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繁体版

第八十六章 薛延陀南下

    正在南方准备继续长期作战的时候。

    李佑发现对面的军队并没有如同想象的那样展开反攻。

    李靖停在江州一动不动。

    打听之后。

    原来是薛延陀又闹起来了。

    薛延陀分薛和延陀两部,原是铁勒部的一部分。

    由秦汉时期的匈奴族发展而来。

    隋朝时期,薛延陀散居于东起蒙古、西至里海之间的广袤地区。

    在突厥强大时,东、西突厥对薛延陀进行野蛮统治。

    其中,东突厥的统治尤其残暴,民族仇视情绪十分强烈。

    贞观二年,西突厥境内的七万多薛延陀人在酋长夷男的带领下。

    树起反叛大旗,并往东越过金山,迁徙到漠北,进入东突厥境内。

    东突厥衰败后,夷男乘机发展势力,逐渐控制了漠北地区,迫使东突厥南迁进入漠南地区。

    贞观二年,唐太宗为了对付东突厥,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北方的薛延陀。

    企图与之南北夹击东突厥,便派游击将军乔师望为使者,潜人漠北地区。

    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赠送了一些礼物。夷男十分高兴,派遣使臣致谢,表示归附唐朝。

    贞观三年,夷男派遣其弟统特勒向唐朝进贡,唐太宗热情招待,赏精万和宝鞭。

    并对薛延陀的使者说:“如果谁有过失,可用我的宝鞭\t。”

    夷男对此引以为荣。

    东突厥颉利可汗听说后十分恐慌,表示臣服。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北方形势发生了变化,夷男率薛延陀各部展机向东发展,基本上占据了古代匈奴控制的地域,薛延陀汗国在漠北起。

    当时,夷男拥有兵力二十余万,以两个儿子大度设,突利失分别统领,号称南、北二部。

    此时,唐朝与薛延陀夹击东突厥的联盟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薛延陀势力的扩张,唐朝与薛延陀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

    夷男是个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人,之前对唐朝的恭顺,目的在于借助唐朝的威望,稳定内部的统治。

    贞观六年,夷男击败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势力达到准噶尔盆地。欲与唐朝在西域争锋

    唐太宗担心薛延陀强盛后威胁北方边境,便在贞观十二年遣使封薛延陀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

    表面上看是器重薛延陀,实际上是企图制造薛延陀内部的纷争。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将散居黄河以南的突厥降众迁至黄河以北的地区,用以阻挡夷男南下骚扰。\

    贞观十五年,突厥俟利苾可汗率部在定襄建立牙帐。

    并向唐太宗上奏说:“臣无德受恩,被册封为部落长,愿世世代代做大唐的臣子。

    守卫大唐北大门。

    如果薛延陀胆敢南下进犯,我将率部众进入长城一带。奋起抗敌。”此话正合唐太宗心意,于是便准许了突厥的请求。

    突厥部落有三万余户,兵力四万余人。

    虽然势力不如薛延陀强大,但背靠唐朝这座大山,薛延陀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唐太宗东行到泰山封禅,各国都出兵相随,北方边地兵力空虚。

    夷男便蠢蠢欲动,与他的部下商议说:“唐天子东封泰山,各归附国都出兵随行,边境空虚,如果乘机攻击俟利苾,如同摧枯拉朽,必能取胜。”

    于是,夷男派他的儿子大度设率精兵二十万南下,突然向黄河北岸的突厥俟利范部发动进攻,俟利苾抵抗不住,急忙向唐朝求援。

    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唐太宗命令营州都督张俭统所部从东进击。

    明州道行军总管李勤率步兵六万、精骑三千屯兵朔州,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率步兵四万、精骑五千屯灵武,庆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率兵一万七千出云中,共计十余万兵迎击薛延陀。

    临行前,太宗告诫各位将领说:“薛延陀自恃兵多,越过沙漠南下而来,经过数千里的跋涉,人疲马惫。用兵之道,有利就迅速出击,不利就迅速撤退。薛延陀此次出兵,不能速战,既然已越过长城,又不可能速退。我已令突厥烧剃秋草,使薛延陀找不到粮草。

    不久来报告说,薛延陀的战马啃食林木,树皮都被吃光了。各位不要急着与他们交战,只待其粮草断绝,将要退兵时,一齐出击,必可制胜。“

    薛延陀兵阵溃乱。

    薛万彻率轻骑冲人敌阵,将牵马者一一俘虏。

    薛延陀兵失去战马,不能逃跑。

    唐军获胜,斩杀数千人,获马一万五千匹,大度设只带少数随从逃奔漠北。

    饥饿冻死者达十分之七八。

    经过这次战役,薛延陀受到重创。

    没想到看见李佑的战果。

    就南下来报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