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后
繁体版

第十四章 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那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怎么做,又从哪儿开始做?

    “首先单一的土地经济模式要改变,不然朱祁镇做的再好,想做个中兴之君都难。”

    “而且,当官不能太闲,要让他们有事干,要和百姓一起工作,一起当差一起纳粮。这样既能增强老百姓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官员自身的自觉性。只有让官员们深入群众内部,和百姓同吃同住,才能体会百姓疾苦。”

    就好像人对同类和有智慧的生命存在同情心,但是,把蚂蚁蚊子随意拍死,却不会有什么负罪感。只有彼此了解,才会产生好感,拥有共鸣。

    隔阂太大,距离太远,人和人之间也会出现物种差异,当然,如果生物学的好,你也可以理解“门当户对”这个词是主动性的生殖隔离。

    “生产上,积极改革,勇于创新,鼓励创新。要知道历史上王朝,可不单单只有你一个大明王朝,而天下帝国,不只是有一个大明帝国。如今的大明,看似独步天下,实则危机四伏。东有扶桑,西有大不列颠,都在默默发展伺机崛起,你不发展,不代表别人不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来如此。

    谁能想到,此时连那个鸟都夹着屁股飞过的北亚墨利加洲,也会在几百年后,迅速发展成一个超级不要脸的大国呢。

    “以天朝大国自诩故步自封,而不知道变法图新,早晚都要落后挨打。”

    于谦有些震惊。

    这韩琳,竟然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甚至百年之后的事情?

    于谦问道:“是否可以效仿太宗时期的方法治国呢,特别是吏治这方面,太宗皇帝可是以硬手腕治国的。”

    韩琳淡然回答道:“把朱棣时期的政策照搬照抄,绝对是不可取的,但是却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治大国如烹小鲜,徐徐而行,要先选拔人才而后更新换代,慢慢将旧的次品踢出朝堂,吏治太急,会招致文官反扑,反而得不偿失。那些不干活却功勋卓著的老顽固,可以把他们派遣到陪都南京养老去,官职不变,银子照发,但是就不要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杯酒释兵权,妥妥的解决了这帮老搅屎棍子的干政问题。

    “那是否可以效仿,汉朝文景时期的无为而治呢,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于谦双手抱拳请教道。

    编撰《永乐大典》的大才子谢晋,在永乐年间就提出,大明应该效仿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而仁宣时期的“三马”马士奇、马荣、马溥,也曾极力主张无为而治。

    “你说的,不会是那个老掉牙的黄老之术吧,贪官们还不更乐坏了。”韩琳笑的欢快。

    实在是王八退房,憋(鳖)不住了。

    应试教育害死人,都落伍了一千年的政策还拿出来用,这四书五经都读到啥肚子里去了。

    “韩琳老弟,你别笑啊。”于谦非常尴尬,自己提的这个观点有这么好笑吗。

    以忠恕之道安身立命的人,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总想效仿古人,总觉得老一辈的人放的屁也是香的,甚至于有时候都不动大脑,就想照搬照抄以前的理论。

    你以为模拟考呢,都选一个答案,还有蒙对的时候。

    韩琳觉得这个狱友大叔真是太可爱了,甚至有一种想过去捏一捏他的脸的冲动。谢晋倡导无为而治是因为腐,“三马”倡导无为而治是为了贪,你倡导无为而治是为了什么?

    “我不是说,以前的制度不能用,我的意思是说现在实行黄老之术,不合时宜。”韩琳轻笑着说道。

    “不合时宜?”于谦纳闷的问道。

    “非常不合时宜!凡施政者,要考虑政策的前瞻性、战略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符合当前大部分人的利益才行,大明的政策一定要跟随实际需求而与时俱进。”

    现在还想用西汉的方法?不能说是幼稚,简直就是幼稚!

    “所有制度应该合时而行,驭民之术,应该合事而用。西汉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可以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可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就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所以,刘彻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啊。”

    汉武帝都不用的东西,你给正统用?

    你是还嫌朱祁镇外号不够多吗?

    无为而治过分强调不干预,说白了就是放任自流。这会导致民间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再没了朝廷的帮助,结果只能成为流民,或者依附于地主变成农奴。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韩琳悠然道,用司马迁的一句话点醒了于谦,却并没有直接点破于谦,毕竟有些话说的太明,就跟骂人一样了。

    说话留余地,日后好相见。

    此时,隔壁的朱祁镇大脑在飞速的运转,不断的回忆着韩琳说的这些话,“三马”乃是大明顶尖的政治家,如果他们倡导的政策都“不合时宜”,那还有什么好办法拯救大明呢。

    难不成要学商鞅,或者王安石的变法吗。

    那岂不是更“不合时宜”。

    要知道,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蒙古人一直实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政策、政治腐败,上层建筑骄奢淫逸,贪污刻剥成为了当时的风尚,简直就是谁不贪谁遗憾。

    而地主阶级和蒙古贵族更是联合起来侵占土地,盘剥压榨百姓,一度甚至想要把汉人当肥料,埋起来种草。

    这种如今看起来非常疯狂的想法,在当时的蒙古皇室内,却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这就是上层建筑离地面太远的后果,你以为你还是人?其实你在元朝贵族眼里和农家肥没什么区别。

    直到后来,百姓不堪负重,揭竿而起,蒙古人也被赶回了漠北草原。可前朝的丧钟刚刚敲响不足百年,难不成大明也要重蹈元朝的覆辙吗?

    皇帝是帝国最大的地主。不管是吞并百姓土地的士绅,还是剥削百姓的地主,都是以封建君主专制为中心的上层建筑。

    为什么小农封建主义社会,始终无法解决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皇帝是最大的收益者,他怎么会去改变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自己割肉给百姓吃吗,你以为王子们都是释迦摩尼?哪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啊,你看寺庙里的和尚收的香火钱,哪一个又交到佛祖手里了。

    皇帝本来就是个纠结体,他身上既长着肉,又握着割肉的刀。

    可韩琳没有完全说到朱祁镇的心里去。那就是任何一个皇帝,其实都比老百姓更恨贪官污吏,朱祁镇是能理解太宗太祖对大臣们痛下杀手这件事的。

    并不是说皇上代表着百姓的利益,而是因为皇上才是最终利益的获得者,他是完全站在一个收割者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的。

    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洪武祖训,犹记于心。

    相比于沈道长的提议,韩琳的想法会更加有实用价值,不但绵里藏针,还是刚柔并济,这样的办法,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

    这个叫韩琳的年轻人,乃世间大才,若不肯为朕所用,朕必杀之!

    不知不觉又听了一晚上,远处传来只因鸣,不知东方之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