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之间
繁体版

第四章、护林员三叔

    三叔家离得不远,就在杨一家所在的山坡右边。

    三叔家所在的坡地是八九年的时候,村里牵头开荒时弄出来的,属于村民扩建的居住地。丈量土地的时候注册在乡里的土地性质就是宅基地,寨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在那边建房子。

    当初国家因为百年的动乱,国家人口锐减,建国后政府希望能提升人口,鼓励民众多生孩子,当时人们对新的生活憧憬不已,热情高涨,抱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那时候的寨子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四五个孩子,寨子上最多的甚至一家养了八个孩子,人口一多起来就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吃的东西不够了,原本够住的房子也显得拥挤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当时大家考虑到孩子长大了得建新的房子,分给他们田土,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个问题必须得考虑进去。当时的情况,孩子得分家往外搬,重新打地基建房子,开垦荒地,但是寨子被大山围着,本来开垦出来的田地就将将够用,如果建房子,再一分出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但是如果搬远了不集中,在大山里零零散散分布,住着也不安全。往寨子左边修房子倒是也行,但是寨子里原先开辟出来的梯田全在那里,本来人口多了粮食就不够,这种良田更是动不得。后来族老建议大家往山外搬迁一部分出去,但是国家刚刚分产到户,分到的荒地不去开垦,跑到别人的地方,哪有这样的道理。

    当时杨老爷子刚回来没几年,他思索后就建议大家一起动手,在松树林和乱石滩同时开动,石头搬回来打地基,松林的木头砍了后就地建房子,把乱石滩开荒成耕田一直到到小龙湖边上,以前的梯田往后就分给在新地方建房的人,这样下来基本上也就都差不多了。

    虽然仍然有人反对,但是最后还是在几位族老细细考量后,拍板同意了下来。全寨的人一起动手开荒,把寨子的住所扩大了一大半,耕地也增加了一倍,事后大家都很满意这个行动。由于杨家寨不缺水,在国家闹灾荒的那两年里,杨家寨反倒是因为上缴的粮食超出,收到了县里的表扬。

    三叔是猎人,正儿八经有狩猎证的那种,三叔今年三十九岁了,是老爷子回到杨家寨后出生的,他没有出去过,安心的留在了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三叔打猎很厉害,这大山里的野猪群数量降得那么厉害绝对有三叔的一份功劳,那些年来杨家寨捣乱的野猪群大多都被三叔他们打杀了然后祭了全寨老少的五脏庙。

    三叔以前和老爷子关系不好,杨老爷子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孩子们都要在土里找吃食的时候,那位爷爷上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海岸吹向内陆,也吹进了这座十万大山里小小的村寨中。

    杨老爷子在从老朋友那里得到确切的消息后,紧急召开了一家子的家庭会议,他在会议上鼓励儿子们出去闯荡,不要害怕困难,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

    大伯和父亲就是那个时候听了老爷子的话走出了大山,在外面奔波了半辈子后,终于在外面有了一个容身的地方。

    三叔显然没把老爷子的话放在心上,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和他没有关系。他不喜欢外面,认为没必要出去,他喜欢山林,喜欢打猎,他是优秀的猎人,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

    后来国家出台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县里开始禁止村民打猎,三叔的手艺没了用武之地,正暗自煎熬的时候,三叔听到了招收护林员的消息,这可拯救了水深火热的三叔,尽管巡山很苦很累,但三叔喜欢,义无反顾的报了名,就这样,三叔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光荣的护林员。

    老太爷得知后暴跳如雷,气得直骂他没出息,但是小辈们却很佩服三叔,因为他是敢于挑战老爷子权威的人。

    杨老爷子当过兵,带过部队,剿灭过乱匪,抗击过倭寇,加入过人民的军队,经历过大动乱,他就是这个小寨子的传奇,生活的苦铸就了老爷子坚韧不拔的品格,他绝对不允许他的孩子忤逆他的意志。

    在三叔之前,这一家子就没有不畏惧老爷子的,大伯和父亲都不敢违背老爷子的命令,他一瞪起眼来,小孩子都得被这气势吓哭。

    尽管两爷子不合,但大家都知道,其实三叔才是最像老爷子的。不过老话说得好。

    “儿子像老子,掀翻房顶子”。

    自古以来,父子相争的又有多少是悲剧下场。参考唐高祖与唐太宗,明太宗与明成祖。任你如何强大的人遇到同样秉性的儿子时都会弱上几分。

    三叔不听老爷子的安排,这就让老爷子无可奈何。老爷子认为现在外面大环境这么好,男人就应该出去闯荡见见世面,他当时如果有这种机会,就不会回来在杨家寨蹉跎了半辈子。他觉得三叔窝在家里像个怂蛋,不似他的种。心里有气,火就对着三叔倾斜了过去。

    三叔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在乎爷爷的怒火,他是这十里八乡有名的猎人,一身狩猎的技艺深得太爷爷真传,一把火药枪用得更是青出于蓝,不知道干翻过多少猛兽,弓箭射得又准又稳,听人说杨老太爷当年被山匪裹挟着出去的时候也是寨子里顶好的年轻猎户。他既然这么像杨老太爷,哪里又不是他老爷子的种了,除非老爷子不是太爷爷的种。这可把老爷子气坏了,见面就呛火。父子两谁也不让谁,就这么耿着。

    后来老爷子年纪大了,就三叔这么一个儿子在身边,三叔忙前跑后的,老爷子看在眼里,不由得这心就软了,对三叔的态度没有之前那么蛮横了。

    再后来三叔在进山巡查的时候,发现了盗猎金丝猴的犯罪分子踪迹。他悄悄的举报后跟在那群人尾巴后面,帮助警察抓到了那群偷盗的人,随后又单枪匹马抓住了落单逃跑的盗猎贼,协助县里破获了一起大型盗猎珍惜野生保护动物事件,端了一个贩卖野生动物的窝点。

    三叔受到了县里的大力表彰,县领导在了解他的情况后,特意帮助他递交了申请狩猎证的材料。后来在村里开大会时,乡领导把老爷子请上台,一顿猛夸他教子有方,虎父无犬子,顿时把老爷子乐坏了,三叔适时的端着两杯酒一道歉,老爷子郁郁之气消散,一片父慈子孝。事后老爷子也想通了,最后也由得他去了。

    三叔结婚后没有挨着老爷子住,老爷子走了后以前的老房子分给了大伯,三叔则带着媳妇跑去了扩居地,央着大伯和父亲帮忙,另外起了个崭新的两层吊脚楼,经过这些年三叔的不断扩建完善,已经变成了一套三栋屋子的大院子。

    在受到表彰后,三叔研究起了养殖业。靠着养殖本土的黑猪发了财。

    黑土猪杨一家也养过,这玩意太难伺候了,能吃还不长肉,容易感染疾病,散养还行,多了就会出问题。

    三叔也是在不断实践后找到了方法,办法杨一也知道,他当时还参与过,但是这方法他做不到。

    后来三叔又承包了小龙湖搞淡水养鱼,小龙湖的水质好,养出的鱼品质极好,肉质滑嫩可口,关键是没有土腥味。还有一些时不时在山里发现的好东西,三叔一下子成了县里好几家高档酒楼的食品供应商。

    虽然每次提供的量不大,但是食材本身质量好,在县里卖得火爆。三叔因为供货渠道稳定,品质有很大保障,口碑不断发酵下,名气打了出去,反而成了这周围发家致富的典型。

    随着三叔生意的稳步发展,三叔的积蓄也渐渐水涨船高,每当大伯和父亲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三叔总是能及时伸出援手。三叔不好排场,发财后也没有搬出去,甚至都没有在外面购置房产,仍然住在寨子里,一心研究他的养殖业,需要出行就是一辆摩托车,一辆运货用的小货车。三叔还有一台挎子,只在电视上见过,拉风得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虽然靠着别的生计发了家,三叔也没有忘了老本行。

    每年六月份的时候依然雷打不动的领着护林员进山搜寻,打击盗猎者和偷珍惜木材的犯罪份子。这份爱岗尽业在乡里和县里是挂了名的。

    寨子里的人都说,老爷子一生要强,教子甚严,最后反而是这个不看好,不愿意出去折腾的三小子弄出了名堂。老爷子这辈子也还是有打眼的时候,自己儿子就没看透,最后又是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云云。

    三叔对小辈很大方,在侄儿面前没有长辈的架子,反正杨一很喜欢他,每到放假都会回来待一阵子,看看三叔研究出来的新鲜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