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宋
繁体版

第六十四章 信仰

    贞明四年八月,吴国在王祺死于瘟疫之后,迅速派遣镇南节度使刘信为虔州行营招讨使,继续率兵围攻虔州,同时应付三路援军。

    刘信的军事才能远胜于王祺,在仔细观察了战场局势之后,刘信做出了围城打援的策略。先继续对虔州城采取牢牢包围之态势,然后再逐个击破。

    不过,还没等刘信动手,吴越国的一路援军先出问题了。吴越原本离虔州就远,钱镠采取的策略是“围魏救赵”,用攻打信州的方式来牵制刘信的军队,但运气实在不佳,数万吴越军居然被信州的一千多守军击退,被迫退守汀州一带,观望局势。

    吴越的援军威胁已经解除,刘信兵分两路分别对付楚地和闽地的军队。刘信派遣部将张宣率三千精兵突袭驻扎古亭的楚地援军,大败楚军将领张可存。同时,刘信又派遣部将梁诠率兵攻击驻扎雩都的闽地援军。

    吴越援军和楚地援军失败的消息同时飘进驻守雩都的闽地援军耳中,大家原本对吴国军队就颇为忌惮,又同时获知了其余两路友军双双失利的消息,而且吴国军队又携胜利之余威进攻雩都,这种仗没法打,弄不好要客死他乡。军心不稳的闽军最终选择了撤退。

    三路援军的败退,让满怀希望的谭全播彻底绝望了。但坚决不服输的谭全播继续死守虔州,继续阻击吴军。刘信数次攻城不克,居然心生撤军之意。

    而谭全播心生一计,派遣使者出城向刘信大肆行贿,希望刘信能够撤军,放虔州一条生路。看着极其诱人的行贿礼品,刘信心动了,准备率军返乡。不料,徐温的军令及时赶到,要求刘信必须攻克虔州,否则就军法处置。

    贞明四年八月,刘信终于攻克虔州城,谭全播逃至雩都被俘,整个江西全部被吴国收入囊中,闽地从陆路进贡梁朝的进贡通道还是被切断了。陆上进贡通道被切断,王审知只能考虑从海路向梁朝进贡,虽然海上通道风险极高,弄不好就要葬身大海。面对如狼似虎的吴国,闽地显得弱不禁风,闽王兢兢业业的同时,不得不为了闽地的安稳向神灵祈福。

    贞明五年,王审知某日夜晚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见数百名梵僧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些梵僧们个个奕奕有光,所至处有双桧,并池而秀。其中一位僧人上前对王审知说道:“王能饭吾于此地乎?”第二天,王审知根据梦中的记忆,找到了那些梵僧出现的地方,下令在此地修筑寺庙,并把寺庙中的池命名为“浴圣”,桧木命名为“息圣”。

    当然,王审知并非心血来潮,就凭一个怪梦就大兴土木,其实佛教在闽地早就已经相当兴盛了。之前,虽然有唐武宗的大规模灭佛,但唐宣宗及后面几位唐朝皇帝都信奉佛教,并对之前毁坏的佛教寺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修缮。闽地原本就有信奉鬼巫的习俗,佛教在闽地自然有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高僧广智,原姓陈,是闽地的一位高僧,传说其行走之间,一直有十二道身影跟随,又传说其在潭水中洗浴,整个潭水便会瞬间变暖。有一日,广智在潭中洗浴,但潭水却并不没有变暖,而此时山中突然想起鞭抶声,似乎在责怪广智没有使潭水变暖。广智闻后,长叹一声,从此再也没有下潭水洗浴。

    王审知闻听广智的盛名,决定去拜访广智,并向广智询问道:“十世可知邪?”广智平静的回答道:“骑马来,骑马去,功下田,刀交运,井底座,二十年。”广智在光启二年因病去世,谥号正觉禅师。

    高僧文炬,号涅盘,原姓黄,是县里的一名狱卒,但很不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没事经常跑到禅院去听僧人们讲课。时间久了,文炬居然深谙佛道,佛家名语出口成章,而且还学会了预测未来,出言成谶,极其准确,于是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文炬成为得道高僧,他很快成为闽地有名的僧人。

    当时,文炬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莆田隐居,动不动就口出惊语预测未来。某日,文炬说道:“吾去世六十年后,当有无边身菩萨来治此国,听吾偈曰:小月走烁烁,千落及万落,处处凤离穴,家家种葵藿。”又曾对邑人说道:“无所居之地不动干戈。”小月走,暗指赵姓,烁烁,暗指火德王。王审知在泉州修建崇福院给文炬居住。光化元年文炬病逝,号慧日禅师。

    高僧义存,原姓曾,泉州人,传说其在襁褓之中时,便闻钟梵声,辄为动容,预示着这位将来又是一位高僧。果然,十二岁时,义存跟随父亲游览莆田玉润寺,见到庆元律师时,突然拜而说道:“我师也!”。于是义存便出家于莆田玉润寺,正式成为一名僧人,三十二岁时,曾到北方,到幽州宝刹寺受戒。

    后义存开始云游四方,参禅说法,曾得到南宗五代传人德山宣鉴的欣赏,被称之为德山的衣钵传人。但义存却在咸通年间返回家乡闽地,在古田象骨峰隐居,被朝廷封为真觉大师,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禅宗名僧之一。

    随后,闽地开始陷入战乱之中,一向喜欢宁静和平的义存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北方吴越一带居住。三年后,当义存得知闽地已结束战乱,便返回家乡,继续在象骨峰居住。

    王审知对于义存的返回极为重视,曾多次接待义存,并先后舍钱九十万贯,帮助修筑象骨峰上的寺庙。象骨峰原本并不知名,王审知曾经向义存询问道:“象骨山何以奇?”义存答道:“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审知听罢,若有所思道:“那就干脆称它为雪峰山吧。于是,象骨峰便称之为雪峰山,义存所居住的寺庙也便称之为雪峰寺。雪峰寺由此开始闻名遐迩,成为著名的佛教名院之一。

    义存返回闽地之时,王审知已经接任兄长之职。王审知曾向义存询问大摩所传秘密心印。义存答道:“须是见性。”王审知又问道:“何以见性?”义存答道:“见自本性?”当然,王审知毕竟不是什么高僧,自然不明白佛家的一些偈言,还得继续提问:“有形状否?”义存答道:“见自本性,无物可见。”王审知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当然不肯停止,于是继续提问:“备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来?”义存答道:“从父母妄缘而生,便即传命,身有轮回也。”

    靠着王审知的支持和帮助,义存和雪峰山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鼎盛时期,义存的弟子和门客高达一千五百余人,义存也被称之为雪峰和尚。开平二年三月,义存得病,王审知立即安排医生前往医治,但义存却选择了拒绝,称其无病,五月,义存去世,年八十七岁。

    王审知雅重佛教、发展佛教,并不仅仅是和得道高僧们频繁交流,不遗余力地大规模修建寺庙。闽地原本有二百多座寺庙,王审知主政闽地之后,开始大力提倡兴建寺庙,后来一共修建了二百六十七座寺庙。除了福州城之外,诸如漳、泉、汀、建各州也开始兴建寺庙,甚至包括建阳、浦城、松溪、崇安等县城也是不甘落后,频繁兴建庙宇。

    当时,各路藩镇军阀一直忙着争夺天下,对于僧人超度并不感兴趣,还严格限制僧人超度的数量,就连南方的吴国也仿效中原王朝,严格控制僧人的总体数量。王审知对此却非常开明,完全不对僧人超度进行限制。光化元年,王审知在福州开元寺开戒坛,一次就超度僧人两万余人。天复二年,王审知又在开元寺超度僧人三千余人。僧人的数量在福建开始迅猛增长,这也显示了王审知在闽地大力发展佛教的决心。

    由于闽地已经成为佛教僧人的一片安居乐土,各地的僧人们都选择到闽地避祸定居。很多僧人会带着自己收藏的大量佛教经典文件来到闽地,并对此加以修缮完善。一时之间,闽地成佛教经典文献的重要聚集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