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四章迁都

    迁都。

    随着北唐军的撤军。

    薛万彻也停止了进军。

    他的行险,也结束了,甚至只是在邓州安抚了一下投降的将官,委任了几个官员,便引兵退回了襄州。

    原因也简单,不愿意事态更复杂,邓州是个突出部。

    鸡肋而已。

    此一战结束后,李佑恢复了薛万彻的爵位,然后把襄州和邓州以及房州改为襄州宣抚司。

    原本准备任命薛万彻为宣抚使,特地下旨询问。

    薛万彻一方面不想离开国都,远离政治中心,另一方面觉得立下了不世之功,再眷恋军权,功高盖主,就是取祸之道。

    于是只能派刘牢了。

    虽然刘牢能力一般,但是毕竟资格最老了。

    接着就是对江南各州县的接收,又让李佑愁白了头。

    幸好还有一点进士及第出身。

    一股脑全部下放州县。

    投降的人可以用,但是还是自己人可靠。

    这些事情处理完了。

    迁都的问题就摆在桌面上了。

    于是李佑也没回应天,反而进入了金陵城。

    却因为江对面还有苏定方的大军。

    这就是前线。

    待在这里,就是君王守社稷。

    可是李佑军事能力没有,留在前线毫无作用。

    还比较危险。

    于是李佑南向到了杭州,逛了逛西湖,就住进了杭州府。

    毫无疑问,李佑选定了杭州。

    天命五年二月,改杭州为顺天府,应天的唐羽也在李佑的要求下。

    准备率领文武百官来顺天办公。

    这一系列的政治信号。

    就是在暗示文武官员,李佑想要迁都了。

    果然不出所料,李佑已经在透风了。

    毕竟作为一个皇帝,想要迁都可以,但是要臣子去提。

    首先是唐羽上了奏折,他现在还在应天。

    然后是黄风也上了奏折,认为顺天府比应天府地理优越,又能控制新占领的地区。

    最后是薛万彻上书,原则上也是迁都,但是应该迁都长安,对外宣称长安为都,改称顺天为行在。

    三巨头的折子送到顺天。

    李佑不置可否。

    于是更多的官员开始上奏折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的人觉得就在应天比较好,这里是起兵的地方,改革最为彻底,百姓支持力度比较高。

    有的人觉得应该可以学习学习元朝的两京制。

    半年住应天,半年住顺天。

    这当然是必然会有的争论,荆州作为国都,五年来已经发展成境内最大的城市。

    很多官员的产业都在荆州,也把家安在老地方。

    自然是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往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

    面对这种争论,李佑开动了他的脑子,最后设计了一个五都制。

    自己都佩服自己。

    最终定下了改顺天这个短命的称号为京师。

    改长安为西京,应天为中京,洛阳为北京,广州为南京。

    由此长安,应天,洛阳,广州为陪都。

    李治在洛阳无语了,人家还在呢,就把自己的两个都城改成了李佑的陪都。

    可真佩服。

    虽然定下了迁都的计划。

    但是迁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准备。

    首先就是江南整个不太安全,还有一小部分城市还没攻下。

    第二就是皇宫问题。

    总归是个皇帝,而且这个皇帝早就不是草台班子那样的伪帝。

    必须要有牌面。

    这个没办法。

    礼部的官员早就不太满意应天的皇宫狭小。

    这次到了京师。

    礼部和工部踌躇满志要给皇帝修一座能体现威严的皇宫。

    可是来到京师才发现城内的房子都是有主的,暴力拆迁不是南唐官员的风格。

    所以开始问询赔偿金额。

    京师的居民知道要征发土地修建皇宫,那倒是狮子大张口。

    通过计算,至少需要500万贯。

    再加上修建皇宫,至少三千万贯才能修建完成。

    这比一年的国库收入还多。

    自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还是李佑拍板,在北城区外空地附近修建皇宫,便行了。

    皇帝按理说要住在城内中央。

    但是李佑说,只要皇宫修好了,慢慢的也就到中央了。

    可以说皇帝在,就是政治文化中心。

    这一点就和后世那些学校一样,学校在哪里,那里小餐馆就多。

    再就是把定下的面积砍了四分之三。

    这样以来,皇宫只需要三四百万贯便可以了。

    反正也比在应天的面积大不少。

    够用就行。

    随着中央六部官员以及丞相府的官员都来到京师。

    圣旨昭发天下。

    李佑率领文武百官出城完成一套祭天地的仪式。

    就算是迁都了。

    原本仪式应该有告祖宗的过程。

    然而祖坟都还在关中呢。

    也就免了。

    这也代表着一个类似于南北朝分治局面正式重现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