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十六、盘点皇木厂

    当时家具用材,主要分为硬木和白木两大类,家具也以这两种材质不同而分为硬木家具和白木家具。硬木主要有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等;而白木则有榉木、榆木、楠木、柞木、核桃木等。我们知道,硬木属木材中的高端用材,当时只有皇室、权贵和富商才能用得起,而民间多使用白木。紫檀和黄花梨在经过了近两百年时间的消耗,已所剩无多;而自万历后期,由于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宫殿建设,已经很久没有征集“皇木”了。营造处仅存的一些小料也是用来制作和维修家具用的,要是制作一批大件家具,已经明显不足。正当天启帝朱由校暗下决心要大干一番时,却发现木料不够用了。在做完了这张百福千工床后,以营造处现有的存料都挑不出来能做桌案的面板,更不要说做大件家具了,这严重限制了天启帝想象力的发挥,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尽情使用。

    朱由校最初学木工时,就没学过开料,自己也不会开料。以往都是营造处工匠来将大料开好,甚至有些小料也都按尺寸一并下好。他只是在此基础上刨光净面而已,比较重视榫卯和雕刻这些细工;认为开大板下料这些粗活,谁都能干,良工不应将精力浪费在这上面。他对这些高端木料的价值和稀缺性的认识也不是太深,认为木料在使用时是不应受到限制,需要什么木料就去挑选拿来用。这也难怪他提倡“一器一木”,更喜欢使用独板大料,这胸怀和气魄也只有他天启帝才敢有,也有资格享受。而其他工匠就没这个福气,木料要是能取之即来,那家具也就没那么贵重了,也许平民之家都可以有一套黄花梨餐桌或是紫檀木座椅。这前提是要家家门前都有紫檀、黄花梨大树才行,而这一切在现实中毕竟是难以实现的愿望。朱由校这次来了兴致,非要自己去选料;可营造处木工总管赵师能却推三阻四,问起话来也言语不详,支支吾吾。朱由校见他年事已高,以为是老糊涂了,也不想和他多计较,只得无奈的回到自己的木工室。

    朱由校看着自己的作品都一一摆放在架子上,各种款式的机关盒是以难度不同从西向东排列。他想再提高一个台阶,可心却静不下来,这时他才想到黄师木。

    这几日不仅朝廷事情繁多,而身在工部的黄师木也一刻没闲着。他才查看了皇木厂上报的木料存量统计,又赶去现场进行实地点检。皇木厂在通州张家湾,就是现今北京朝阳区,东距广渠门一公里、北距通惠河二百米处。为当年永乐朝贮存修建宫殿的木料场地,又称“神木厂”。这里有专门存放木料的皇木厂村,通州的命名就是依据“通漕天下”而来。元代通惠河开通后,通州开始“编篱为城”,明初大将军徐达委派部将孙兴祖用砖石筑通州城。成祖决定迁都后,开始修建北京城。当时建城所用材料都是从全国各地开采加工,由京杭大运河航道漕运而来;可谓是倾尽全国之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建造。这不仅需要大量的青石砖瓦,还需要上好的良材佳木。砖石多来自山东临清,由于靠近大运河便于水运;而木料多来自四川的深山老林。在当时的运力条件下,大量的木料运输也只能依靠水运,先走长江水运到扬州瓜州渡、镇江京口再转大运河。当时运河上来往的船只,除了漕运的粮船就是来自全国各地运往京城的砖石木料船,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站在通州桥上,看桥下舟船穿行,比旱路还要繁忙;千帆扬起,万橹齐划,一番兴旺景象。

    黄师木来到皇木厂盘点木料存货,详细的了解现存木料的材种、规格和数量,与账上记载的明细进行核对。他发现,除去合理的损耗后还有大量的数据对不上;不仅数量不符,材种也不对。紫檀和黄花梨等名贵硬木更是难觅踪影,其它如金丝楠等建筑用材也亏空近半。得到这一令人震惊的结果后,黄师木有些紧张。他将全部盘点资料整理好,带上随从人员连夜往京城赶,急回工部上报。黄师木一行人在皇木厂工作了十来天,加上这一来一回路上的时间,此次离京已有半个多月。君臣也是各忙各的事,有近二十天没有见面。

    回到京城后,黄师木将这次现场盘点清单及差额,汇总上报给工部尚书何应瑞。何应端一看也是暗自叫苦。他才上任不久,对工部家底的了解程度还不如黄师木,这前朝遗留的亏空问题,自然不敢擅自处理,可又不能隐瞒不报。他前思后想左右为难,也想不出个法子来。他一方面埋怨黄师木没事找事,另一方面又暗自庆幸,幸好发现得早,自己也是才接手工部,若是过几年才发现就更说不清楚了。且这毕竟是自己职内之事,是工部自己点检发现的,还可以想办法挽救,若是被别人举报,一纸弹劾奏章上报到天子处,脑袋都得搬家。何应瑞急得一头是汗,转了几圈也想不出个可行之法,两眼盯着黄师木,一时呆在那里。

    黄师木本是工匠,为人正直,敢于担当。他以前没有做过官,也不懂官场的规则,不知这里面的厉害。看着上司急得团团转,很是不理解,直接问道:“何大人,您也是上任不久,这亏空也必非你所为,你急什么,上报皇上就是了,至于怎么处理,那是皇上的事。”何应瑞一听这话,是真生气了,心想:上报皇上,那你去上报好了;这要是别人,他准会严厉斥责,就是骂几句也是正常;可面前的这位下属是谁啊,他可是皇上的师傅,自己就是再犯浑,也还不敢放肆。何应瑞心里有气,可又不能发作,只是口里嘟囔着:“上报皇上,上报皇上……”原本是想说谈何容易的,可他突然想起什么来,一拍额头,心里立刻有了主意。然后满脸堆笑的叫了声:“黄师傅。”

    虽说黄师木官职不高,可因为和当今天子的这层关系,连皇上都一口一个师傅的叫着,别人哪还敢有人敢直呼其姓名的。所以,满朝上下无论官员大小都要尊称一句“黄师傅”。何应瑞心里想出了什么好主意呢,他是想让黄师木代他去上报皇上。以他和皇上的这层关系,皇上必不会动怒,至于如何处理还不知道,可这事情毕竟有了回旋的余地。想到这,他请黄师木坐下,亲自为他倒了杯茶,双手恭恭敬敬的递到面前。正当黄师木不明所以时,何尚书开口了,要说这尚书的水平真是高,他有了思路就能想到解决之法,片刻间已在脑海中飞速的过了一遍,重新梳理了下思路,等话到嘴边,已层次分明且恰到好处。

    何应瑞对黄师木说:“自您到工部任职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解决了很多复杂、棘手的难题。虽说你才升为‘营缮清吏司郎中’,可我觉得你的能力还不止如此,我正要向皇上奏请举荐你为‘侍郎’。”黄师木一听这话,知他是假卖人情。虽说自己工作尽力,也只做了些实事而已,从主事到郎中才干了半年多,这么短的时间得到提升,这在朝中已不多见,要政绩突出才行;如今朝中尚无大型工程建设,自己离升职还差很远。

    尽管何应瑞充分表达出了意思,可黄师木并不领这份情,不为所动。何应瑞脑子反应快,话题一转,接着说道:“黄师傅去皇木厂点检存料有半月之久了吧。”黄师木点了点头,可没想到他话题一转说:“这么长时间,您也没见到皇上,皇上可是很想你,惦记着你呢。”要说何应瑞这句话可不是撒谎,他也不敢说假话,天启帝确实问过他黄师木去了哪里。前文我们说过,天启帝因木料一事问赵师能而无果,就想起了黄师木,一想这一晃有半个多月没见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就问何应瑞。此时何应瑞提起这话是要黄师木表态,他再根据黄师木的反应思量应对之法。黄师木说:“我也正想去看看皇上,但要先把点检核查结果向您汇报清楚;这不一回来就到您这来,这是明细清单交给您,我这就去见皇上。”黄师木这句话正中何应瑞下怀,他当即接口说:“我和你一起去。我们把报告直接呈给皇上,可好。”黄师木虽说为人实在,但却不笨,他此刻明白了何尚书刚才话语中所表达出的内容。细心一想,他也才上任不久,“皇木”亏空那么多,事关重大,他确也无辜。只是他胆小怕事,不敢担责,这才想让自己出来帮忙化解难处。黄师木看破并不说破,装作不知,起身应道:“好啊,那我就随同大人一同去见皇上。”

    就这样,黄师木跟何应瑞一同来到乾清宫,见到皇上行了参拜大礼。天启帝赐坐,并让黄师木坐到自己面前。虽说才二十多天没见,可朱由校是真的想黄师木了,开口就问:“黄师傅是几时从皇木厂回来的。”黄师木刚要回答,何应瑞抢话说:“黄师傅才回来就与我一同来向圣上汇报木料清点结果。”本来,何应瑞抓住了一个极好的时机,正常情况下,皇上是要接着问:“那清点情况如何啊,”这黄师木再将结果说出来,他就解脱了。可没想到,天启帝并不关心清点的结果,却转口说道:“黄师傅,赵师能在营造处有多少年了。”黄师木还不知道这期间发生的事,回答说:“赵师傅是在万历五年十六岁时进的营造处,如今刚满花甲,六十岁整;这前后算来,应该是四十四年。”

    天启帝听了黄师木话,不满说道:“这老头,我找他要木料,他却支支吾吾的不和我讲实情,说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黄师木这才明白,怕皇上因此责备赵师能,忙解释道:“皇上,这木料的事并不怪赵师傅。”接下来黄师木将自己去皇木厂清点木料的情况向他做了汇报;说皇木厂的情况更是糟糕,不仅帐实数量不符,就连材质也对不上。除了一些建筑用材金丝楠木、杉木、柏木还有一些存量外,而鸡翅木、铁力木等家具用料也所剩无多,至于紫檀和黄花梨高端木料更是难觅踪影。朱由校听了这一番话当即愣在那里,一时没反应过来,过好一会儿,他才反问道:“我大明朝疆域万里,财富累积为历代之最,何止万千,怎么就连几块木头都找不到了。”

    黄师木一听皇上说这话,心里全明白了,皇上的怨气来于找不到木料。不仅是皇上的御用木工房没了,就连营造处存料仓库里用来日常维护修理的小料也没多少了。黄师木刚才并没有将自己在皇木场清点存料时所遇到的严重情况都讲出来;他要先等一下,于是转移了话题,先将当年成祖修建北京皇城时,搜集天下名木的经过讲给他听。

    当时由于木料缺口很大,最早从南方运到京城的木料多是杉木、楠木,是建宫殿、衙门所需的梁、柱类长木大料。其中大部分都使用消耗掉了,现在存储的一些都是嘉靖朝以后采购的皇木,以备不时之需。随着江南一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家具的审美要求提高,一些文人雅士也参与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他们寻找颜色深,密度大,纹理好的硬木良材来制作家具器物。黄花梨、鸡翅木较早被发现使用,后来郑和下西洋时又从海外带回了紫檀、檀香等,使得市场上名贵硬木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江南苏州一带最早开始使用硬木制作家具,后来由于成祖北迁和紫禁城的建设,北京却成了最大的受益地,这些佳木良材一时堆积如山。随着一些大规模的建筑项目竣工,剩余的木料就需要有一个妥当的放置处,于是,朝廷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机构,这就是皇木厂的前身。自永乐朝直到如今,经过二百多年的消耗,特别是后来的禁海、闭关又使得名贵硬木的源头被封住了,以致形成今天的这种局面。黄师木这才将自己在皇木厂清点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向天启帝汇报出来。由于黄师木前面做了铺垫,天启帝听后已经没那么大的怨气了,在一边旁聆听的何应瑞也松了口气,心中不禁暗自佩服黄师木做事稳重。

    见皇上安静的看着自己,黄师木知道他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接着说了下去:自万历朝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都结束了,朝廷已有二十年没有采购皇木。而目前确实需要从外地购进皇木,以满足营造处正常用料并保有一定的库存量。天启帝听了黄师木这番话后,这才明白并不是没有木料,只是营造处和皇木厂没有,而外面也还是有的,朝廷只要再派人出去采买就是了。朱由校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开始问起采买木料的事,黄师木详尽介绍起来。

    正是: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