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繁体版

第五一章 木换粮食

    正史上的李绩,可不是什么军师,而是一个十几岁就杀人的虎将。

    李绩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善于临阵指挥,是个智勇双全的帅才。

    《新唐书.李绩传》评价说:“其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

    李绩经常是“于后方瞭阵,谓之持重”。

    指挥官在后方,即便是前方部队失败了,也能组织剩余的部队有序撤退,不至于遭遇大败。

    这导致李佑不停进逼襄州的时候,李勣并没有直接率领大军前来。

    而是不停的在骚扰李佑。

    李佑的行军速度一直极慢。

    不过相对李勣的兵。

    李佑军拥有三个优势。

    三个优势分别是兵力、士气和体力。

    兵力就不啰嗦了,因为唐军战败。

    李佑军的兵力比唐军还是有局部优势。

    士气方面,由于李佑连战连捷,特别是回回炮的恐怖威慑。

    从上到下都在希望和李勣决一死战,还注定会在战场上爆发出超越本身的战斗力。

    体力的优势也很明显,李佑对军队毫无保留。

    所以不存在喝兵血的事情。

    物资供应充足。

    一路上李勣发现他所派出的小股部队总是没有多大的作用。

    这让李勣李不得不承认。

    李佑的军队确实是不容小视。

    再加上手里的军队没有优势。

    于是李勣集合了所有兵力,收缩在城内。

    意图死守。

    出发十天后。

    李佑站在襄州城外。

    发现方圆百里的树木已经被李勣伐光了。

    这是真的不环保。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佑叹口气。

    但也改变不了。

    就如同李林甫有一天和儿子散步,当看到工匠的忙碌,他儿子叹气说,说李林甫位高权重,又打压其他人,等到李林甫死了,估计连工匠都做不成。

    李林甫只能说已经坐在这个位置了,没有办法了。

    李佑也一样。

    他也没有什么其他道路可以走。

    只有继续坚持。

    虽说李佑每次攻城都非常轻松。

    战斗也都是主要集中在城池周围展开。

    然而大部分的无辜百姓,还是或轻或重的受到了战乱影响。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李佑军要扩军要备战,虽说两次战役,都是主要集中在城池周围展开,并没有直接在人口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区开打,然而大部分的无辜百姓,还是或轻或重的受到了战乱影响。

    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汉军要扩军要备战,必然对百姓的农耕生产造成了一定破坏,而最终承担这一后果的,自然还是无辜的平民。

    而唐军更是来雪上加霜。

    军纪涣散。

    为了获得防守城池的人力,郡兵一边支强行裹挟百姓到城下参战。

    一边大肆抓捕和李佑军有往来的人,这其中不免有些扩大化。

    造成无辜的百姓死伤更多。

    对襄州的农耕生产破坏也更加严重,因为绝大多数的农田作物全被派军队收割,收入城内。

    同时复州败退,丢失粮草。

    回到襄州途中大肆洗劫了襄州的不少村镇。

    让许多襄州百姓再无隔夜之炊。

    百姓因此损失惨重,痛哭流涕,可是再怎么痛哭又能怎么办?

    除非抛家弃业离开家乡。

    不然该交的税还不是得交?

    而且就算离开了襄州。

    没有土地。

    难道就活得下去?

    许多百姓摇头叹息。

    为了交税纳粮,甚至有一些百姓早早就已经做好了卖儿卖女的心理准备。

    李佑知道这一点。

    最终决定做点事。

    毕竟这场兵灾是李佑造成的。

    所以李佑占领一个村镇,就派人去宣传。

    取消十六岁以下孩子的口赋。

    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一年口赋钱,就都不收了。

    然后执行用木料换粮食的政策。

    这是从石油换粮食得到的启发。

    之所以粮食带的很多。

    这是李佑知道,造反就是一股劲儿。

    现在必须一直赢下去,所以粮草李佑准备荆州城内存粮的一半。

    反正输了留着也没有。

    首先这可以收买人心,因为战乱之后,百姓处于困境之中。

    有粮食就是天王老子。

    第二是可以得到木料用于回回炮的制造。

    毕竟回回炮体积庞大,从复州运输过来,太拖军队的速度。

    还不如收集木料,现场安装。

    最后就是李佑不做人,他要把这些平民也拉上自己的战车。

    尽管通贼可大可小。

    但是给贼军提供木料,给李佑运输物资。

    这一定是通贼。

    如果唐军以后知道了。

    只要村镇通贼的行为被唐廷知道,那么死不少人那是很正常的。

    只要死人,那就有仇恨。

    仇恨多了,就能被李佑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