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五十四、佳木何须雕

    周宝仙在西子酒楼里叫的正是杭州八大名菜:西湖醋鱼、叫化童鸡、东坡烧肉、龙井虾仁等。小二从食盒里将一盘盘菜向外取出,周宝仙接过来再往桌上摆放。她端菜的右手臂向前伸展时没有张开却往回缩了一下,同时皱紧了眉头,这一细微的动作被仙枝看在眼里。仙枝以她从医的直觉看得出来,周宝仙的右臂有伤,于是心里有了打算。

    陈良荣将酒坛打开,浓浓的酒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陈良荣先敬了黄师木一杯,接着众人又齐饮了一杯。大家品尝着西湖醋鱼的美味,有说有笑,兴致都很高,欢快交谈着。陈良荣又起身劝酒,仙枝问周宝仙:“你是不是经常右臂酸痛。”周宝仙点了点头说:“我经常一个姿势坐在那里作画写字,原以为是累了,休息一下会好些,可近一年多来,是连续的疼痛,休息也不管用了。”仙枝说:“这是肩周围关节伤,我会针灸,随身带着银针,待一会饭后我为你试针。”仙枝从周宝仙的目光和刚才两人谈话的感觉中,知她已看清自己身份,也是为让周宝仙放心,她说话的声音变得轻柔起来。这时周宝仙以女人特有的敏感明白了仙枝的暗示,主动上前握住仙枝的手,两人齐笑了起来。

    一旁的陈良荣看到妻子的举动是一脸诧异,惊呆在那里。周宝仙知丈夫误会了,轻声对丈夫耳语了一句,这时陈良荣瞪大眼睛仔细盯着仙枝看,不敢相信面前这个英俊的小哥原来竟是个女儿身。陈良荣真是没想到,刚才坐在一起喝茶谈话了近半个时辰竟然没有看出来,忙站起身敬酒,却让妻子给挡住了。周宝仙亲自敬了仙枝一杯酒,大家情绪高涨,酒桌上气氛也热烈起来。饭后,周宝仙带仙枝来到内室进行针灸,半个时辰后,二人出来,周宝仙左右摇摇手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时她已经知道,面前的这个小妹妹就是响誉江南的女医名家刘仙枝。她深为自己有幸遇到仙枝而感到庆幸,到底是名医,手到病除,若不是有此际遇,以自己的个性,年长日久积病为患,那将是十分痛苦的事。

    众人又饮了一道茶,天已经黑尽了,黄师木起身告辞,夫妻二人相送到街上。黄师木对陈良荣说:“但愿能有机会在京城回请你,”仙枝也接过话来说:“请二位兄嫂有机会到京城做客。”众人离开香樟坊回到客栈时,已是戌时,这一天时间走下来,四人对杭州城内几处景点,也算过眼一观。

    第二日早起,饭后出城,沿钱塘江向西南行,一个时辰赶到了富阳县。富阳是个千年古县,秦二十六年置富春县;晋太元十九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归杭州府所辖。自富阳乘船过富春江,但见江水澄碧,美若仙境。富春江乃钱塘江上游,上起淳安县下至富阳,其中在桐庐县境的这一河段称为“桐江”。南北朝时文学家吴均《与朱思元书》中描绘了富春江的独特风景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诗人吴融有诗赞美富春山水: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的唐代诗僧皎然也有诗赞富春江:

    悠悠渺渺属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

    长忆孤洲二三月,春山偏爱富春多。

    船过富春江后,众人上马沿江而下,中午到了浦江吃饭休息。

    浦江于东汉兴平二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五代吴越天宝三年改浦阳为浦江,这里是被太祖誉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宋濂故地。小县城规模不大,四人寻到一所客栈,进院后店小二帮忙将马牵到后院拴好,门前开阔处是一戏台,围了好多人在看戏。众人洗漱罢,仙枝已点好了菜,小二端上一盘炒豆腐皮上前介绍道:“这是本县特产‘浦江豆腐皮’,请客官慢用。”仙枝劝大家品尝,大板两眼看着师傅,黄师木只得先尝了一口,感觉口味鲜嫩,确与它处不同。大板、紫霖见状也动筷吃了起来。这时听得戏台上曲调变得高亢激昂,黄师木问掌柜道:“这唱的是戏曲么?”掌柜说:“客官听不懂吧,这是我们当地的戏曲,叫浦江乱弹。台上唱的是《玉麒麟》,就是梁山好汉的故事。”仙枝问道:“‘江南第一家’是在贵县吗?”

    掌柜高兴应道:“客官所说乃‘郑义门’,‘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正是在本县。”掌柜说完,一脸自豪。黄师木带着求教的神情望着仙枝,仙枝会意一笑,她接着掌柜的话讲了起来:“其孝义治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自南宋至今,三百多年,出仕一百多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洁。洪武十八年太祖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掌柜立在一边听仙枝讲,诧异得瞪圆了眼睛。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位青衣小哥竟这样博学多才。这本该是由他来表现的,可他也只是知道“郑义门”是江南第一家,而对其家训也讲不全面,若有客人问起,更要失了面子。他转口说道:“要说我们这里最有名的还属浦江剪纸,客官若有兴趣可以观赏。”

    黄师木笑笑点点头,众人吃过午饭,稍休息了下,看看天气有些阴暗,牵马上路。马跑了一个时辰后,开始滴起雨来,所幸雨并没有下大。黄师木怕仙枝劳累,回头看了看仙枝,仙枝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目光坚定指着前方说:“前面就是东阳,谁与我比快。”说话时已纵马冲到前面,紫霖紧随其后,楚大板也打马上前。待转过一个山头后雨住云收,众人将马速降了下来,又行了一个时辰后到了东阳。

    东阳西接会稽山,盛产香榧,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东阳木雕始于唐朝,传说在太和年间,工匠华师傅为吏部尚书冯宿两兄弟营造厅堂,当一切就绪正准备上梁时,手下工匠发现由于计算错误,将一百八十根大梁全锯短了一尺二寸,华师傅大惊,却苦思无策。适有一老翁上门索食,华师傅款待之,老翁把两条鱼分移在两只碗上,两个鱼头相对,用一根筷子往两嘴一插,扬长而去。华师傅顿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三百六十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把梁接住。柱上安鱼头,新颖又美观,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这鱼头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

    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书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木雕工艺之乡。当时木雕以建筑雕刻为多,对宫殿、园林、住宅、祠堂、寺庙等建筑物的梁架、撑拱、门窗进行雕饰,图案有花鸟、人物、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雕品外形逼真,神态生动,图案丰富。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后来发展到有薄、浅、深、高四种浮雕,还有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木雕选料多用当地所产的椴木、白桃木、香樟木、松木、柏木、白果木等材质。

    吃过晚饭,黄师木回到房间,看房间梁上雕有汉画中的“四灵”,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门板上、窗扇上都雕有花鸟虫鱼,刀工圆熟、线条流畅、简洁明快,整体布局和谐统一。黄师木观赏再三,赞不绝口。仙枝说道:“这些花鸟要是雕刻在家具上岂不是锦上添花。”这一番话正说到黄师木心里去了,他早有此想法,家具制作上的雕刻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东阳木雕,早就听说名闻天下的东阳易家雕刻,正好借此机会拜访。

    第二天一早,天降大雨,吃过早饭后却一直不见雨停,无奈众人也只能呆在店里。放眼窗外,烟雨朦朦,直到中午过后,大雨方停。从房间出来,雨后的空气格外新鲜,让人神清气爽,行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回归自然,如至仙境。仙枝在街上买了些时令小点心,分做四盒,楚大板和紫霖一人提二盒,朝易江南家走去。到了门前,并没有看到那种雕梁画栋的景观,只是江南普通人家的庭院。黄师木有些不解,正在想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仙枝看了看房子的方位和朝向,只见房子背靠青山,满院修竹,青翠欲滴,门前一湾池塘,大雨过后的池塘水面升高,几只白鹅浮在水面,瞪着小眼注视着四人。真是:深山隐高士,乡村居良匠。这里风景如画,好似世外仙居,让人来到就不想再离开。

    黄师木走在前面,仙枝、大板和紫霖依次跟随在后。进了大门见一位老者正在打扫院中落叶。黄师木迎上前,向老者施了一礼,说明来意。老者忙把扫帚放下,请众人来到屋内,让座倒茶。原来老人正是易家雕的第五代传人易龙生,儿子易江南被请到洛阳福王府去做工,快三年了;家里的年轻人也都带去了,只去年春节期间回来过一次。自己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留在家里。老人干了一辈子雕工,满手都是老茧,年轻时从房梁上摔下过一次,腰也伤了。黄师木看到老人满是沧桑的脸,可双目依然明亮有神。黄师木扫视了一眼屋内装饰,觉得奇怪,这满屋子里不仅房梁、隔板、门窗,就连家具也都没有雕饰过,本来黄师木是想问老人这是为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停住了。他和老人聊了一会儿,老人虽然年纪大了,可头脑清醒,反应也不慢。说话的同时,他就判断出来人不是商人,肯定是个行内工匠。黄师木是想学习和借鉴东阳雕刻技艺,用到家具美化修饰上,目前江南家具在制作上已经开始使用雕工技艺,但也只是初级的平面线雕工艺。若在家具上引进多种技法雕刻,将会对整体家具工艺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家具款式设计和工艺创新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黄师木兴致上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满腔热情的将自己内心想法讲给易老先生听。正当他对此抱有极大希望并思考着下一步计划时,可易龙生的反应却出乎他意料之外。他端起手中的长烟袋,放在口中,仙枝上前帮忙点燃了火。老人眼睛盯着烟袋,先轻吸了两口,吐出烟雾,又深吸了一口慢慢的吐出来,这才看着黄师木。他平淡的说:“雕刻是对建筑及器物本身起到美化和修饰作用,初衷是好的,可如今已经走了偏差,过多的雕刻会起到喧宾夺主,影响器物质地自然的美。世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而对于器物本色来说,天然最好,佳木不雕。”老人的几句话如同一盆冷水从头浇下,黄师木感到茫然,他惊讶的看着老人,半晌没说出话来,可心里却在想:难道这就是一生都在从事雕刻事业的工匠大师对自己过去成就的否定吗?如果不是,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难道是自己对此理解的不够深刻吗?他越想越不明白,目光也变得不再专注。仙枝此刻看出了他内心的疑惑,接过话题说:“易家雕刻名闻天下,不仅给世人呈献了丰富多彩的精美雕刻品,还有手法多样的雕刻技艺,更重要的是心中所坚守的那份敬业精神。多少年来,易家工匠刻刀下的器物及雕件遍布大江南北,诸多宫殿庙宇、住宅祠堂都留下了他们的精湛技艺。而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不仅仅是精美的艺术雕品,更重要的是易家工匠对自然的尊重、对器物之外的感悟,这是他人很难达到的高度。如同一位文坛大师,在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后却搁笔不言;如同一位剑客,一生纵横江湖,独步天下后却弃剑于断崖,化神功于无形……,而这才是易家雕之所以领先同行的原因所在。方才易老先生的一席话或许就是一位雕刻巨擘对自己一生所从事工匠事业彻悟后的感言。”

    听了仙枝的总结,黄师木心里有所感悟。再看老者,好像没听见似的,脸上的表情也没有一丝反应,只是吸着自己的长烟袋,两眼平视前方。楚大板好奇的顺着老人家的眼光看去,才知道是看挂在架上的一把刻刀。对于工匠来说,刻刀一般是装在袋子里或者摆放在案子上,少有挂起来的,挂刀如封刀,难道老者真的是要……。楚大板摇摇头看着师傅,黄师木朝外望了一眼,见天色不早,就起身告辞。老先生送到门外,扬手说道:“前方路远,先生走好。”

    黄师木感到话里有话,更觉惊奇,还礼谢过。回去的路上嘴里念叨着:“天然最好,佳木不雕。”他两眼看着仙枝问:“为什么老先生家中见不到一件雕刻器物。”仙枝笑而不答,却唱了一句戏词:“人生一世苦烦忙,到头来,都是为人作嫁裳。”

    正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知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