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繁体版

第一百八十一章 创业路上

    靳小亮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

    尽管那是以陆铭的名字命名的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分公司。

    两年前,靳小亮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国内已开始大力营造服务留学生回国的大环境。

    教育部先后设立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等等。

    有着国内名校的本硕博学历背景,加之在美国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靳小亮回国,有很多条路可供选择。

    但最终,他的想法选择了和少数人相同。

    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经历,他曾置身于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亲身感受过那里的创新创业氛围,这种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眼界和心境,这种影响也将是长远的,他决定不让自己为了在短时间内去追求一种多数人趋之若鹜的立竿见影的回报,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

    在他看来,如果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不管是去大学里任教,还是走向仕途谋个一官半职,他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窥见到自己的人生也一定会像大多数人那样,等到进入了应该进入的某个舒适区后,在那块职业的“天花板”下面,纵使你心比天高,也只能望天兴叹。

    而这,却是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不安分的闯荡精神所不愿看到的。

    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前,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内正不断创新模式,为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搭建各种平台。

    遍及各地的留学生创业园、高新科技园、科技创新海岸,等等,使越来越多的海归留学生,无论是携带项目还是携带技术回国,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创业资助,并在融资和税收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国内的一百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孵化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六千多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靳小亮义无反顾,开始在陆铭的公司里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

    靳小亮第一次去见陆铭的时候,这两个同是美国回来的海归博士有这样一番对话。

    “国内现在太缺乏创业型人才了,也太缺乏像马云、李彦宏这样的国际化领军型人物。”陆铭说。

    “这和国内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也有关系。比如,我们的高校目前就缺乏创业型教学的力量,但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创业学院。国内也要鼓励进行创业研究。”靳小亮说。

    “我出去之前,国内只是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于是,世界五百强公司来了,但其中不少企业只是把中国当成他们的‘加工厂’。一直以来,国内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中国制造,这个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而产业升级必然要从人口红利转移到人才红利上来。”陆铭说。

    “通过修建三峡工程,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国内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很到位,但缺的就是软件人才。现在国内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对人才的确很有吸引力。”靳小亮说。

    半年后,靳小亮就在项目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分公司。

    分公司设立在中关村的一间五十多平方的写字间里。

    除了团队里的几名软件工程师和几台电脑,这里看上去简陋无比,但它承载着靳小亮和他的团队共同的创业梦想。

    分公司的第一笔业务,是推销出了他们设计的一款办公自动化软件。这使得分公司成立两个多月,就拿到了客户支付的两万元软件使用费。

    别小看这两万元。这可是完完全全的市场行为对靳小亮和他的团队实实在在的一种认可。

    创业的路是艰辛的。

    靳小亮每天跑客户,还要兼顾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务,并且要和团队针对市场需求,共同改进软件设计,那种忙碌和压力,外人难以想象。

    希望的微光一点点闪现。

    几个月前,他们接到了一家公司的订单。

    靳小亮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在最快的时间内为其设计制作了一套销售管理系统,由此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

    现在,靳小亮的这个分公司,已经可以为总公司创造出每月十几万元的经济效益。

    按照靳小亮的想法,他希望张婧也像他一样,找一个专业对口的科技企业,真真正正地在专业上干点自己的事情。

    但是,张智和父母坚决反对。

    靳小亮和张婧从美国回来后,张智因为忙着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有和朱墨的官司,他顾不上多问妹妹和妹夫的工作情况。

    最初,当靳小亮表明自己要在北京给他的校友陆铭打工,他觉得自己对靳小亮的工作不便过多干涉,但他当时就表示,对于张婧的工作去向选择,他和自己父母的意见一样,不同意她到企业去,尤其是民营企业。

    恰好,那段时间H省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一批博士,为各县区配备一名博士科技副县(区)长,负责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咨询论证。

    这次选拔,对应聘博士的专业要求分布广泛。

    出乎妹妹、妹夫甚至父母的意料,张智竭力劝说妹妹去参加这次应聘。

    他这样劝说道:“现在,为了一个处长的位置,多少人宁愿不当教授。你知道吗,深圳有一个处长职位,竟然有四十个教授去争。这可是现在真实发生的事情。”

    “按理说,深圳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人们的观念不会太受传统的一些东西的羁绊,尤其是对于职业选择,应该更能体现出这一点。但是,现在一个处长职位,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就有四十个教授去争,如果说是这些教授们思想陈腐,观念落后,官本位至上,那你说中国还有什么地方观念先进。”张智帮妹妹作进一步的分析。

    父亲虽然和张智的想法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又觉得拿着博士学位去当一个副处级的副县长,似乎显得有些不那么匹配,说白了,就是大材小用,于是便对张智的这个建议折中地发表看法,想以此间接提醒张智,不必让自己的妹妹太看重这次应聘。

    父亲说:“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收入很低,才会有许多人下海经商。那时候,大家都希望进三资企业,或者去广东去海南闯荡,都是很时髦的一件事,因此,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进政府机关,也不愿去学校。那时候,官本位思想可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对啊。”张智说出这两个字,显然是没有理解父亲的用意。

    他接着说:“现在的大学,到处大兴土木,这说明大学里有钱,这样的话,教授的待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以说,现在在大学当教授,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但是,为什么还会发生四十个教授去争一个处长职位这样的事情,这只能说明,处长这个职位能够得到的利益肯定远高于一个教授。”

    张智的话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说到底,这就是人本能的**决定的。所以说,这不是观念问题,这是利益在驱动。要想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必须让从事学术的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对等的名和利。”父亲说。

    “我在大学里的时候,社会上就天天呼吁要破除官本位思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官本位在许多人心里却更加牢固了,这样才会颠覆这些教授们的自我职业认同。”靳小亮说。

    “我觉得,就是两条路,一个是进高校,一个是到政府机关,而且两者是有机会互换的,这样,发展空间会更大。”张智希望妹妹去应聘科技副县长,并不是反对妹妹到高校。

    但从他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他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兄妹几人,不能都挤到大学里去,那样的话,对社会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机会就太单一了。

    他的心里是这么筹划的。

    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和年龄等因素,自己现在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入高校。

    但妹妹张婧就不一样了。理工科出身的女博士本来就少,在政府机关,上升的通道会很顺畅。

    既然靳小亮对创业感兴趣,那样也好。

    他希望自己和妹妹、妹夫分工合作,这样,就可以为张家的未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