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三十六、铁嘴论玄机

    看房间没有外人了,蒯苏诚这才提起昨晚的事。黄师木虽说早有心里准备,可一听还是脸红了,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心思被触动后竟有了些紧张。动情说道:“大哥,也是怪,当我决定南下,在临行前,母亲去京城神算子张铁嘴那里给我卜了一卦,说我此番南下,会找到能医治好沐清的医生,还有一段姻缘。当时我并不在意,也没相信这些,可昨晚遇到了刘姑娘,我感到就是说她,现在我是真的有些信了。”蒯苏诚听了,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果然师木心里已经有刘姑娘了,这第一件事有结果了。

    此时黄师木还不知道,京城的张铁嘴乃是刘子清的表弟。他本名叫张小云,比刘子清小八岁,仙枝叫他表叔。他的神算是我们本部书的一绝。张小云自小在刘家长大,和表兄两人很要好。刘子清读书的时候,他虽是个小孩,可也在一边跟着看。所谓“篷生麻中,不扶自直”;他天生悟性极好,又喜欢动脑筋。刘子清并没有刻意去教,他只是一边观望也学了些经史子集、兵书战策,最令他上心的却还是刘氏算经。虽说刘家有不外传的家训,可刘子清只当表弟是小孩,加上他宽广胸怀和豁达性格,也从不回避。于是张小云耳濡目染之际,也将刘氏算经学到了三成。虽说是只掌握了皮毛,但以他学到的本领,游走江湖,卜卦算命已是绰绰有余。要不然张小云怎么能在我们本部书的“三智”中排名第一,在大清元辅范子文之上。并不是他只会测字算命,周易卜卦,他对经史子集,兵书战策的掌握程度也在范子文之上。大明疆域万里,人才济济,只可惜当朝决策者不会用人,只凭自己喜好来,以至楚材晋用;庸人把持了朝堂,那些高人贤士报国无门只能退隐市井乡间。

    这里有一段插曲不得不说,当年张小云初到京城时还没有落脚之地,他看了很多地方都不满意,最后来到了黄奇功摊前。他到哪里,哪里人都想赶他走,没人喜欢的原因是,算卦摊前经常会围观一群看热闹的闲人。这些人都是为解心疑和消闲解闷的,他们聚在一起并不买东西,这样会影响自己的生意。可黄奇工却没有赶他,这也是黄奇功创业之初,那时候还没有开店,只是在家里做了些简单的益智类玩具,这其中就包含鲁班锁和机关盒子,加上一些小件的桌、椅、板凳,用车子推到大市街来卖。这里属市区繁华地带,周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福德店左侧有一颗大榆树,张小云就是看好了这颗五百多年的大榆树,风水好,可黄奇功是先来为主。张小云算准了黄奇功在此呆不长,就在傍边支起了卦摊,一块黄布铺在地上,开始了算卦营生。

    一天的时间很充裕,此时的张小云名声还不响,来的人也不多,两人没事时就在一起闲聊,也不影响卖货。张小云要给黄奇功算命,黄奇功却一笑婉拒。一来是他从不信相面算命,二来他也不想占人便宜,让人白算。毕竟人家这也是生意,也要靠此吃饭。张小云明白黄奇功的心思,也不挑破,就指点他说:你明天来时要多带一对椅子。到了晚上张小云有些担心,怕黄奇功不相信,但这话只能点到为止,又不好说透,带不带只能看天意了,反正多卖或少卖一对椅子也无关大碍。不知是冥冥中早就定好的,还是两人有朋友缘,说话投机,做事也配合。第二天,黄奇功来时却真的就多带了一对椅子,但没有带板凳。其实,这也不是黄奇功相信他的话才这样做,原来,在晚上回去时,邻居将板凳买走了。果然,这一天真的就卖出去了两对椅子。黄奇功虽有些惊讶,但并没完全相信,因为巧合的事总是有的,但接下来这样的事连续发生了几次,就让人不得不信了。张小云说他不开张,他这一天就一件器物也卖不出去,说他明天卖桌子,结果就卖了张桌子。有一天张小云说他明天能卖四只椅子,可一天过去了,直到晚上要回去的时候,也没卖出。这时张小云已经收摊先走了,黄奇功无奈也装车回家;心想张小云这下可失准了,等明天看他会如何解说。可没想到黄奇功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姜家大饼店门口时,姜掌柜正等在那里。知道他每天从此经过,本该在早上过去的时候买,可在黄奇功经过时,正是他最忙的时候,倒不出手来,只得晚上等在这里。姜掌柜将四只椅子全买走了。经此一事,黄奇功这才完全信服了张小云。于是,在张小云的建议下,他下了决心,回家开一间门面店,挂起招牌来在家里卖家具。前店后坊,店名也是张小云帮起的,就用他自己的名字,“奇工木作坊”。

    黄奇功在最后一次来大榆树下的时候,带来了自己设计的一桌一椅送给张小云。材质都是选用黄花梨木,又可折叠,方便携带。张小云望着黄奇功离去的背影长叹一声,他知道黄奇功虽然技艺高超,勤奋努力,但他名子中带一“奇”字,却是不好。虽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因此才能守正出奇;而恪守正义是道,出奇制胜是术,人若以奇建功,终难长久,必半生苦命,志向难酬。但他儿子会继承他未竟的事业,以“木”为基,终成正果,扬名天下,成就非凡业绩。正如自己为他的木工坊所起的名子一样,“奇功”最终由“木作”,他的事业将由儿子来替他完成。黄奇功的“奇功木作”开张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后来,黄奇功又用黄花梨做了一个卦旗的支架,让徒弟送了过来;支架上面带着铁钩,每天早上来的时候,只须用竹竿将卦旗挑上去挂在树上,晚上要回家时再用竹竿摘下来,十分方便。这时,张小云也很快出了名,成为名震京师的“张铁嘴”。

    黄奇功病故后,张小云一个人来到坟前烧纸,将酒洒在坟前,祭奠老朋友。十五年后黄母找他给儿子算命,他才知道这是黄奇功的妻子,于是才有了前面的故事。黄母离开后,张小云给表哥刘子清写了一封信,只说是朋友之子,家有病人待救治,希望侄女仙枝能北上京城救人一命。至于黄师木本人他却只字未提,表哥更是高人,其它一切都要靠缘分。信写完后,拴在这只“钻天云”的鸽子腿上,放飞了鸽子。所谓高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子清虽人在江南,京城朝廷大事他都第一时间掌握,就是靠着飞鸽传书。

    黄师木将母亲找张铁嘴卜卦的事讲出来,蒯苏诚问道:“是名震京师的神算子张铁嘴吗?”黄师木点了点头。蒯苏诚问:“你可知道他就是刘姑娘的表叔?”黄师木十分惊愕,蒯苏诚见他深感意外,安慰道:“详细的事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小的时候曾见过他一面。张小云自小在刘老伯家长大,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喜欢谈论五行八卦、奇门遁甲;青年时游走江湖,专一结交奇人异士。他的本领多是从刘老伯那里学来,但也只学了一部分。”说到这,蒯苏诚感叹道:“以刘老伯的智慧,百年难遇,曾数次为朝廷建立奇功,乃大明万历朝第一高士。”黄师木才平静的心一下子又波动起来,对刘子清充满了无限的崇拜和敬仰。若说人间还有神明,那么在黄师木心中,刘子清就是那位能通神的人。倘若有他在朝堂之上为皇上出谋献策,则天启帝必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开创百年盛世;朝廷再无积贫积弱之状,天下无饥寒贫困之民,域外无妄想窥伺之敌,这将是大明江山社稷之幸,天下万民苍生之福。黄师木甚至有了要拜刘子清为师的想法,感慨道:“若能拜刘先生为师,万事皆可抛弃,朝闻道,夕死可矣。”蒯苏诚知他心里已是放不下这个情结,劝说道:“我们走一步看看再说,现在当下还是要看刘姑娘是否肯北上治病救人才好,其它事情都要往后靠一靠了。我们先上门拜访刘老伯,只说治病救人的事,其它暂且不提。”说到要上门拜访时,蒯苏诚却一时想不好该送什么礼物,他沉思片刻,让黄师木先坐下品茶,自己去后院找贞慧商量。

    我们前文介绍过,文贞慧曾祖父文徵明,世人称“文衡山”,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曾官至翰林待诏,书画造诣极高,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堪称“四绝”全才。文征明不事权贵,为人谦和而耿介,曾托病婉拒宁王朱宸濠聘请,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为人正直坦荡,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事,可以从他处理的过程来看其人品之高。

    有位颇有才学的富商请文徵明赴家宴,盛情难却之下,他只好答应。可饭后天晚,主人热情留宿,并说明天还要请教,文徵明无法推辞只好留下。在他留宿房间的桌上摆列了一套银铸餐具,这本是主人为他备的礼品,可在外人看来却以为主人是在有意炫富。他也并没多想,可当他刚躺下时,却见有人悄悄摸去了两只,这人也是日间宴席上一名陪客。此时他并未声张,暗想:若说出来,这人日后如何见人。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悄悄离开,走时留下一张借条:借两只杯一用,不日即还。到家后找到做杯子银匠,请他复制了两只杯子送还了事。从这件事上可看出他的人品、胸襟与境界。

    文徵明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书法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由于受家庭环境熏陶,文贞慧从小喜爱书画,并显示出在这方面的天赋。她出嫁时,母亲送给她几件曾祖父的书画作陪嫁品。文征明的书画在他没做官前就已经很有名,在其辞官回苏州定居后更是名闻天下,江南富豪和收藏名家前来求购书画者络绎不绝,几乎踏破门坎,其书画价值更是不菲。

    老人九十岁时无疾而终,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六十年岁月的积淀早已令其遗作价值连城,千金难买。贞慧自己也是书画家,时常临摹作品,每次观摩前更是要回避外人,洗手焚香,一家人早将其奉为传家之宝。但今番遇到了重要的事,蒯苏诚也知这几幅书画在贞慧心中的地位,面露愧色,不敢多言。要说贞慧真是大度,一如当年为报恩而同意迎娶紫清一样,到底是出身名门望族,品性贤淑,眼界高;知书达礼,有担当。当知丈夫来意后,二话没说,先去洗了洗手,擦净后又点燃一柱香,然后走进内室,从自己的宝箱中拿出一幅曾祖父作品,回来放在桌上,拜了三拜后才恭恭敬敬的打开,又仔细观摩了一遍。这是用小楷所书的自做诗—首,她看罢再慢慢卷起系好然后用盒子装上,双手捧起交给丈夫。蒯苏诚拿着书法卷轴回到中堂时,晓诚也回来了。蒯苏诚问道:“晓诚,你的围棋还下不。”晓诚回答说:“哪有时间下啊,很久没再下了。”苏诚借机说:“那我可要把你的围棋送人了。”

    晓诚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围棋高手,在江南少有对手,是我们这部书中六艺高人之一。他一听说要将围棋送人,忙说:“别送人啊,我都答应了要教侄女学围棋,这是留给她的。”苏诚也知此事,只是说:“以后遇到再买吧,你这付我帮你送人了。”晓诚听出了话里有话,明白其中必有缘故,就没再问。他回自己房间把一付玉石围棋连带棋盘一起端来。这围棋的棋子由墨玉、白玉精磨而成,晶莹惕透,圆润光滑。这是晓诚从杭州一位富商手里所购,当时花了八十两银子。回到家后,蒯苏诚看了也很喜欢,就用紫檀瘿木做了副棋盒,整木挖成扁圆形,瘤疤瘿纹若紫葡萄,玲珑剔透,十分精美。靳蜀桢听说后又精选一块金丝楠木送给晓诚,工匠给加工成一块一尺半见方、厚三寸的整木棋盘,这金丝楠棋盘可比榧木棋盘要好很多,这棋子、棋盒和棋盘搭配起来,就是一宝,收藏至今。晓诚虽很喜欢下围棋,但一直舍不得用,这次蒯苏诚却将它也派上用场。

    大凡世人都有这个习惯,自己过于喜欢的物件,视为珍品,只是收藏,却从来不舍得使用,晓诚就是这样的人。他将这副围棋视若珍宝,但从未真正用它下过一盘棋,今天大哥说要送人,晓诚心里一琢磨,已经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若说宝物送贤人如良马赠英雄,自有所值。这时贞慧也走了进来,黄师木起身给嫂子行礼。贞慧还礼,转身对晓诚说:“我也好久没下棋了,我房间还有一付,可以用它教孩子。”

    看到两件物品摆放在桌前,黄师木这才明白,这就是备好要送老先生的礼物。这一切可都是为自己办事,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可又不知该说什么好,一股暧流涌上心头,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正是:智者无言皆口默,敢将容易论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