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之间
繁体版

第二章、杨家寨

    杨家寨位于黔州省开同市思安县木桥乡,是黔州省内一个平凡普通的寨子。

    黔州地处云贵高原,黔州的高原大部分被山地占据、而其中大部分丘陵又被岩溶覆盖。

    黔州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石头王国”里,黔州境内山峦起伏绵延纵横,而东南西北各处风景又大不相同。

    例如黔州省东南地区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晨昏多雾,树木繁茂;黔州中部则山丘多而不成林,石材众多,有极具特色的石头房子。黔州有举世罕见的岩溶瀑布,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布。

    受经济影响,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黔州一直都是国家经济中出了名的贫苦省,GDP在各省中也是一直垫底,全省大部分县都戴上了贫困县的帽子。

    但是黔州也有自己独有的风景,这里的人们以诸夏儿女自称,保留着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有形态各异的民族风俗,热情爽朗的黔州儿女。这里的山民们带着大山的朴实厚重,世代生活在丘陵大山中。

    从长江出发,经过重庆,找到培陵,那里有能让你觅见黔州绝美自然风光的入口,一路逆流而上,领略两岸群山冲岩叠嶂的高耸,体会乌江百转千回的蜿蜒。

    细细索寻,便能找到一个个隐藏在万山中的宁静村寨,如果遇到他们的节日,不用迟疑,大胆的迎上去,送上祝福,你就会受到村民们热情的接待,有机会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几百年来,这些人们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虽然有过动乱,然而这一个个村庄就是一群群的武装小团体,在乱世中保护着自己。

    从来没有人想着去收服山里的山民们,在中原人的眼里,他们是野民,是蛮夷,在军阀的眼里,他们是刁民,是野草,是予取予求的贱民。他们祖祖辈辈靠着耕种打猎为生,借着十万大山的保护,生活在这片桃花源中。

    杨家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村庄,村子里大概有三百多户人家,有着过千人口的寨民。

    寨子里的人几乎都是姓杨。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彼此沾亲带故,在这里,血缘关系是维系大家的纽带。少数几户外姓人也是外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回来安家,都是自家人。

    黔州的乡村几乎都被连绵不绝的大山围绕着,祖祖辈辈不断迁移衍生,扎根在这十万大山的各个角落,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村庄,体现了黔州人自强不息,与天地斗争的不屈意志。哪怕是生活在困难的时候,老人们也没想着离开这片孕育了无数黔州人的十万大山,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杨家寨的风景很好,从寨子口进去,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一个狭窄的黄石峡谷,谷口两面都是陡峭的石壁,从谷底的夹缝中穿过,就到了寨子的最高处——晒谷场。

    从谷场往下望去,一排排、一座座的木头房子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成扇形的往山脚发散,房上的黑瓦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黝黑的光。

    寨子里面的交通主要是靠步行,一块块被冲得光亮的大石板铺在台阶上,台阶的右边就是寨子的水渠,大约有八十公分的宽度,水渠是石头砌的,渠底还铺着大石板,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以前听寨子里的老人说,当年为了修这水渠,寨子里的老老少少跑到三里外的石山背大石头回来,不知道费了多少功夫,村里还没有通车,到村上的土路只能供小车单行,还得不是下雨天。

    杨一就出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说起来他们家的经历还有一段值得说道说道的过往。

    杨太爷爷当年是寨子的猎户,那个时期军阀混战,波及到了大山里的山民。

    黔州自古土匪就多,当时占据开同城的军阀头子刘显世为了扩大力量,打算诏安黔州境内的土匪。杨老太爷和村里的几个青壮被山匪裹挟着离开了杨家寨,跟着投奔了县里的保安队长安全海,被迫加入了军阀刘显世的队伍。

    杨老太爷所在的部队被派去抵挡桂系的军阀沈鸿英。因为在战斗时碰巧击毙了敌方的一名营长,奖赏时发现他还认识一些字,就被当时的长官提拔成了排长。

    手里面管着人,杨老太爷觉得在军队里面干比当猎户更有前途,随后就待了下来,在驻扎的镇子上安了家,找了个当地姑娘结婚生子,然后就有了杨老爷子。

    杨老爷子在动乱中长大,练就了一身杀敌的好本事,识得几分民族大义,不愿意跟着黔系的军阀混日子欺压百姓,加入了当时的政府军,在抗日名将张治中手下当兵打鬼子。

    眼看着部队节节败退,他所在的队伍在上沪保卫战失败后更是被改编重组,民主党内贪腐之风盛行,大大小小官吏欺压民众,巧取豪夺。老爷子不愿意同流合污,更是觉得跟着这样的民主党没有任何希望。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看到这情况的杨老太爷跟着当时的长官起义。最后由于作战受伤,离开了部队,在沪上谋生,最后为了躲避动乱,带着一家人家人回到老家。

    这时候的杨老太爷早已经去世了。杨老爷子回到杨家寨后,在村里当起了队长,由于杨老爷子当年在这片是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后来又带着杨家人做下过好几件大事,声望颇高,在族老的推选下,自然而然成了当时寨子里的话事人之一。

    在他的支持下,村里弄了个私塾,请了先生来教书,在乡里的支持下,寨子里弄了个可以念到四年级的小学。寨子多半的年轻孩子并都被送去了学校读书,后来这些孩子大多都出去闯荡离开了寨子。

    杨老爷子过逝后,他们家就只有三叔一家还常年住在这里了,大伯家搬了出去,现在住在县里,杨一的大哥住在黔阳,老两口都在他那儿,一家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三叔当年因为不愿意出去,带着一家人留在了寨子里。

    杨一时常梦到这里的风景。

    幼时经常和各位哥哥去探险的过龙涧,是夏天玩耍的最佳去处。

    小时候觉得异常神秘的天水瀑布,里面是不是也住着一个大圣爷。

    小伙伴一起在夏日游泳的小龙湖,潜到湖底玩捉迷藏。

    踩着鹅卵石抓螃蟹的乱石滩,从来不会担心跑起来会割破脚。

    金黄的梯田,每到秋收,田里的稻香鱼随便用油炸上一炸,捻一撮盐撒上,好吃得让人想吞掉舌头。

    还有好像永远在不停飞舞的老虎公蜻蜓,捉一只来用细线捆着就能玩一天。

    竹山每年到夏季都会出现的金丝猴群,用摘到的野果子喂它们就会很开心。

    一吓就会飞起来的黑脖子大鸟,后来在书上看到是保护动物,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黑颈鹤。

    ..........

    杨一早上九点下了经过开同的火车,又去买票坐客车,下午五点才到思安县,原本打算在县里休息一晚,出站刚巧遇到载客去木桥乡的私人车辆,归家心切,索性拎着行李上去了,到木桥街的时候已经是七点半了。

    仗着艺高人胆大,杨一拖着两个行李箱,摸黑走夜路,到寨子口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在寨子口休息了会儿,看着一百多年的大椿树,在旁边石头上磨灭了手里的烟,提着行李缓步走了进去。

    脚步声引得一片狗吠声响起随即又响起一声声的呵斥,狗叫声渐渐沉息了下去,这熟悉的味道,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变啊!

    回到家,打开门的杨一也顾不得收拾,取出被褥整理了一下自己床铺,径自一头沉沉的睡了过去。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太阳高悬了,木制的房子在避暑的性能上是没得说的,哪怕是没有空调,屋里也不会觉得闷热。

    推开窗户,往远处极目眺去,一轮大日高悬,天空蔚蓝如洗,有白云点缀;一片片绿色的波涛,群峰叠嶂,峭岩独秀;翡翠似的湖水,波纹乍起,水鸟横飞。不由得看出了神,在杨一的心中,百看不厌,这就是他心里的最好的世间美景。

    起床洗了把脸,在院子里练了练家传的把事,活动开了身体以后。杨一开始了打扫起了家里的卫生,戴上口罩,逐一揭开家具上的挡尘布,拿到院子里抖掉灰尘,然后用水盆泡着,拿扫帚将房子里外扫了一遍,用干的抹布清理干净桌子椅子,拖把拖了两遍房间。忙完这些,到了午饭的时间后,煮了把面条,就着老干妈随便对付了一下后,又开始打扫起院子,把树上掉下的树叶推在一起点火烧掉,然后清理石板间隙冒出来的杂草,重新垒好石头砌还的花坛。在四周查看有没有漏水的地方,忙完这些后美美的洗了个澡,衣服扔洗衣机后在堂屋前刚搬出来的木制躺椅上躺了下来,享受起了午后的阳光。

    “下午去三叔家一趟,问问他有没有路子能找到符合条件的,没有的话也可以找找其它的,得尽快试一下能不能行。”杨一正在思索间,突然发现院门边冒出几个小小的脑袋,一缩一缩的偷偷望着他。

    杨一恶趣味上来,正准备吓吓这群萝卜头,突然发现里面有个熟悉的小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