户,以及两淮盐业覆盖范围内的百姓,没有因为税银增加,而利益受损。

    盐商从盐户那里购买海盐的收购价,还略有提升——因为加入进来的盐商数量多了,在盐户产量数量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哪家盐商想先拿到货,就要提升收购价格——盐户还获得了一些利益。

    百姓买盐的价格,相比之前,略有下降——同样是因为盐商数量多了,想要尽快销售,回收资金,只能降低售价。

    林如海对两淮盐政的这番改革,朝廷、盐户、百姓,三方皆获其利!

    只有盐商的利益受到损失。

    确切点说,只有原来把持两淮盐业的扬州八大盐商,以及其背后势力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新加入进来的盐商,也属于获利群体。

    扬州八大盐商再牛,也只是商!

    在士农工商中排在最后。

    他们背后的势力再大,也是见不得光的,对林如海这个改革的实际操作者,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咽下这口气。

    林如海去年,靠着先增发的15万盐引,为朝廷增收30万两盐税,已经立了一大功。

    之后又因为献上高产新作物番薯,再立一大功。

    今年又凭借增发的50万盐引,为朝廷增收100万两盐税,又立一大功。

    这一任扬州巡盐御史期满,升官是肯定的,而且因为立的功劳够多够大,官职还要跨越式提升。

    就算建和帝,希望林如海再接再厉,把两淮盐政改革到底,再立新功,也不可能让他在扬州巡盐御史任上再干三年。

    且不说这不符合朝廷官职升迁规矩,就是扬州八大盐商背后势力,也不会让林如海继续留在扬州。

    不管朝廷新委派的扬州巡盐御史成色如何,都比林如海继续留任强!

    实际上,林如海这一系的在朝官员,已经在他这两年所立诸多功劳的加持下,获得收益了。

    林家和王家虽然没有直接牵连,而且文武殊途,但是因为有荣国府在中间牵扯,在目前的大乾王朝,被视为一体。

    王子腾去年夏收之后,从京营节度使任上,高升九省统制,不能不说,也有林如海的一份功劳。

    林如海前年,因为贾环试种番薯,大获成功,亩产将近五千斤,比当下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的亩产,高出了近十倍!

    林如海虽然不是亲民官,也知道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对朝廷对百姓的重大意义,立即禀报建和帝。

    建和帝当时,派出贴身太监南下探查情况,亲眼见证了番薯的产量。

    去年,建和帝便钦命他的几个亲信官员,分别在西北、中原、西南各地,试种番薯,夏收之后,得到各地奏报,番薯试种成功。

    不论是西北的缺水山沟,还是西南的少土山坡,番薯都能种植,根据种植条件不同,产量各有不同,不过最低的亩产,也在两千斤以上。

    良田熟地的亩产,都有五千斤。

    建和帝大喜,把这一情况禀报给太上皇之后,太上皇同样大喜。

    太上皇在任晚期,虽然有些昏聩,但是整体而言,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还算是比较英明的,自然知道如此高产、能够充作主食的作物,对朝廷对百姓的重要性。

    林如海本就是太上皇当年钦点的探花,是天子门生,可惜之后接连因为丧父丧母而丁忧,一身才学,没能在太上皇任内展现。

    让建和帝捡了个大便宜。

    林如海至此,算是简在两位帝王之心了,今后就算再无新功,稳扎稳打,入阁拜相,只是等闲。

    在林如海这里,番薯的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贾环。

    可惜贾环现在只是十来岁的孩童,这份功劳就算按在他头上,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林如海就在奏折中,简单地提了贾环一句,把大部分功劳归到荣国府贾政身上。

    贾环是贾政的儿子,儿子有功,父亲受益,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但是,建和帝对贾家,对贾政,着实不怎么待见。

    太上皇和二代荣国公贾代善有交情,但也在贾代善逝去之后,因为宁荣二府自己不争气,交情已经淡了。

    所以,番薯的功劳,记在林如海身上五分,三分被建和帝安在了王子腾身上,让他平白得利升迁。

    荣国府虽然也被记了两分功劳,却被建和帝按下,一时没有想要怎么赏赐。

    这些事情,有些林如海给贾环说了,有些连林如海自己都不知情,贾环就更无从知晓了。

    林如海这次来信,提到了一些今年分配两淮盐政盐引的情况。

    没有提到后续打算,因为两淮盐政的后续,大概率和林如海,不会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林如海的扬州巡盐御史第二个任期,是到今年年底,等到朝廷委派的继任者抵达,他就可以卸任离开。

    现在不确定的,是林如海的下一步去向。

    林如海之前和林黛玉、贾环商议的,是要进京做京官,和林黛玉父女团圆。

    但是,以林如海自己的性子,不可能向建和帝直接求官。

    下一步的去向,还要看朝廷怎么安排。

    林如海之前是有打算,万一接下来授官不如意,他就辞官不就。

    可是现在,在两淮盐政改革中,实现了“造福一方”的夙愿,也勾起了林如海的使命感,想要在官场上,有更多作为,把“辞官”二字抛诸脑后了。

    心性有如此转变,主要还是,林如海的身体状况,这两年大有好转。

    林如海现在才四十出头,正值壮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之前是因为接连遭受丧父丧母丧子丧妻的打击,感觉人生一片昏暗,生活没有了奔头,有点自我放弃的意思。

    现在在官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令林如海的精神,振奋起来。

    他身体上欠下的亏空,也被贾环,偷偷用《先天功》调理了一番,弥补了许多。

    现在,林黛玉年纪还小,还不到考虑婚姻嫁娶的时候,在荣国府里,上有贾母、贾政等人照管,下有贾环以及众姐妹陪伴,在林如海看来,比和他父女相依,日子还要好过。

    所以,就算接下来,朝廷没有把他召唤进京,而是仍然委任地方,林如海也大概率会接旨赴任。

    就算在地方上再周转两任六年,回京的时候,林如海也还不满五十岁,只要身体康健,仍然有二三十年的政治生命。

    五六年之后,林黛玉正好十五六七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林如海那个时候回京,正好能够为她主持这桩大事。

    林如海的这番打算,目前还只是一个想法,没有在信中透露给贾环、林黛玉。

    贾环看过林如海的信,把信纸重新叠好装进信封,让如意妥善收好。

    拿着给林黛玉的信,来找林黛玉。

    林黛玉此时,刚陪贾母吃过中饭,回到自己的闺楼午休,一时没有睡意,靠坐在床头看书。

    听到外边的小丫头禀报贾环过来了,连忙坐起身子,从床上下来,让紫鹃、雪雁给她整理衣服。

    贾环之前在扬州的时候,和林黛玉朝夕相处了两年,彼此间没有任何避讳。

    来到荣国府,这里的规矩,要比林府大得多,就不好再那么肆意了。

    两个人都刚过完十岁生日,在年龄上,仍然属于孩童,又是嫡亲姑表姐弟,本来也不需要有太多顾忌。

    不过,贾环过去这一年,个头又蹿升了不少,再加上练了一年武,身体十分壮实,俨然一副十三四五岁的少年模样了。

    和贾宝玉站在一起,贾环反倒更像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