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繁体版

第一百零三章 这山那山

    牛铭一专业、干练的工作作风,深得西城市委主要领导季程东的赏识。

    季程东调任西城市委后,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有赖于西城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思路的考量下,西城骏马集团总经理牛铭一,就进入了季程东选人的视野。季程东要将牛铭一调任西城市副市长,分管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工作。

    这一人事安排,让西城市上上下下都认为,没有任何从政经历的牛铭一,一步坐到了副市长的位置上,这简直是乘上了直升飞机。尽管从行政级别来看,副厅级的级别没有变,但一个副市长和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相比,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只有少数几个知情人知道,牛铭一起初并不买季程东这个西城市一把手的账,坚持不离开骏马集团。

    牛铭一的父母都是骏马集团的普通职工,在海东四年大学一毕业,牛铭一就回到了西城,先是在骏马集团职工大学当了几年的专业课教师,职工大学停办后,她回到骏马集团生产一线,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之后一步步成为骏马集团决策层的一二号人物。

    十几年专业对口的基层工作经历,牛铭一对骏马集团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正是靠着由她主抓的新产品开发工作,让骏马集团在面对产业结构大调整的阵痛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国内行业里的佼佼者。

    外人也许无法相信,牛铭一已经把个人事业的发展融入到了这家国有企业的未来,她深知,这是她的志向所在,也是她真正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所在。

    在组织上进行的调任谈话时,她明确表示了自己留在骏马集团的态度。但是,组织上的各种安排都已经到位,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多少人求而不得的羡慕眼神中,走进了她的副市长办公室。

    工作是全新的,但她的工作思路却延续了她在骏马集团时的作风。

    骏马集团的生产性质是机器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工人们二十四小时三班倒,所以,牛铭一和集团的领导,工作时间也就没有八小时的概念。

    上任副市长后,她把抓生产、抓技术的工作程序,用在了政府机关的日常工作中,但很快她就发现,她这个副市长的工作千头万绪,机构的运转、工作的节奏、效能的评价,等等,完全不同于企业。

    一段时间下来,事实告诉她,她把在企业推动工作的方式用在政府机关,是难以行得通的。

    她原本想的是,自己仍像在骏马集团一样,把什么工作都一竿子插到底,就像车间班组有时出现生产或技术难题,如果需要,她会半夜里来到车间,与一线工人和技术员一起,熬夜加班商量解决。

    但现在,她的工作性质由局部的纵向,转变为整体的横向,许多工作都是宏观层面的,她不得不让自己陷入这种宏观层面下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尽管这些工作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她要求自己慢慢地去适应,用主要的精力去解决全市范围内她所分管的工作。

    就像这次她专程带人去海东观摩这个展会,她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不停地转换思路。比如,她对深圳市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感兴趣,她对BR公司开发的新材料感兴趣,可她的主要工作却是去谈合作办展会。

    换作是在企业,哪个部门的工作,就让哪个部门的人去解决就行了,可是现在,很多事情她都要出面,她出面了,就体现出了一种规格,而这种规格对开展工作又是必须的,所以,她没法专注去干她自己想干的事情。

    有一次,季书记要到牛铭一分管的西城市教委进行调研,按照惯例,分管副市长要陪同书记前往。市委办公室那边已经提前通知到了市政府这边。可是,那天,牛铭一却在西城高新区的一家企业,正跟企业负责人研究引进设备的事。

    好在季程东书记也有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他理解牛铭一,也支持牛铭一,他需要的正是牛铭一的这种工作方向,所以,能够接受她最大限度的工作自由。

    可是尽管这样,牛铭一仍感觉自己每天的工作太务虚。

    她的一个在杭州创业已经干得风生水起的大学同学来西城看她,她对同学说,自己现在担任的这个副市长,她都不知道每天的劲应该往哪里去使。

    牛铭一的苦恼,张智哪里会想得到,他对牛铭一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羡慕不已。

    他觉得,人的能力很重要,但与能力相比,机会更重要。没有机会,一个人的能力很难体现。如果自己也能有牛铭一这样的机会,那可就是张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曾经的牛副总,今天的牛副市长,张智想象着,什么时候这种机会能够垂青自己呢?

    三天的中国国际UPC工业展览会圆满闭幕。

    张智又有了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

    这天,在宿舍午睡起来,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整理开题报告需要的材料。他习惯性地先打开邮箱,一封新邮件正等着他阅读。

    邮件是妹妹张婧发来的,张婧在邮件中告诉他,她和靳小亮到美国后一切顺利,让他和爸妈放心。

    看过邮件,张智移向窗外的目光中,眼珠随着思绪转动。他羡慕妹妹和妹夫,两人都是重点大学博士毕业,又有着共同的事业理想。于是,他想到了那个词语,比翼双飞。

    而自己和朱墨之间就差的太远了,这种差距造成的婚姻缺憾,现在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弥补,那就是,让它结束。

    直到此刻,张智都不愿承认他骨子里想要跟朱墨离婚的真正原因。

    人们可能说不清楚,但却能感受得到,曾经的经历会怎样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选择。

    有些东西,或许你已经忘记,但是,它仍囤居在你的潜意识里,它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去扰动你内心想极力保持的那种平静,影响着你在生活中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或者向右。

    张智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但不同的是,他已经在这个十字路口确定了下步的前进方向。

    心情突然被搅乱,他起身端起脸盆到水房里去洗脸。

    在上卫生间的时候,他从窗户里看着宿舍楼后面的路上,已经开始有许多返校的学生拉着行李箱往各自的宿舍楼里进,他忽然想到了父亲经常反复说的一句话:“教育也是一种投资。”

    他极认可父亲的这句话。

    但他考虑得更为深远:“教育既然是一种投资,而投资都是要追求回报的,如果不追求回报,那投资的意义何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对父母在他身上的投资,须臾不曾忘记。

    在他已经得到的教育投资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父母对他的投资。

    在家庭曾经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是父母的投资让他一路读到大学毕业。正是这种投资,奠定了他能够对父母有所回报的基础。所以,他必须让父母的投资得到应有的回报。

    那么,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回报呢?这是张智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阶段的不同,他会有不同的思索。

    他自认为,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是事业有成,但也足以让父母引以为傲。他也知道,到目前为止,父母在他身上存留的最大遗憾是什么。不过,这个遗憾他已经为父母了却了,只是还不到告诉父母的时候。

    眼看着父母一天天地变老,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日回报他们。

    这样一想,那种紧迫感就随之而来。

    当然,计划自然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他从水房回到宿舍,强迫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开始专心忙他的开题报告。

    离开学还有几天的时间,他准备把开学后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放在这几天里提前完成,然后抽出时间回西城。到时候,一诺已经开学住校了,他不用再有什么顾虑。他希望国庆节前按照许律师的设想,争取与朱墨协商成功。

    快吃晚饭的时候,他关闭了开题报告的文件夹。

    到食堂吃过晚饭回来,他重新坐在桌前,打开已经保存在文档里的那份文件——离婚协议书,一字一句地细细斟酌起来。

    如果想和朱墨一次协商成功,他觉得应该在协议里加上那关键的一条。之前,这一条他是准备用口头的方式去跟朱墨谈的,但现在,他准备把它补充在协议里,以表明他的诚心。

    他知道女儿一诺在朱墨心中的位置。

    朱墨曾希望他能想想办法,把女儿送到海东来上学,然后在海东参加高考,以避开西城所在的H省每年高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但是那时候,朱墨的话他根本没往心里去,他只是想着帮姐姐的孩子娄峰联系到海东上学的事情,不过,他准备操作的时候,才知道了这件事很难办成。

    现在,他之所以明知这件事不可为而为之,他就是想利用他开出的这个条件,投朱墨所好,诱使朱墨为了孩子,顺利地与他签订离婚协议。

    他始终觉得他太了解朱墨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他甚至已经开始想象着,朱墨在他起草的这份离婚协议书上签过字后,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如释重负的心情。