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烧鸭影视与动画评论类文章合集
繁体版

19.死亡是唯一的永恒,活着是无限的未知…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2022年4月27日中午,一则噩耗从香港传出,在这个荒唐的时代,短暂片刻的进入了热搜榜的角落…

    一间位于尖沙咀弥敦道19号的隔离酒店内,发现了一位87岁老翁的遗体:

    据香港媒体与警方报导确认,死者为艺人“曾江”。

    这样一则转瞬即逝的消息,很快便会被新的消息冲淡,随后逐渐被世人遗忘…

    就如二十多天前的王羽,以及两个多月前的楚原一样。

    也就只有我们这群…或者说我这般,仍热爱着武侠的小傻瓜,会为之神伤更长久一段的时间了。

    然而,纵使我再怎样的狡辩“武侠永远活着”,可当下的事实也依然是无可驳斥的——

    它大约的确是正在死去了。

    黄药师还是追随着独臂刀大侠他们的步伐,永远的前往了那个未知之地…

    那个从不曾有人“去过”,但所有人都终将要抵达的、属于所有人的“桃花岛”去了。

    前言

    我是泓烧鸭。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已与诸位聊到过了包括梦想、现实、历史、命运、爱情、家庭、生活、时代等在内的无数个话题,但却从未提到过“死亡”这样一个,以上所有一切的结局…

    一个或许没有任何人愿意主动触碰的、无比沉重与锐利的话题。

    原因无它,作为生物,刻在我们DNA里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自觉地排斥它,甚至只要产生相关的想法,都会出于本能的趋避、而让一种恐惧的感觉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我们的器官会很诚实,会比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血盟瓶要灵验得多。

    这种恐惧,会切实的传达到我们的心脏中,它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超出了这个物质世界所能带给我们的一切的极限…

    这份恐惧的核心就在于,所有人都无法切身的去体会与理解,可却又深刻的明白…自己终将经历并承受。

    这就是“桃花岛”的船票,是一切不论是否圆满、也都要强制进行的结束。

    这…就是“死亡”。

    从为了更有利于传宗接代与文明的延续、而提升族群的战斗力,而从母权社会逐渐转变为了父权社会的部落时代,到一个个受限于时代与科技、而不断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求仙问道的封建王朝…

    再到三大一神论宗教的兴起并主宰欧亚大陆,甚至直到今天在研究基因技术的众多科学家们…

    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死亡的抗拒与逃避,从未停止过。

    涛山阻绝秦帝船,汉宫彻夜捧金盘。

    无论多少的前车之鉴与历史教训,都无法抑制人类的这一欲望。

    虽然这份来自本能的恐惧、是所有生物都与生俱来的,可也正是这份恐惧,才使得人类可以完成历经百万余年的演化,使得我们的文明能在传承的作用下发展到今天这般的程度。

    所以,它其实也不需要我们去避而不谈,我们大可以堂而皇之的承认出来:

    没错,我就是怕死。

    大胆的说出来,又怎么样呢?

    难道屡缄己口、终生避讳而不谈,到了那一天,那一幕就不会发生了吗?你觉得呢?

    屏幕前的你,怕死吗?

    呵呵,说不怕…我是不信的。

    当无边无际的黑暗帷幕降临,当无可抵挡的力量将你不断向下拖拽、使你陷入地里…

    当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到来,目睹着自己的身躯或是支离破碎、或是生蛆腐蚀、或是付之一炬,化作白灰…

    当你的视界与感知在不断的模糊,就像是要睡着了、但却再不会醒来…

    你无法形容这种感觉,是该叫做“痛苦”吗?还是“安眠”呢?也许到了那时,你终于可以在刹那间涌上万千般的思索与感想,你终于可以想清楚了某个、某些或是所有困扰着你到最后一刻的问题的答案,你甚至可以在一瞬间明白了自己究竟还有多少遗憾、愧悔和不甘,而后或是愤怒、或是慨叹…

    你也许什么感觉都可能会有,但很快…你就会只有一种感觉、一个想法:

    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这…就叫做死亡。

    带着我所描述出来的文字,再摸一摸自己的心脏,现在,你的器官对你说实话了吗?

    这个词眼、这张船票,其实每时每刻都与我们所有人是仅一线之隔。

    许多人都曾亲眼目睹过它的发生,无数次的与之擦肩而过。

    我就亲眼见过。

    十三年前,我发布到QQ空间的第一篇日志,记载的便是那年的清明节,我亲身经历的一场车祸。尽管没出人命,但依然是见了许多血、上了救护车,并在我的右手背上留下了一些至今可见的疤痕,再加上…又是在“清明节”那样的日子。

    也许也正是从那第一篇日志开始,一些思想就开始从我的脑海中萌芽出来、并逐渐的无法遏制了。

    这份让我惊恐无比的疑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究竟…什么是“死亡”?

    死亡,具体是什么感觉?是和睡觉一样,睡下去永不醒来吗?还是能成为阿飘,仍能看见听见世间的一切、却无法再有其它感触,与宇宙产生交集了呢?还是更梦幻一些,真如无数文艺作品一般、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死亡这件事是否能有尽头?可不可以不用死?

    到了之后,在我的画笔或是键盘下,一个又一个鲜活诞生、却又被我亲手画上句号的人物们…

    我所描述出的,他们那时的感受是否准确?

    无数诸如此类不停发散的思维所引起的联想、伴随着本能的恐惧一道,从我十岁那年起,就已开始不断地闪烁在了我的脑海中:

    或是在无数个将要闭上双眼、得知自己即将“失去意识”的深黑里,或是在脑部与舌头的欲裂剧痛中醒来后,或是在水蒸气将周遭一切变得愈发模糊与难以呼吸的封闭空间里,甚至哪怕只是过马路、上下楼梯…

    我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的、冷不丁的就突然想到,然后,只稍微深思刹那,便要瞬间惊出浑身上下的冷汗,在片刻间感到一阵几乎要令我心脏停搏的重击、深深地袭击进来。

    甚至…就在我敲下这段文字的同时,我都能再次的感受到。

    如果读到这里,我也勾起了属于您的这份恐惧,那么…请收下我对您深深的歉意。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不该来是只传达这些负能量的。

    否则就与我以前中学时画过的那些“不能见人”的漫画没什么区别了。

    我鸭某人已经过了那个专写、专画一些“发泄式”内容的年纪了,如今的我,只更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引发更多大家的思考。

    所以,让我们再往深处一些探讨吧。

    死亡,是唯一的永恒

    屏幕前的诸位不可否认的是,死亡,的确象征着一切的结束。

    就算再有怎样可以“永远活着”的人,可属于他本人的意识、他的肉身,他的器官,终究还是停止运作了。

    他的热血不会再带着氧气循环到他的全身,他的神经细胞不会再激活,他无法再感知到他周围的一切…

    而现在,假设“死亡”可以被想象为一场永不醒来的长眠、一趟永远离开当今世界的单程旅行的话…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永恒”二字呢?

    我们弄不清“死亡”二字的真实感受,那我们又能否弄得清“永恒”呢?毕竟若是承受死亡就代表着必须要承受永久…

    那么,吕秀才的那个经典问题就来了:

    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如果有,那么“永久”是有多久呢?

    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

    你在这一刻看到的问题,还是我在创作时所敲出来的问题吗?

    你现在脑海里已经冒出来的答案,还是现在的你所想出来的答案吗?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问题,都需要人们去亲身体会了过后、才能得出真正“准确”的答案。而其中又有许多问题,一旦去体会了后,又再没有机会来亲口告诉人们那是什么感觉了。

    “死亡”与“永恒”,便皆是其中之一。

    永恒,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等同于一种死亡。而死亡,无疑也是一种永恒,亦或者说,死亡才是唯一的永恒。

    这两个词语,在我看来…是应该划等号、归为“同义词”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部…成功启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这两个词语产生了新的理解的作品了——

    2010年9月16日上映的泰国电影《永恒》。

    《永恒》,又译作《天崩地裂》,根据泰国作家MalaiChoopiniji的小说《天长地久》改编,由西瓦罗·孔萨库编剧,M.L.PundhevanopDheakul执导,阿南达·爱华灵咸、赖拉·邦雅淑等主演。获得了第13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荷花”奖,以及第20届泰国电影“金天鹅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执导与最佳服装设计等诸多大奖…

    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于缅甸一处森林中、一位木材商人的“林中王国”里,一段侄子和婶婶之间的,不应该开始、且结束得颇为惊悚悲伤的不伦恋情。

    光从简介看就知道,这一定是部少儿不宜的作品,而从内容看,也确实是。

    说难听点,这可能是部三级片。

    虽然很不宜,但我的确在还是少儿的时候就看过了。

    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这个故事早在1953年与1980年就已两次搬上大荧幕了,还说两次改编都极为成功,皆是可以载入泰国影史的经典佳作。

    我虽没看过原著,但仅从故事剧情的骨架来看,或许也可摸索出个大概。

    抛开片中少儿不宜之处不谈的话,《永恒》即便是在当年,也确实深刻的启发了我的思考,对曾经的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改变了我心中对片名这个词语和它那个同义词的理解,直至今天在我看来,也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因为这部影片通过这个故事,深切地告诉了我,这两个词语、为什么可以划上等号…

    永恒,就是死亡,死亡,就是永恒。

    那么,为什么能这么说呢?

    影片中,男主尚孟的叔叔,木材商帕博是个**旺盛的男人,每个女人不出六个月就要被他玩弄到厌倦。

    女主玉帕蒂,就是一个被他新娶回家的“玩物”。

    站在今天世界观的角度去判断,帕博的行为自不必说、固然是不提倡的(所以他被绿了),尚孟与玉帕蒂之间的禁忌之恋则是也一样,哪怕他们之间的感情再是纯真、再柏拉图,也已经违背了一般人类社会所能接受的伦常…

    所以他们的下场,也是悲惨到震撼的。

    在奸情被发现后,二人被帕博用一条铁链扣住彼此的手腕、锁了起来。并且,帕博给这条铁链附带上了那个神秘而可怕的词语:

    永恒。

    从起初的自以为得意、庆幸于不必再躲躲藏藏,到很快在与对方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厌烦、变成了彼此的米饭粒与蚊子血,再到终于无法忍受这一切、崩溃无比的苦苦央求着解开…

    这条铁链,自始至终都将二人锁得严严实实。

    并且,在最后一次恳求解开,得到了叔叔那个残忍的回答后,尚孟与玉帕蒂,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并最终…做出了他们各自的抉择。

    我不知屏幕前的各位…在“十四岁”这个年纪时在做些什么,但我是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漫画创作,且很快就要开始小说创作,展开这样一段无比荒唐、可笑且不知终途的漫长征程了的。

    在我罔顾前程、孜孜不倦的进行着创作时,对这个世界产生的一系列越来越多的观察、思考、推算与理解,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思想。

    前文提到的诸般思索与惊恐,发泄式的黑色文字与漫画,也大多是在这段时间里大量密集产出的。

    那时的我寄宿在老师家里,用偷偷藏着的手机,看完了这部从网吧电脑下载的《永恒》。

    也正是那时的我,截止到看到这部影片前,我对于“死亡”与“永恒”的概念都是较为模糊的。

    稍微夸张些的说,看完了《永恒》,我就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悟道”。

    在我两年前的万字长文《评析五部电影,讲一道命运的三选题》中,我总结出了自己对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中最重要的三个选项该要如何抉择的理解。在阐述列举“爱”相关的例子时,我还提到了那部由詹姆斯·卡梅隆于1997年执导上映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

    结合《泰坦尼克号》与《永恒》一起,幼小的我便自此塑造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真爱一定是永恒的吗?

    什么才是永恒的爱情,怎样的爱情才能达到永恒?

    那就是贯彻“永恒”二字的本意,也就是这个词语等号的另一端——死亡。

    杰克死在了海上,玉帕蒂死在了枪下,Rose带着对杰克的思念度过了余生,尚孟带着对玉帕蒂的思念彻底疯癫、遁入了山林…

    一条湛蓝色的“海洋之心”项链藏了八十多年,最后沉入了大西洋的海底。

    一部泛黄发腐的纪伯伦的《先知》从野人尚孟的手中取出,交到了代表着“故事的观众”视角的“男主角”手上…

    在一道道荡漾的波纹涟漪里,在一声声哀伤的锐利嚎叫中…

    在爱情面前,两边活下来的彼方都如实贯彻了“永恒”二字,用他们的余生去消受着这份代价。

    所以永恒,便正是死亡的意思,或者说,其中一个意思。

    或许木材商帕博这样一个只追求肉身爱欲的角色的设立,也正代表了一种藏在这个故事表面下的,对永恒的敬畏。

    掌握了更多财力与权力的他,对这种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要求契合灵魂的“柏拉图式恋爱”却始终退避。

    在见到侄儿和妻子的奸情后,想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方式来惩罚、教育他们,来让他们通过切身的体会去领悟追求爱情的代价。来让他们明白解开锁链的谜底,明白那个讳莫如深的词语…

    永恒。

    正所谓“智者不入爱河”,可以用在许多人、许多事上,而《永恒》中的帕博,也许正是一位积累了这样一种“智慧”的长辈吧。

    当然,我也不是宣扬让大家这辈子就别追寻爱情了。

    我只是举一部三级片当例子,把在两年前那篇文章末尾的未尽之言讲得更清楚一些,通过《永恒》与“永恒”,表达一下我的爱情观,并借此来论证我的这个观点而已。

    说得难听和直白一点,真正够永恒与诚挚的爱,是要面对死亡的。

    先死其中一方,或者同时死。

    或是在爱得最热烈的时候突兀且迅速的死,或是保持着那份爱,直到死之前、临死的最后一刻。

    这样的爱,就顺利的匹配了永恒与死亡,就完成了它的升华。

    就能等到当许多俗世纷扰再来到它的面前时,可以显得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不攻自破,让它们如同畏惧永恒与死亡一样,去畏惧真爱。

    而且,也一如我当年那篇文章里所说,即便跳脱出“情”这个限制条件,这样真诚的爱,骨肉亲情之爱,物质之爱,虚拟之爱,生死之爱,灵魂之爱,对作品、产业乃至江山社稷,甚至天下苍生之爱…

    当贯彻了永恒的真爱已经与死亡一样可怕了的时候,永恒…不就已经等同于死亡了吗?

    所以我会说,它们应该是同义词。

    死亡,才是唯一的永恒。

    活着,是无限的未知

    说到这里,我已经用自己的方式,给诸位揭开了“死亡”的真面目,或者说,其中一层面目。

    但我相信直到这里,也一定会有部分同学始终抱有着一种想法,一种可以与我上述文字相驳斥的、随时就要按捺不住评论出来了的想法。

    先别急,因为我马上就要说了。

    能有这个想法,并不代表着这两个观点就是相悖的,也许它们看起来是冲突的,但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同时生效的,而这个观点就是——

    难道死亡,一定就代表着恐惧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从呼进第一口气、开始放声大哭的,那早已被遗忘的第一刻,到吐出最后一口气、永远安静了下去的那最后一刻,这注定走向死亡的、人生在世的这一辈子,某种情况下,比死亡要更可怕?

    古往今来追求长生的人有很多、畏惧死亡的人更是占绝大多数,可是,不仍是有许多人,主动选择了死亡吗?

    若非活着更可怕,或至少自己认为活着更可怕,谁会自己选择死亡呢?

    “死亡”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够神秘,神秘到一百三十八亿年来也没有任何一种足够权威与正确的答案。

    “永恒”只是它的其中一面,是它的同义词之一。

    可是它的反义词“活着”呢?

    以及包括这个意思在内的许多近义词,存活,生存,生活,甚至过日子等等…这些词语的根本含义,又有几重面目、又是怎样含义呢?

    死亡,是所有生物最终注定、必将面对的结局,是一种众生平等、万般归一的状态,至少在外人看来是。

    可是活着呢?

    每个生物的一生都并不相同,长度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记忆不同,认知不同…

    凡是你所能想得到的一切,几乎就不可能有相同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活着”拥有比死亡更复杂、更难以捉摸的面孔,似乎活着理应才是更可怕的。

    可又是为什么,偏偏绝大多数的我们正在经历活着,还“反而”畏惧死亡呢?

    死亡与永恒都没有权威的标准答案,那么活着呢?

    每个生物都知道活着是什么感受,都有资格可以解释出活着的意思,而且…明明这些答案理论上都是对的,可为什么又都不一样呢?

    我们真的答对了吗?

    真的能答对,能弄清楚何为“活着”吗?

    从2003年起至2017年间,迪士尼曾推出了五部系列电影,成功造出了一个IP,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甚至我本人都是因为这系列电影的影响,而才开始画漫画、进行故事创作的。

    这便是由约翰尼·德普等人主演的经典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

    虽然《加勒比海盗》系列似乎是偏娱乐向的电影,但若要讨论生与死这一话题,我细思良久,突然想起,总觉得还是避不开它。

    在第一部的末尾,杰克归还了阿兹特克金币,主动放弃了可以让他不死的特异能力,或者说诅咒。

    在第二部,杰克划小舟回到已经被海怪克拉肯缠绕的黑珍珠号上,举刀面对那张血盆大口,主动选择了死亡。

    到了第三部,杰克手中已经握着戴维·琼斯的心脏、拿住了一截断剑,只需刺下去就能取代他、成为飞翔的荷兰人号的船长,又是一个永生的机会,但他依然将之让给了威尔,再次选择放弃…

    而第四部,两樽盛了不老泉的圣杯一样最终到了他的手里,甚至美人鱼的眼泪都是他亲手滴的,永生的机会第三次摆在他的面前,他居然还是选择了放弃,把不老泉递给了旧情人安洁莉卡…

    即便到了已经象征着世代更替的第五部,他依然在年少时代的百慕大三角前急行漂移转舵,选择不进入那个神秘之地。甚至在结尾的关键时刻出手、协助晚辈破坏了波塞冬的三叉戟,解除了海洋上的一切诅咒。

    可以说,第五次他是直接不想再碰任何魔法了。

    通过五部电影塑造出这样一个角色,每次都反光环、反套路的让他主动放弃这些超能力(or诅咒),放弃了无数个摆在眼前的、令绝大多数人求之若渴的永生机会…

    却偏偏是通过这样,得到了最精彩的冒险、最丰富的经历,最是安然的活到了最后(虽然一直孤家寡人)…

    编剧与导演们想告诉我们什么,或许已经很清楚了吧?

    在第四部的结尾,他们已经用许多幕画面,非常明显且直白的通过镜头告诉了观众,包括但不限于安洁莉卡为了离岛而对杰克进行的连环勾诱、杰克最后一句掐断BGM并给整部影片画龙点睛的“我得走了”、吉布斯在晚霞的海滩边问起杰克为何放弃永生等等…

    杰克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正是我这一段落的小标题:

    活着,是无限的未知。

    如是若此,该以何解呢?

    当我用“无限的未知”来回答这一疑问时,貌似是等于没有回答,就像说了快一千字的废话一样。

    其实不然,因为,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是与无法接触的死亡不同、完全可以诠释清楚的权威答案,活着,就是无限的未知。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人害怕活着、选择死亡,为什么剩下的其他人害怕死亡、选择活着,甚至古往今来为什么都有无数人类在用各种方式探索如何延长寿命、甚至还想长生不老了。

    因为一旦能继续活着、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给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无限的可能性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希望可以改变自己如今的生活,对金钱不满足的人希望能挣更多的钱,对快乐不满足的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更多快乐,以及还有权力、知识、体验…等等更多当下的人们明明已经在不断地获得,却还在不断地想要更多的东西。

    人性如此,宇宙与时间的规则如此,所以,活着的答案便是如此。

    与上文提到的死亡一样,看到这里想说自己“不想要”、“没那么多欲望”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要面子的说谎的。

    你可以在评论区随便撒谎,但我相信,你的大脑会是诚实的。

    虽然我没在里边装摄像头,但我活到今日二十四年,已经开着自己的摄像头认真从外在观察过许多人了。

    我也相信当死亡摆在你面前时,你欲望里还想要什么…你自己就会清楚得很了。

    你心里的答案是什么,你自己知道就好,承不承认无所谓的。

    不过,虽然“活着是无限的未知”就如同“死亡等于永恒”一样,是很多人老早以前、甚至小时候就已经领悟了的道理。

    可不知会有多少人去深思过,这其中的原理何在。

    而且即便知道,古往今来也依然有很多人选择自杀,有些甚至毫不犹豫,只因一念而起、便能非常果决。

    而又有更多的人选择活着,再怎样艰难、可怕、难受的生活都会忍受下去,他们甚至有一句名言——好死不如赖活。

    区分这两批人、决定他们如何选择的关键,又在何处呢?

    依我拙见,其实并非简单的“心态”二字、或是仅以乐观或悲观便可以将他们划定的,毕竟每个人过的生活确实都不一样。

    这个关键,便是两个词语。

    或者说“一对”词语,因为它们同时也是反义词——

    绝望,以及希望。

    绝望,可以摧毁绝大部分人的心理与信念。

    绝望,是导致绝大部分自杀者做出这般选择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与“抑郁”、“死亡”、“永恒”、“爱情”等一样经常被人冒用、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属于正版的严重词语。

    绝望,也许已经是人的一生中与活着、死亡、永恒等词语排在同一梯队的,一样可怕的事物了。

    而希望,则是唯一可以打败绝望的东西。

    是绝望,让无数人选择自杀,而希望,让更多人选择赖活。

    它们共同藏在了“活着”那接下来无限的未知当中,人们有时只能见其中一个,有时则都瞧不见,又或者…可以同时都见到。

    而最终他们会如何做出选择,就取决于他们对所见之物的理解与看法了。

    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

    英国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有一句很多人都听过的传世名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虽未读过《哈姆雷特》,也不熟悉莎士比亚的生平与作品,但仅仅是这句传扬后世几百年的简单名言,不论是中文翻译过来后还是它的英文原版,都完全足够今天这篇文章的话题来深究探讨。

    活着与死亡的选择随时随地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否有深思熟虑,我们都需在每一刻做出自己的选择。

    说好听点叫“把握当下”,说严肃点,则正是该段落的标题:

    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

    2008年12月10日,由美国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斥资1.5亿美元联合出品,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塔拉吉·P·汉森、蒂尔达·斯文顿、马赫沙拉·阿里等主演,改编自20世纪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所著同名小说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又译作《返老还童》)在澳大利亚上映。

    该片长达166分钟,讲述了一位生来即是耄耋老人般之样貌、浑身老年病(如白内障、关节炎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往年轻的方向生长,在岁数达到中老年时则逐渐变回青少年,接着变成孩童,最后在婴幼儿状态死去的男人,其奇幻的一生的故事。

    电影上映后的一年间,在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在内的22个评奖协会上斩获了26项大奖与66项提名,根据这些百度百科词条上的描述,相信这部电影当年一定震惊影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早在我远未开始接触编导专业、甚至当初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会走这条路的多年以前,我就已经了解到了这部电影。

    我了解到它的途径,相信是你们绝对猜不到的。

    我很清楚的记得,是在当时我一直在追读的《漫画世界》杂志、其中一期的某一页边栏上,偶然瞥见了它图片与文字的相关介绍。稍不小心就多读了些,就发现这样的设定似乎非常的天马行空,十分的浪漫与奇特,便自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印象。

    不过当时,尚是小学生的我是没有途径和财力能找得到片子来看的,也一时难以记住这个在当年看来有些拗口的直译片名。

    我只记住了“返老还童”这四个字,并通过这四个字在多年后、几乎是到了大学时期,才突然重新想起自己的当年的深刻印象,而后,终于找到并补完了这部片。

    虽然《漫画世界》早已停刊,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在它曾经的数百部期刊里,一定会有一期的边栏是曾记载推荐过这部片的。

    但是,如今再细细想来…

    其实这部片还是不怎么适合放在当年主要读者是小学、中学生居多的这种杂志里的,因为它的内容…说实话,虽然没到《永恒》那种直接十八禁的程度,但也多少有点少儿不宜的(真的,它的官方定级就是“PG-13”,13岁以下儿童必须在家长指导下观看)。

    看过的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

    比起用更色情些的形式、拍出了更惊悚的效果的《永恒》,《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形式与结构则和那部被更多人看过的、所谓的“大美利坚第一神作”《阿甘正传》有几分相似,都是一个较比周围人有些特殊的主角,通过自己的口吻、用较长的时间跨度去展现他的精彩人生,穿梭在历史中,与一些真实的事件、人物有所接触…

    最后通过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音乐,以及片中的无数句经典台词,来让观众们明确的get到一些思想、并必将有所感触。

    如果说《永恒》的故事与思想只集中在剖析“爱情”或者说“永恒”二字上,那么《本杰明·巴顿奇事》则可以说是通过这位神奇男士的一生,表达给了我们数倍于《永恒》的、丰富得多的思想与人生道理…

    你若要问我说两部比一比,哪部更优秀、更经典,我连思考都不带思考的。

    而不可多得,且与其它大片不同、并也因此显得更为优秀的是,《本杰明·巴顿奇事》作为一部大投入、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大片,其中居然并没有什么意识形态攻击与“政治正确”宣传(有没有这个可能,它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却没有中,正是这个原因…)。

    经典如《阿甘正传》都要编出一个***牌乒乓球,都要把黑豹党描述成那种样子。而与之相比,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女主黛西则能用自己是“唯一一个受邀到莫斯科大剧院表演的美国人”来在女儿面前炫耀。

    既承认了在冷战敌对大背景下、苏联不输于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也表现出了“芭蕾舞”这一艺术形式在苏联的繁荣程度与地位。

    这可与阿甘来跟我们打乒乓球那段,是有很大区别的。

    或许,也是因为时间的跨度太长、表达的思想与蕴含的元素太多,所以只能把那些多少带点政治性的、外在的事物都纷纷剔除,而把重要的核心提取出来、都浓缩在了一条轴上。

    这条轴总结下来、至少我自己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正是那句:

    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

    在影片中,由于长得怪异,本杰明出生即被父亲抛弃,可抛的地方不偏不倚、正是在一间养老院的门前。

    善良的黑人院长奎妮成为了他的养母,让他十分“合群”的待在了一堆老人当中,就这样在丝毫不会有任何嘲讽、孤立、排斥、霸凌以及所谓的“原生家庭伤害”等的温馨环境里逐渐“长大”了。

    并且,通过常年与一堆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智慧的人们的朝夕相处,本杰明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这样学到了许多远胜于其他孩子能从校园所能得到的、宝贵得多的人生智慧与社会经验。

    在这当中,就包括很重要的一条,也是他既然待在了养老院,就注定能亲身学到、并经常面对的一条——

    还是那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

    通过刻意塑造的、戏份很少且连名字都并未设定的一个角色之口,影片讲出了这样一句除片尾外,最是重磅,最是“画龙点睛”的经典台词。

    比起我今天的这篇万字长文的超长铺垫,这段对白十分简洁明了的直接提出了这个设问。

    不过它倒是用了整部影片才回答完毕,所以其实还是它更丰富些。

    至于片尾的答案是什么,在此我就不放出来了。

    那段文字与画面不长,很简单,就是一段排比句而已,不需要PG-13都可以轻松的听懂。

    但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学识与阅历的人看到,一定会是不同的感受。

    因为那种感觉、气氛,真的需要你去把前两个半小时认真看了(而且必须是原声原片,看中配版都不行),才能在终于播放到那一段时,听到那个音乐、看到那个画面,而去完整清晰的感受到。这也正是所有形式的文化艺术(不仅限于影视)的魅力所在,是如今时代那些泛滥成灾的快节奏劣币们永远无法替代甚至哪怕做到的。

    就像你要读一部百万巨著、看一部经典长片长剧,却只挑挑拣拣的看,只看解说甚至还开倍速一样。

    搞这种,你就相当于压根没碰,那还不如不看。

    所以,想要知道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的答案吗?

    导演与编剧、或者说菲茨杰拉德,已经把它们全部都放在这长达166分钟的丰富内容里了,快去寻找吧!

    答案

    至于已经看过的同学,或许早已有了许多自己的答案了吧?这样一部好电影,我是不信你看了以后半点感想也没有的。

    虽然不一定有我写得这么多,甚至不一定有写出来,但有是肯定有的。

    如果没有,那你肯定没认真看。

    一定是不断的按快进、开倍速,挑挑拣拣的只看片段,甚至是找的解说看,而那种基本就等于是没看的。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这个答案,你又施行了多少呢?你诚实的对待自己了吗?

    这个答案,有的人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人则还能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我诚实吗?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觉得自己够诚实的。

    我这九年的写作生涯,我敲键盘与构思时如实能产生的远超于其它行为的快感,都是我的器官对我进行的诚实的表达。

    活着,死去,永恒,爱情,希望,绝望…

    无论哪一个,都是不可轻易触碰的、沉重且锐利的话题,都如我所述,要么光是想到就很可怕,就有一种来自本心的恐惧。

    可是,这些所有的标签,无非都只是同一个单词的六面。

    把通过它们所产生的疑问汇聚起来,其实就只是对这一个词语的疑惑而已。相信你已经想出来了,很简单,这个词语就是“人生”。

    而这个疑惑,拉开来的话,正是上述那个我重复了好几次的问题,合起来的话,就是那个经典的问题了: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哦?这十个字是不是很熟悉,好像在哪见过呢?

    在与《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作者菲茨杰拉德生活在同一时代、寿命同样短暂如彗星划过般,可却生活在与他完全相反的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位作家——苏联的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他借主角保尔·柯察金之口,把“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死亡?”这两个问题合成了这一个问题,并表达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这个答案,很多同学更是更早就读到过,不是在原著,也一定会是在教科书或者课堂上。

    可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呢?

    又有多少人真的思考并理解了这段话,并在自己的人生里去践行了呢?

    当我写出这篇文章到现在、到这里,已经一万多字了,可实际上,仅需这一句话一百来字,不到1%的部分,就足以解答其余剩下99%的几乎所有陈述与疑惑了。

    我用七天时间完成这篇万字长文,为的并不是像开头那样散播恐惧、传达负能量,也不只是推荐两部少儿不宜的影片、还让你们别快进的去看完,更不只是把一句早已老少皆知、却又早已被淡忘的名言又拿出来晾晒。

    我在文章的开头已经说了,我创作的目的,是希望在传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能启发读者们的思考。

    写这种文章,比写小说更费脑力、更要求水平,而且更不赚钱。

    但我依然从学了这个专业开始,就马不停蹄的在写小说的间隙,写出了无数这样带着我锐利的思想的文章。

    希望我的作品,能引起你的思考。

    我是泓烧鸭。

    此致,敬斗志,敬生命,敬梦想,敬自己。

    ——泓烧鸭

    ——完成于2022年5月2日星期一早晨7时09分,聚银龙网咖1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