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繁体版

第一百零七章 制敌方略

    苏定方接到任命的时候,差点激动的晕了过去。

    这如何不让人激动呢?

    苏定方可是在隋末就崭露头角的主,眼看着同时代的人一个个功成名就,上了凌烟阁。

    而自己却在左卫中郎将的官位上碌碌无为。

    郁郁不得志。

    要是一个普通人,也就认了,可是苏定方自认为能力也不比李勣差。

    故而内心十分苦闷。

    所以有这种失态的表现自然是不足为奇。

    所以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于是行动也很迅速,接过任命,就飞驰去了江南。

    十来日便到了升州金陵。

    一进金陵城,苏定方便见到十分的乱象,百姓人心惶惶,不停的逃离。

    这可不妙,大军未到,人心却不能散。

    苏定方不亏为唐高宗第一大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于是亲自出马,一路上极力安抚,劝返逃难得百姓。

    百姓们一看,大官且不怕死,我们怕什么?

    人心遂定。

    苏定方安抚完金陵的百姓后,又前往江州前线视察,手下幕僚极力劝阻,因为饶州被李佑控制,江州随时有被包围的可能。

    苏定方信心满满,“敌绝料不到他来。”

    所以不仅去了江州,还化装去李佑方的前进基地岳州调查了一番。

    接着回金陵的路上,路过沿路各州县,又召集流民,整修守具,布防兵马。

    安抚了江南道军民。

    江州本来在薛万彻的攻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但是随着苏定方的一腔孤勇。

    薛万彻攻击受挫。

    避免了溃败的耻辱性结局。

    与此同时苏定方还督造战车,战船,一方面命令江州守军坚持不住,可以撤退。

    因为江州现在已经处于困境,补给线拉的过于长。

    不如放薛万彻东进,那么到时候补给的问题就是薛万彻的了。

    另一方面十来万大军进抵庐州,意图在此决战。

    这位十多年没有打过大战的“年轻人”,将他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了江南防务之中。

    在他这种身体力行的情况下,江南各地的守卫大为改观。

    苏定方既然已经设定好作战方案,于是也就上报给了长安。

    在奏折里说,“现在形势之下,江州危急,漫谈收复失地,一战剿灭李佑,是不切实际的大话空话,为今之计,只有先固守为主,等待朝廷补充兵员,训练士卒,恢复战力。”

    着重强调道,“李佑近年来猛烈攻势之下,其实隐藏着战略劣势,不管黄风还是薛万彻再怎么强悍。”

    “究其本源,还是一支依靠抢掠维持内部凝聚力的队伍,或者说整个李佑政权,都是以抢掠大户,分裂土地维持住的。而又由于给底层民众太多利益,地盘也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这种维持大规模军队的现状必不可能长久。”

    “只要我们造就铁壁防御,让李佑的每次出击,都无法取得可观的斩获。”

    “时日一长,李佑的内部必然出现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为此苏定方决定打造一个铁桶阵,主要防守北方申州,安州,邓州。

    东线固守泸州歙州括州建州。

    西线防守巫州,辰州。

    把这几个战略要点占住,就可以使得李佑动弹不得。

    苏定方还建议在洛阳设立一个集中点,随时支援南方的战事。

    此外还建议李治派人去安抚施州,黔州的几个土司,既能避免其倒向李佑,给予一定的牵制能力。

    又能防止李佑动弹不得后,狗急跳墙去攻打这几个土司,从而打开进入蜀地的通道。

    他的战略总结起来,就是步步为营,慢慢收紧,各战略要点形成联络配合的防守体系。

    这个战略方针很是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过于费钱。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百官并不同意,然而李治在看过这个方略后,大为满意。

    回复道,“审度贼势,分布战守方略,颇合时宜。防守既固,徐图进剿,实乃万全之策。”

    李治认可了苏定方的方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不仅又给苏定方加了淮南道行军总管的头衔,以便他妥善布置防御。

    而且接到奏折不到五日,就在他的乾纲独断下,东出函谷关,移驾洛阳。

    率领李勣亲自去统筹协调各军。

    也再次用道德绑架和亲情的羁绊劝说了长孙无忌同意战略。

    更是委派了长孙无忌和李道宗去黔州坐镇指挥西部防线的建设,便宜行事。

    李治虽然不喜欢这个舅舅,但是现在大敌当前,这点格局还是有的。

    内斗等到收拾了自己的五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