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二十、因果解冤仇

    朱由校心想,此事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若再不给方家平反昭雪,还天下人一个公道,那可真是要冤沉海底,永无出头之日了。刚才皇后所读之业有三报,正好可用于解决眼下这一难题。张嫣不愧为贤德皇后,当时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当即补充道:“方家之惨已成历史,要解决过去的历史事件就不能用现在的法律典章。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谁是谁非已不重要,所做出的结论都是给人看的。在天下人眼里,方孝儒虽有错在先,但被诛十族的确是冤,只有从此入手,在精神上给人以抚慰,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天启帝听了皇后的一番陈述,夸奖道:“还是皇后睿智,深解朕意。”对,关键要的就是给活人安慰,这事首先要造出舆论,把问题引向因果轮回报应上,这样既能回避了尖锐的矛盾又能解决棘手问题。

    思路有了,他也不管时间早晚,当即让人找来翰林院学士王铎,口授大意,让其回去从速编成。王铎是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开科,三甲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如今皇上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王铎不敢有丝毫怠慢,领旨而回。可当他提笔措词时,才发现这真不好下笔,越想越难,苦思了半夜,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他睡意全无,一个人走出家门,在街上漫无目标的走着。也是无巧不成书,冥冥中好似有神指引一般,他晕头晕脑的来到一院中,这却是张铁嘴的家。夜半更深,张铁嘴正在盘腿打坐,静思冥想,却见院外进来一人,癫头癫脑,如醉如痴。张铁嘴似有所感,却待要言,却不想来人惊醒了院中的鹦鹉。鹦鹉说道:“深夜造访,所求何事。”王铎一听声音,抬头四处张望却不见人,以为遇见仙人,当即跪拜于地:“弟子愚钝,心有疑惑却不得解,求仙人指点迷津。”张铁嘴心里明白,随即高声诵道:“前世所欠,今日偿还;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王铎听到猛然醒悟,左右观看,漆黑一片,当即对空叩拜说:“多谢仙人教诲。”起身跑步回去,连夜构思,如有神灵相助,不多时即将故事编成,内容如下:

    方孝孺未出生前,他父亲方克勤在老家找风水先生选一块坟地,前有清溪穿流,后有山峰屏障,这正是堪舆术中所讲的枕山面水,即:“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方克勤准备将祖先骨骸葬于此。于是备下酒席酬谢了风水先生后,又封了五两白银作为礼金。

    送走了风水先生,方克勤晚饭喝了点酒,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位须发皆白身穿红衣的老人,上前向他跪拜。老人流泪哀求:“先生所选的风水之地,乃是我族世代所居,已经有几百年。我恳求您宽限三天时间,我们这就从速搬家;待我子孙搬到别的地方后,您再破土动工,我定将报答您的大恩大德。”如此恭恭敬敬反复说了数次,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三天后再破土,然后礼拜而去。方克勤一梦醒来,却是子时,心中不免生疑,顿觉茫然。他思前想后却再也睡不着,待天明后将此事说与家人听,家人多不信。自己再想想,可也是,世间哪有这事,以梦为实,荒诞不经,况且风水先生已经说了,明天就是吉日,动土为佳,若让我等三天,那不是错过吉日了。

    吃过早饭,方克勤就令役人开挖动土,及至中午时分掘至地下,却发现有一穴,穴中有红蛇数百条,纷纷急走,正在搬家。也是合该有事,若此时收手却还来得及,可他竟令人用火把红蛇全部烧死,计八百七十三条;其场面惨烈,不忍目视。当天晚上方克勤又梦见那位红衣老人,这时却是满脸怨恨,痛苦万分的向他宣泄:“我曾再三苦苦哀求你,可你却置若罔闻,竟下此毒手把我子孙八百多条生命全部活活烧死。你既然灭掉我族,我定要向你复仇,灭你全族。”方克勤一下子被惊吓醒,一身冷汗,再也睡不着,披衣坐到天亮。

    三天后,坟墓做好;旬日,方克勤妻临产,生下一子,起名孝孺。

    方孝孺渐渐长大,方克勤也慢慢的忘却了这件事,然而欠下的账总是要还的。洪武九年,发生了震动朝野的“空印案”,为明初四大案之首,方克勤被牵扯进去砍了头,终没得善终。方克勤虽死可帐却没销,方孝孺长大后,做到了翰林学士。

    洪武十五年,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受到皇上召见,并深得太祖信任。等朱允炆继承皇位后,召方孝孺由汉中府教授为翰林院侍讲,次年,又升任为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近臣。

    建文元年,建文帝皇权还没有得到巩固就开始削藩。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率军南下进攻京师。在靖难之变中,方孝孺与燕王是敌对双方,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燕王出兵时,他最倚赖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燕王颔首答应。南京城破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所以没有被杀,而是将其下狱。燕王也有意借方孝孺威望收揽人心,希望由他撰写皇帝即位的诏书,可方孝孺却坚决不从。燕王叫左右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来写不可!”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燕王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方孝孺却来了犟劲:“灭十族又如何?”你看,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叫号吗,你觉得你硬气,可你也太低估了燕王的脾气。“好!”燕王厉声说道:“我就满足你愿望,灭你十族。”

    自古以来,皇帝杀人,最狠到“株连九族”。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方孝孺却自己又增加一族,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

    在燕王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永乐帝将方家“十族”一个一个地砍头,并每杀一人,就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看到他的家人、亲属、朋友、门生、故旧,上至白发苍苍老人,下至垂髫的孩童,哺乳的婴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砍杀时,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竟不为所动。直到他亲弟弟方孝友要被砍头时,他才有所心动;然而,这一切也许就是命运所安排。他这个弟弟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劝慰兄长,面对着满地流淌的鲜血和滚动的人头,竟然还呤诗一首来表明心迹,并让其兄能够继续坚强的观看砍头表演: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果然,这首诗更加坚定了方孝孺的铁心,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计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后人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人们都在奇怪,方孝孺为什么不朝服冠冕出现于金銮宝殿上,义正词严的宣布自己的主张,然后再触阶或触柱自杀而亡,这也算是死得其所;既保持了名节,也免家庭亲人受到牵连。

    世人多不知,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就定好的,所谓欠下的,总是要还的。所以他才敢登殿披麻戴孝,大书“燕贼篡位”,然后掷笔于地。当勃然大怒的燕王用“灭九族”进行威胁时,方孝孺竟说:“灭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这是拿他人之命来换自已的清高虚名,还慷慨陈词。自己要死很容易,又何必非要搭上这八百七十三条无辜的生命呢?真是无限抬升自己名节的偏执狂。看到一颗颗惨叫的头颅在地下滚动,一具具鲜血淋漓的尸体在身边堆积时,方孝孺居然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一切哪是正常人所为。

    其实,这方孝孺就是那个红衣老人来投胎的。他就是被烧死的八百七十三条红蛇的首领。而这次方家被杀的十族,也是八百七十三人,与烧死的那些红蛇是同一数字。你看因果报应岂不是丝毫不爽吗?真是“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正是:

    苍苍不是巧安排,自受皆由自作来。

    善恶理明难替代,影形业在怎分开。

    突当后报惊无妄,细想前因信正该。

    此事从来毫不爽,不须疑惑不须猜。

    有了以上这个因果报应的故事,一切都能理解了。方孝孺虽惨,但并不冤;永乐帝虽狠,然事有因。

    这样一来,就弘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并将它强扯进去,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把政治事件,淡化到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常情上来。要说这天启帝还真是有他的小聪明,能站在一定高度之上,把大事化小,把不可调和的政治观点转移到佛家因果报应的传说中,这就没有什么对与错,都是命中注定,当初所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当天下人都在传说着因果相报的故事时,天启帝决策的条件也成熟了。于是,天启二年六月二日颁布圣旨:方孝孺忠节持著,幸留有后代,准与归宗;同时恤方孝孺遗嗣。

    虽说事件过去了二百多年,给一个死去的人平反对当时会有多大影响,谁也说不清楚。而仅从这件事处理的方法和细节上,展示出天启帝朱由校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之高,满朝文武无不佩服其魄力和机智。

    自黄师木领旨后,每天都在为南下做着准备。黄母虽没有出过远门,但她知道那可是和当年的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经差不了多少。不知道要翻过多少座高山,涉过多少条大河,不管是“七七四十九险”,还是“九九八十一难”;江湖险恶,风雨雷电,狼虫虎豹,强盗歹人……。想到这,黄母再也坐不住了,她本想和沐清商量一下,可看到沐清一脸病容,也不想让她再受到惊吓,一个人离开家门,去大市街找张铁嘴卜卦。

    早就听说京城有个算命先生张铁嘴,十分灵验。那时丈夫黄奇功还在大市街福德店的大榆树下卖家具,也常说起他。说他哪天能多卖出几件家具,哪天生意不好一件也卖不出去,断得十分精准。我们本书有三智,第一智是铁嘴神算张小云,第二智为大清元辅范子文,第三智是大顺军师宋献策。

    张铁嘴算卦摊的桌椅也是黄奇功为其定制的。全部是黄花梨木料,桌椅设计成折叠式,随身携带十分方便。就连撑卦旗的幌也是黄花梨做的框,上面一个钩,每天早上来的时候,用竹竿一挑挂上去,晚上要回家时再用竹竿摘下来,十分方便。黄母朝着大市街的方向走去,她平日很少到这繁华的闹市区来;这里周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黄母来到了福德店前,在店左侧的一颗大榆树下,看到那面八卦做底的白布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算”字,这就是招牌了。

    正是:批阴阳断五行,看掌中日月;测风水勘六合,拿袖中乾坤。

    树下摆放着一张黄花梨折叠桌,上面铺着一块黄布,布从前面垂下,正面是一个八封图。桌上放着个紫檀木架,一只鹦鹉立在架子上,鹦鹉腿上拴一根细绳与架子连在一起。张铁嘴不到四十岁的年纪,身材修长,皮肤白净,面目和善,更像个教书先生。他坐在交椅上,左手端着一根三尺多长的大烟袋,只是没有去吸,右手也没闲着,悠悠的摇着折扇,正在给一位商人讲解卦辞。黄母耐心的等在那里,直到商人将二两银子放在桌子上满意离开后,黄母才敢上前。她怕自己的钱不够,轻声的问神算子说:“先生测卦收多少钱啊。”张铁嘴看了黄母一眼,两眼一亮,心中有数了,说道:“普通百姓自给自足,为求安心,也就问个吉凶祸福,十文钱即可,您年纪大了,我收八文就好。”

    黄母这才放下心来,对张铁嘴说:“先生,我儿子要出远门,不知是吉是凶,我来请先生算一算。”也是黄母为人平和,一辈子广行善事,神算子还没有开口问她,她却将自己一切都和盘托出。这要遇到个不学无数的江湖术士,听了她这一番话,三言两语就可将人蒙走;底都告诉人家了还有什么好算的。可这是谁啊,天下有名的神算子,你说与不说他都是要算的,算差半分也不是张铁嘴了。天下万事,无所不知;过去未来,无所不晓。

    正是: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